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航向未知的新鮮/驚嚇/新奇/糟糕旅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幾個月前,我做出了幾個重大決定
  1. 申請育嬰留停(我是社會資源運用白痴&長年以來莫名其妙的信念是:資源就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吧。如果我還好手好腳能賺錢就好好賺錢。這次為自己可以勇敢遞出育嬰留停申請讓自己喘一下跟廢一下覺得自己好棒)
  2. 花一個月的時間拋家棄子到國外無目標耍廢旅行。
  3. 在對自己未來仍茫然情況下跟待了十來年的公司遞出辭呈。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仰天長嘯都不足以形容這些改變帶給我生活的澎湃巨變(笑)。
先說結論好了,結論是:
  1. 改變這件事不像勵志書也不像人生成功組分享的一樣,在短短(閱讀一本書)的時間就看得到(廢話)。(嘿!你知道嗎?雖然這件事好像是吃蛋糕一樣的淺顯易懂,他在自身身上降臨與感受時,還是會有一種『啊~哈!』的感覺呢)
  2. 納入大幅挑戰跟刺激進入原本完全公司-家裡-幼稚園三點一線的生活後,我認真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任性(噗哈哈哈哈)&家人對我任性的包容度如此之大。
  3. 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規矩、基本知識、像漏斗一樣被篩選到最高階/菁華族群。每個人爬到現在位置的方式與習慣不同;這些人兒會欣賞的當然會是具備有他認同價值、個人特色的新人。
  4. 畢業後我就投入教育產業,一晃眼就過十幾年的現在,要轉換到其他領域當真是有不小難度(驚訝)。(原本我以為願意付出、願意辛苦、願意學習的態度可以是我很大的資產;到新領域一看才發現,wow,人家每週都在變化餒~能夠快速因應變化做出行動且看到成效才是一般業界最需要的所謂高潛質人才。要嘛就是可以有即戰力可用,不然就是得轉換對自己找工作的思考模式才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很慶幸自己在某種程度的安樂/安逸/痛苦裡感覺不適並且決定出走。
記得在國外流浪的時候,基於個人英文打國中後就再也沒精進過的程度自認非常低落,我大致走自閉路線,除了必要的問路、點餐外很少與人對話(在瑞典玩具店遇到熱愛玩具店長聊了20mins對玩具與教育的觀點那是另外一件事XD)
那天我搭著從北極返程的火車,基於個人三八想豐富體驗的因素,我訂了個男女混合臥鋪包廂。當真是想什麼來什麼,回程路上我順利跟一位瑞典大叔同車廂。
這一趟車程大概10hrs,oooooops,這訂位方式我想大概就是我逼自己必須社交的手段吧。
在心裡撞牆一百回合後,我對大叔笑了笑,開始試著跟大叔攀談。
大叔也友善的對我笑了笑,隨即用一種非常窘迫的表情對我表示:我不會說英文。
於是之後整段旅程我們用上了所有雙方能夠知道的英文+瑞典文+比手畫腳的對話,搞清楚了彼此家鄉在哪、怎麼出來旅行、喜歡吃啥...與在大叔萬分尷尬自己英文說不上來的時候,以大部分沈默/睡眠時光度過了這趟臥鋪有禮貌認識新朋友之旅。
說實話,我在大叔的身上看到自己。
噢!原來對英文不自信的我,在遇到英文流暢的人對話時,我會有這些(尷尬)表情啊~
噢!原來面對不擅長的事,想逃走又逃不走的時候,會想把自己縮小到某種極致,同時因應這份無法平等對話的尷尬將爬滿整個車廂!
好有意思~
我知道人就是人,不分性種族性向年齡,都有著身而為人的基本條件與需要被尊重的基本需求;但當旅居在外,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的時候,我才更清楚看到自己的渺小、驚訝自己與他人的一致、逼自己必須想方設法找出問題解(或當下比較滿意的方案)
原來容易把他人看巨大、把自己看縮小是我/當事人的習慣但不等於是這個世界的事實。
原來當自己被別人看巨大,那種自然而然的自在與自信,很容易讓人忘記對方也跟自己一樣是人需要被平等對待。
當我希望被尊重,合理且客觀地認識自己、主張自己、表現自己甚至放膽去做自己,是死不了可能會惹麻煩但也可能會找到一些自己在世界定位的方式。
做自己當真永遠不嫌晚呀(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冥想好處 你不得不知的六個改變冥想(Meditation)是一個在西方盛行多時的運動,到底它有著甚麼樣的好處和魅力能令例如Facebook、LinkedIn、Google和Intel等知名企業也把冥引進他們的公司呢?今天想和大家講解六個Meditation冥想好處:
    Thumbnail
    avatar
    Chan Kai Ho
    2021-10-04
    《斜槓青年》的三個反思|改變認知/重新定義/自我實現李國修大師曾說過:「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這代表一種匠人精神,他說過,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開門、上台、演戲」。但這樣的思維適用於每個年代、每一個人嗎?
    Thumbnail
    avatar
    你的人生好夥伴 昆陽
    2021-06-26
    數位閱讀可能傷害民主自由?《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書籍分享隨著科技發展,人們越來越常在數位裝置上閱讀。然而,經由不同媒介閱讀,是否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甚至可能因為人們太大量、快速、分心、碎片化的數位閱讀習慣,而傷害民主制度?
    Thumbnail
    avatar
    黃琪樺
    2020-05-19
    職場洞察:新創圈看見的改變_科技從硬體走向軟體服務早年科技公司與工廠成立,後來台灣被俗稱「科技島」。不論企業組織亦或工廠皆需要管理人才,這點不難從大專院校觀察到,90%以上的..........
    Thumbnail
    avatar
    jessee 傑思琳
    2020-04-06
    [永續建築專題]未來新型態建築、城市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五) 在某種程度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互相呼應不可分割的,沒有誰比較重要,因為只要有一邊進步了,它就會帶動另一邊前進,而如果過度重視其中一邊,則在發展到一個階段後,會漸漸遇到瓶頸。因此,當我們想要社會有所改變時,或許應該同時考慮這兩個面向。
    Thumbnail
    avatar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2019-05-23
    初踏職場:3大新鮮人必要改變的認知 脫去學生身份,邁入了職場,剛開始正式工作幾週 立刻就遇上了衝擊,前三天工作更是迷惘到不行,一回家真的只想睡覺而已 (ps:大公司一開始可能有教育訓練,第一週還可以輕鬆一點,但新創第一天報到就真的真槍實
    Thumbnail
    avatar
    麥可故事貿易公司
    2018-09-01
    avatar
    吐納商業評論
    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