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最後的愛情,都挺過了這個階段。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次和朋友吃飯,聊起過往的感情經歷。

Ta 說每次熱戀期一過,雙方就開始大吵,都覺得對方不心疼自己,不理解自己。

有時候,即便自己真的受了委屈,對方也很少在意,只會扔下一句「你能不能別跟個小孩一樣」。

直到遇到現在的戀人,ta 一臉溫柔地說:

「這次很不一樣。我體會到不安全、想要退縮,或者感到無措的時候,對方都在,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我,安慰我,我第一次在關係裡被允許做小孩

我也會在對方需要的時候,這樣做。我們在一起2年了,儘管沒有最初那麼激情四射,但這種帶有親密的依戀感讓我們更相愛了。」

我朋友說的這種被允許做小孩的體驗,其實是每段關係裡非常重要的構成,少了它,關係很難走下去。


激情褪去後,

愛情會進入「親密聯結期」

 

剛確認關係的那段時間,濃烈的荷爾蒙沖淡了我們的理性,眼裡的戀人,怎麼看怎麼好。

然鵝,伴隨著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要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多,早期還不夠瞭解對方的新奇感和激情感逐步地消退。

彼此的缺點變得明顯,還會為各種小事而吵架,比如下班晚了忘了說,就質問 ta 還愛嗎;戀人先睡著,獨自emo落淚,認為 ta 不夠關心自己了等等。

這些感受和現象都說明,上頭期已經結束了,關係進入了新的階段:「親密聯結期」

雖然這個詞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身體上的親密,但這個階段的重點其實是脆弱(fragile),這意味著關係中處處充滿了新的考驗


比如:

·   產生不安全感,發資訊的頻率變高,希望對方及時回復;

·   引入外部競爭假想者(XX之前追過我/XX說喜歡我),渴望從戀人嫉妒的反應裡,感受到在意;

·   生病時很依賴對方,想從對方那裡體會到關照和愛護;

·   多次提起年幼時的創傷經歷,試圖獲得對方「我會給你很多的愛」和「我不會讓你再受傷了」的許諾。


當然,每個人表露脆弱的方式也並不限於上述幾種。不過,重點都在於:

試探我是否可以在這段關係裡安全地、偶爾受傷時成為一個孩子,它是承諾締結的信號,意味著關係不再只有激情,還建立起了深深依戀彼此的親密。


如果對方承接不了我們暴露的脆弱,我們可能感到失望,並認為此前的承諾都是虛假的,關係就此卡住。甚至有人因為在這個階段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無論之前在一起多久都決絕地提出了分手。

簡而言之,想要談一段長久且高品質的戀愛,這個階段總歸是要順利度過的。那麼具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raw-image


當你暴露脆弱像個孩子的時候,

對方能不能做你的父母?

 

成年人回到孩子的狀態,在心理學裡也稱作「兒童自我狀態」。當我們遇到一些難以應對的難題、或是進入到一段親密的關係裡時,這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小孩就會跑出來。

日常生活裡,大多數人都習慣了以成人自我狀態來進行交流,追求理性、客觀和事實。

這也就導致,當我們退回到兒童自我狀態裡,伴侶卻仍然處於成人自我狀態當中,情況可能會變成這樣:

聊起小時候父母更愛弟弟,自己被忽視,emo到不行,兒童自我狀態的我們開始蜷縮著流眼淚。
成人自我狀態的伴侶在一旁:「你現在都長大了,完全不必在意他們啦。」

此時,即便伴侶給到的回應是符合客觀情況的,本意也是想要安撫或是開解你,但聽起來卻是冷冰冰的,對應不上兒童自我狀態下我們的需求——安撫和容納的愛,因而我們會感覺到不被重視,對伴侶感到失望。


當然,還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是,雙方同時進入到兒童自我狀態。


同樣是剛才的情況,兒童自我狀態的伴侶會搶奪關注,開始談論起自己幼時經歷的創傷,而不再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此時你將會產生更強烈的失落感。

因此,當關係中的一方成為脆弱的孩子時,想要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加深彼此的依戀而非增添對彼此的失望,正確的做法其實是,當一方進入了兒童自我狀態後,另一方切換成照顧型的「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的伴侶看到我們遺留在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擁抱我們,安撫我們,「當時的你一定特別難受,明明都是父母的孩子,卻得不到 ta 們完整的愛。」

因為當一個人退回到兒童自我狀態時,本質上就是想獲得愛和關懷,得到他人情緒性的安撫和容納,而非理性的說教和分析利弊。

raw-image


要小心,長期只有一方做父母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當小孩的體驗確實很好,誰不希望得到對方溫柔的愛和包容呢?但如果一方一直是小孩,另一方就要一直做父母了嗎?那誰來照顧做父母那方的感受呢?

