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為真理:從尼采《悲劇的誕生》中談真理的意義

更新於 2024/04/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聽說每個人看見的紅色,不見得是同一種紅色。每個人心中的蘋果,或許也都有不同形象。如何定義出人人皆理解的標準,或許是真理重要的一環,也是相當困難的一環吧!

今天在讀書會討論《悲劇的誕生》的第八章,開頭從詩歌作為一種更加接近真理的語言,一直到希臘時期的合唱歌隊與觀眾如何在在再現出神祇。經過這次的討論,我對真理又有新的洞見與想法。

希臘悲劇的合唱歌隊

尼采在書寫這本書時非常強調音樂的重要性,因此在希臘悲劇的討論中,書中也不斷強調合唱歌隊的重要性。

作為喜歡觀賞音樂劇的人,我確實相信音樂在特定層次上有超越視覺的衝擊力,這也是為何歐洲的歌劇、交響樂、音樂劇會如此盛行,音樂在歐洲大陸的重要性和普及性可見一斑。音樂不如文字被定義所束縛,音樂本身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使得音樂這套「語言」可以夾雜比起單純的文字意義更多的情感成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歌曲,多少都有一首歌曾唱進自己心中。

歌劇透過美聲唱法將情感傳達給聽者,在每一次的演繹與每一個人心中,都會詮釋出由自我衍伸出的形象。若你也曾看過一部身歷其境的電影、小說,或許會像那魔幻世界中的一份子,在最近也最遠的距離成為故事的一份子。音樂的精神連結人們,此時在同一個劇院的人似乎擁有一樣的情感。因為恐怖的音效來得突然,整間電影院傳來一致的尖叫聲——你相信不只你在此膽戰心驚。

戲劇的每一次再現,既相同又不同,不只因為演員的詮釋和音色不同,也因為台下的觀眾有所不同。

理性與感性的真理

真理在我的印象中是如此理性。理性的剖析生而為人的一切,歸納聚焦出人的本質。然而,人們越是為了追求一致而放大檢視,反而越是找出相異之處。

在詩歌作為真理的脈絡下,真理顯得抽象,因為那件真理似乎如藝術般模糊不清,似乎在每個人的世界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

我曾思考何種真理可以對任何人而言都永恆不變。假如我們連看見的顏色,所見的世界都不相同,有什麼可以作為所有人的真理存在著呢?然而,當我承認一個真理是動盪的,是否反而更加接近真理呢?如同道家說唯一不變的是變動的事實。或許唯一的真理並不存在於理性的世界中,而在於感性上的、模糊不清的,連結著所有人情感的藝術性。


