更新於 2020/04/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母吐血第五課—你的另一半不是你的另一半

    『小鯨魚,不要把腳放到餐桌上。』太太說。
    『我說了!不!要!把腳放餐桌。』看著沒動作的兩歲幼童,太太放慢與加強語調繼續說。
    『小!鯨!魚!』噢喔~太太下通牒了。
    我看著不斷耳提面命提醒與瘋狂限制孩子的太太,心想...”疑?之前讓我怦然心動、很富童趣的可愛人兒去哪了??”
    親愛的,當爸媽前有人告訴過你『有了孩子,你的另一半將不是你的另一半』嗎?
    唔~至少沒人告訴我。
    看著太太對孩子不耐的身影...遙想以前餐桌上,兩位成人只要負責吃飯、洗晚;通過對煮飯人感恩、對飯菜可口欣賞,兩人世界總是可以有無限循環的浪漫與心照不宣的默契(多麽美好又浪漫的當年啊~)
    有了孩子後的餐桌,我們面臨到雙方標準不同的(對孩子)食物供給方式:例如飯菜的營養怎樣才夠?孩子用餐的姿勢糾正與否?允許孩子用手抓菜還是不給抓?打翻碗的時候讓孩子抓起來吃還是不讓?孩子用油膩膩的手去觸碰沙發或玩具的時候尖叫不尖叫?孩子不知死活的要從餐椅上半墜落似的攀爬下來的時候會怎麼辦...
    孩子像不可控的怪獸,將雙人世界(原本理所當然存在的)餐桌禮儀與浪漫氛圍啃噬一空,若再加上當天工作狀態讓成人壓力指數高張,還要經歷餐桌上孩子(或另一半)的失序,ooooops,這不爆炸真是太困難了。
    面對太太不斷對孩子糾錯的行為,真是怎麼看怎麼性感不起來(噗)
    針對這狀況,我以往的習慣是:速速擔任救火隊(修正我女鵝的行為符合太太期待以換來片刻安寧)...但悲催的是,此選項結局多半是我倆大吵架夾雜孩子大哭收尾。
    進一步說,在我擔任救火隊的同時,孩子不知道太太對他生啥氣、沒有改變自覺;太太也沒有覺察自己對孩子的生氣合理與否(因為我的涉入導致孩子直接改變行為。簡言之,生氣=孩子改變。)、同樣無法引發太太改變自覺;久而久之就會看到一位不斷對孩子生氣但隱而未發、坐在沙發努力調節情緒的太太;同一個時間,我們家還會出現一位跟不斷因應太太生氣調整孩子行為疲憊不堪最末爆炸與對太太非常不滿,準備找太太吵架的我自己。
    大概就是一種攪進去別人的渾水裡,最末累死自己然後別人還是跟一開始一模一樣的概念。
    係低!這整個循環我認為就是:硬!該!係!賀!(台語)
    為了保護世界的和平、啊不!是為了個人情緒管理的提升與家庭成長~我決定強迫自己在太太跟孩子吵架時『STOP/不妄動五分鐘』!
    STOP過程我只能『觀看』另一半與孩子的互動,不能有任何評價與涉入。
    同時我強迫自己的整體肢體動作必須呈現最輕鬆自在做自己的姿勢(但不能是看熱鬧的狀態)。
    這是重點喔!輕鬆自在的在一旁觀看,不帶評價(他人衝突時在旁邊觀看的人態度裡夾雜評價會讓人感覺非常欠揍)。
    有趣的事發生了,一樣在吃飯的場景,一樣孩子不斷奔走在餐桌與其他空間、一樣太太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當我決定stop(且儘可能觀望自己狀態不評價)...
    太太大概在自己跳針/提醒三次後就自發停下來。
    不只停下來,太太甚至還看著我問:你怎麼可以這麼自在?我是不是要學你,就先不要一直管他?
