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淺談《馬太受難曲》- 巴赫

The Crucifixio, 1538, Lucas Cranach the Elder
The Crucifixio, 1538, Lucas Cranach the Elder
音樂,能控制人的悲喜嗎?
  • 巴洛克時期的創作技巧
巴赫從音樂修辭學 (Affektenlehre) 的角度將音樂和文字聯繫起來 ,這個理論可追朔至古希臘,指出音樂能夠表達諸如喜悅,悲傷或痛苦的情感,並且得以引出聽眾相應的情感共鳴;也就是說,巴赫在創作時,有意識地將其作品使用特定的音樂形式,速度、力度、調性特徵 (Tonartencharakter)、節奏型態 (rhythmische Gestaltung) 和樂器編制 (Bezetzung),來表現樂曲的張力。
  • 《馬太受難曲》的典故
相傳《馬太受難曲》的手稿 100 年後被孟德爾頌在萊比錫的屠夫手上發現,及時搶救
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是巴赫(J. S. Bach)於 1727 年為獨唱,雙重合唱團和雙重管弦樂隊而創作,歌詞根據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翻譯的馬太福音第 26 和 27 章為基底 - 耶穌受難的過程,整曲散佈著合唱和詠嘆調 (Aria)。它被廣泛認為是古典音樂的傑作之一,求主憐憫【Erbarme Dich】 則是當中常被挑出來演奏的經典曲目。
  • 演變的詠嘆調
A-B-A 三段式示意圖
今天要介紹的詠嘆調 - Aria ,義大利原意為「空氣」。這一字最早萌生於 14 世紀,原指歌唱藝人或鍍金工匠的作風,後來漸漸被專用到音樂層面,指古代十四行詩 (Sonetto) 的配樂,最後才被運用到歌劇中。起初,詠嘆調是單一無反覆的,自 17 世紀起,開始產生了 A-B-A 為框架的三段式詠嘆調 (da capo aria),此首詠嘆調便是以同種模式所創作。
最後,附上本人的音樂會實況【求主憐憫】,除了歌唱,在音樂會中也常用雙簧管主奏代替,或許,更適合播放在這個歐洲即將解禁的周日午後。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在下方點擊拍手 5 次,鼓勵我創作喔!! 謝謝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