確實,大部分人往往都卡在了下述兩種情況裡,難以突破這一階段的考驗:


1. 伴侶長期在做父母,作為孩子的我可能經歷:

她對我一直很好,從追求的時候就說會給我所有小時候缺失了的愛,每次我傷心難過、甚至發瘋,她都全盤接受,不斷地安慰我,擁抱我。 我有次生病,她給我做了一個月的飯,還負責打掃家裡的衛生,我理所當然的把一切當作她對我的愛,從不表達感謝。 後來有一天,她突然就消失了,怎麼都聯繫不上,我意識到我被「斷崖式分手了」。 我找到共同好友,對方告訴我,她說這段關係裡她太累了,撐不住了,覺得我在這段關係裡就像失去了成年人的自我認知,完全變成一個孩子,源源不斷地向她索取愛。那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做孩子,是會給對方那麼大壓力的。 ——弦子,28歲


2. 伴侶長期做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可能經歷:

一開始我覺得還好,畢竟在一起肯定得互幫互助,你感到受傷了想當個孩子,那我就來做做父母角色,多關心你,給你支持和力量,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啥問題。 但我難過的是,有次我也遇到了特別大的事兒,人一下懵了,算是被迫退行到小孩狀態,結果 ta 得表現讓我特別心寒,ta 勸我別太幼稚了,不是多大的事兒,根本不關心我,也不體諒我和照顧我。 後來我也意識到,我好像剝奪了 ta 作為父母的機會,因為我很少像個小孩那樣需要 ta ,所以 ta 其實也沒有機會成長起來照顧和關懷我。 ——匿名,32歲


這兩個訪談都說明,關係裡長期有一方固定在父母角色,風險很高,一不小心兩個人的關係就走到了結尾。


所以,理想狀態應該是,當兒童自我狀態的渴求得到滿足後,我們也就有能力切換回成人自我狀態,並感謝對方為自己的付出。

像引入裡我朋友那樣,在伴侶也退回到兒童狀態的時候,調轉到父母自我狀態給予 ta 足夠的關懷和愛。

這種一來一回的有效互動下,以暴露脆弱來考驗彼此的「親密聯結期」也就順利度過,關係雙方都提升對彼此的信賴和愛,明白對方會在自己受挫時,來到自己身邊。

正如精神病學家Habib(2014)多年臨床觀察發現的那樣,「交替成為小孩,輪流當對方的父母」才是最有益於親密關係順利進展的關鍵所在。

raw-image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在關係中自如地切換狀態呢?


第一步:識別進入「兒童自我狀態」的信號

  • 變得有些無理取鬧,聽不進對方說的話。
  • 提到了過去經歷的創傷事件,情緒低落或情緒過於激動。
  • 有明顯的兒童舉止行為,比如蜷縮著不說話,或是大吵大鬧但拒絕溝通。


第二步:給足情感肯定和愛的回應

當我們或對方進入兒童自我狀態後,建議和成人式的理性分析都不再起作用。要關懷和理解對方的情感,比如:

「當時事情發生的時候,你肯定不好受...如果你想要多說些,我願意聽你再多講講。」「我很想為你做些什麼,你覺得我怎麼做,能讓你好受些?」

也可以直接做出一些行動,比如握住對方的手,摸摸對方的頭,給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


第三步:回到成人自我狀態後,達成輪流切換的共識

當我們回到了成人自我狀態,要達成共識:對方也可能會有退回到兒童自我狀態的時刻,那時,我們也需要做個照顧型的父母,給出我們的傾聽、愛和關懷。

也就是,當我們處於脆弱和無理取鬧狀態裡,對方不管不顧地接納和抱住了我們,當我們都回到了理智的成人狀態後,也要給對方全然地理解和愛。


如但丁所說,「愛,總是相互的。」


你的關係狀態目前有上述存在的問題嗎?如果你想擁有上述的體驗,和對方繼續走下去,不妨 轉發 給 ta ,分享你對關係狀態最新的發現,一齊達成共識,輪流做對方的父母,和輪流成為小孩。

當然,如果你的關係裡,對方一直給你父母般的關懷和愛,也歡迎 轉發 給 ta,表達你的感謝和愛。


別讓關係裡,只有一方在做父母或小孩,關係長久的秘訣:就是雙方要輪流承擔不同的角色~


17會員
67內容數
是戳穿係,不是治愈係。飯糰@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