    更神奇的是,當太太停下來大概三五分鐘,孩子又自然而然踅回餐桌吃飯吃五分鐘才又去亂逛。一切都在合理的頻率與軌道上了(amazing!)。
    我覺得是這樣的。
    在孩子的管教上,每個人有自己的一套『理所當然』;
    親密關係在還沒有孩子的時候,兩個人也會有一套相處自然與甜蜜的『理所當然』。
    在『理所當然』前提下,我們很容易不假思索地認為『本來就應該....啊』;
    就像親密關係的兩人多半不需開口,雙方就能很有默契的產出同步或互補行為。
    人是很慣性的生物,且非常不習慣主動因應、創造改變;想當然爾,在人們理所當然的日常慣性被挑戰的時候,會有非常巨大的不適(且容易快速連結都是對方的錯(因為是對方不照我們認為的常態慣性表現)。
    像我,面對太太與孩子的衝突,我的直覺反射是『涉入調整』;但現在我強迫自己刻意練習將現場還原給太太/孩子。
    整體家庭動力上,我對太太與孩子衝突的涉入,將讓自己進入孩子的好人/協助者角色,順帶凸顯另一半(在孩子感受上)的壞(進而孩子會越來越找我、越來越跟我一國;另一半也會越來越感覺無力與被孤立)...好的,你已經非常完整清晰地看見我如何帶孩子完美排擠另一半呈現負向循環還要怪他很不懂事亂跟孩子吵架XD
    從另一方面解讀,在生氣孩子的太太,一直感覺孩子達不到自己期待、刻意跟自己作對&同時媽媽又好像很行孩子都找他、需要有媽媽才能ok,媽媽等於好棒棒好能幹(也就是說,太太等於小廢柴?等待指令的機器人?另一個幼兒?);又或者我的涉入在另一半的詮釋下變成是我對孩子的溺愛與對他的打壓?...
    當親密關係加入孩子,
    我給另一半多少空間展現他自己跟孩子互動的原始模樣?
    我給另一半多少時間沈澱與發現他自己以前未曾覺察的反射行為?
    我給我自己多少好奇去探索另一半與孩子的模樣?
    我又給自己多少開放去接納與欣賞另一半跟孩子相處的不同姿態與持續成長?
    有了孩子之後,我的另一半就不再只是我的另一半;因為他跟我一樣都多了孩子親職角色。
    有了孩子以後,我也不再只是我另一半的另一半;因為我跟他一樣,都多了要擔任親職角色。
    我們希望孩子好、我們都希望孩子健康、我們也都有在有孩子以前未曾開發與覺察自己的反射。
    既然我們都一樣、目標也一致,就是做事方法不同習慣不同反射不同,我憑什麼對他指手畫腳或是憎惡他、憂慮他以前在我們相處時前所未見的展現呢?
    我們是partner,我不是家庭裡的指導者也不是另一半的媽。
    我們是partner,重點是彼此合作而不是創造對立。
    我們要經營一個家庭,我們要讓彼此都有可以自在伸展的姿態,而不是只尊重孩子的發展、擔憂孩子被傷害的同時不斷壓迫/改造/排斥/指責/瘋狂提醒對方。
    我以為當媽最難的就是洞察這件事:
    你會強迫症的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同時你會幻想另一半跟與你交往時一樣的有默契能隨時補位與非常貼心。
    親愛的!相信我,一切都是幻覺!!(搖晃肩膀)
    孩子重要、另一半更重要!
    如果我希望太太是好隊友又要是好情人,我要練習的會是多很多對自己(幻想、不合理、反射動作)的覺察、同時要理解:太太跟孩子相處時,可能有很多很多我未曾認識過的反射動作存在。這些反射我當然不一定看得下去,因為那不是我的習慣。
    然而,我們要經營一個家庭,我們就是需要努力找到全家都舒服且能自我負責的方法、彼此獨立也彼此幫襯,相愛著前往我們都希望的家庭幸福。
    有了孩子,我的另一半不再只是我的另一半。
    所以,我需要更、更、更努力地自我認識、探索、覺察,與開放自己探索更多的太太與孩子潛力無窮的互動可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