以上簡短的紀錄今天的想法,或許不是很完整、正確,日後如果有其他想法,再試著對話修正吧。



紀錄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雜思和手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是出自華人的中庸之道,還是某種後天的自我解嘲,長輩們常對我說諸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為某人更辛苦,所以你已經很幸福了」⋯⋯在這樣的觀念灌輸下,我學會了他們說的謙虛與自足,但卻學不會面對自己的痛苦。每當我接納自己感到不幸、不快樂的事實,就會有一個道德枷鎖拴緊我,阻止我認可自己的不足。
不知道是出自華人的中庸之道,還是某種後天的自我解嘲,長輩們常對我說諸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為某人更辛苦,所以你已經很幸福了」⋯⋯在這樣的觀念灌輸下,我學會了他們說的謙虛與自足,但卻學不會面對自己的痛苦。每當我接納自己感到不幸、不快樂的事實,就會有一個道德枷鎖拴緊我,阻止我認可自己的不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日日都在和痛苦、焦慮和恐懼奮鬥,我發現唯一能緩解病痛的方法就是不斷創作。」──草間彌生。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解方,你可以看見藝術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而這些作品也會在某個時刻改變你!
Thumbnail
前情提要: 以往於取證流程,皆會擷取目標取證主機/伺服器的磁碟(Disk)、記憶體(Memory)做數位鑑識分析 記憶體擷取基本上是針對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做證據擷取,建議目標取證主機於取證前 "盡量"不要切斷電源,使目標主機沒有電力,避免揮發性記憶體資料消失 之前遇過有些
Thumbnail
藝術品通過典藏、賞析和展示,使觀者得以藉此與創作者產生交流的契機,喚起集體意識裡的共鳴與當代文化脈絡。同時,收藏藝術品更可彰顯個人品味,更提供自我發現與審思的空間。換言之,藝術是作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從個人主體擴延至社會客體,透過技法工序以創作出器物的美,厚描出歷史的況味與流傳的價值。
Thumbnail
剉冰是台灣馳名的平民美食、汽球是小朋友玩具與裝置環境最佳工具。兩者很難也毫無關聯,但是兩這交錯一起就造就一家冰店了。東區剉冰這是全台灣唯一使用氣球藝術做為裝潢的主題冰店。看似一家小店,卻是氣球裝置藝術很有藝術療癒店家;這裡冰品更是充滿童年記憶。 東區剉冰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營業時間:
Thumbnail
7月3日,No. 184,#我在成為紐約律師路上(12):#法律人作為一種藝術家 法律人雖然好像很重視邏輯、理性,感覺起來有一點科學的味道,或是說跟藝術家、感性、浪漫扯不上關係。 不過,就英美法的律師而言,不論是口頭說服能力、建立信任關係,或是撰寫書狀、法律意見,其實更像一門技藝活,需要不斷地打磨
Thumbnail
這種文學創作形式本身是一種基於「多元、無普遍性、直覺解放的後現代式思維」的媒體改革,藉由科技進步來為後現代文學注入新的去中心化力量,破除原先已經定性化的紙本出版世界以及它為文本生產意義的過程,而為創作者的意念提供一種新的、基進的呈現途徑。
Thumbnail
重探灰燼下面的餘溫,曾經還存在的一點溫度,我們把手伸進去探究它  《藝術為何有事 》座談實錄         2018.08.18 (六) PM 14:30 ─ 16:30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圖書室 與談者      主持暨評論:蔣伯欣 (台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Thumbnail
「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目前可能面臨的困境,就是要在完全開放規則在自由市場底下運作,還是像中介者們提供具有完善制度的策展架構。在平台上被刪除的作品恰好反映資本主義中的弔詭狀態,以市場而言應該是提供最大利益,但在層層體制的淘洗之後,反而拋棄了利益去選擇了符合當政者的選項。
Thumbnail
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敘事裡的靈光:抵抗遺忘! 記憶就是最重要的敘事能力。創作者只有憑藉本身的博聞強記,所敘述的故事才能掌握事物的演變,而且還可以跟事物的消逝以及死亡的力量相安無事。 如果靈光的發散是出自我們的記憶在歷史痕跡中共感、聯想、交織出來的經驗,那麼靈光的發散同
Thumbnail
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以及反過來,對藝術歷史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日日都在和痛苦、焦慮和恐懼奮鬥,我發現唯一能緩解病痛的方法就是不斷創作。」──草間彌生。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解方,你可以看見藝術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而這些作品也會在某個時刻改變你!
Thumbnail
前情提要: 以往於取證流程,皆會擷取目標取證主機/伺服器的磁碟(Disk)、記憶體(Memory)做數位鑑識分析 記憶體擷取基本上是針對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做證據擷取,建議目標取證主機於取證前 "盡量"不要切斷電源,使目標主機沒有電力,避免揮發性記憶體資料消失 之前遇過有些
Thumbnail
藝術品通過典藏、賞析和展示,使觀者得以藉此與創作者產生交流的契機,喚起集體意識裡的共鳴與當代文化脈絡。同時,收藏藝術品更可彰顯個人品味,更提供自我發現與審思的空間。換言之,藝術是作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從個人主體擴延至社會客體,透過技法工序以創作出器物的美,厚描出歷史的況味與流傳的價值。
Thumbnail
剉冰是台灣馳名的平民美食、汽球是小朋友玩具與裝置環境最佳工具。兩者很難也毫無關聯,但是兩這交錯一起就造就一家冰店了。東區剉冰這是全台灣唯一使用氣球藝術做為裝潢的主題冰店。看似一家小店,卻是氣球裝置藝術很有藝術療癒店家;這裡冰品更是充滿童年記憶。 東區剉冰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營業時間:
Thumbnail
7月3日,No. 184,#我在成為紐約律師路上(12):#法律人作為一種藝術家 法律人雖然好像很重視邏輯、理性,感覺起來有一點科學的味道,或是說跟藝術家、感性、浪漫扯不上關係。 不過,就英美法的律師而言,不論是口頭說服能力、建立信任關係,或是撰寫書狀、法律意見,其實更像一門技藝活,需要不斷地打磨
Thumbnail
這種文學創作形式本身是一種基於「多元、無普遍性、直覺解放的後現代式思維」的媒體改革,藉由科技進步來為後現代文學注入新的去中心化力量,破除原先已經定性化的紙本出版世界以及它為文本生產意義的過程,而為創作者的意念提供一種新的、基進的呈現途徑。
Thumbnail
重探灰燼下面的餘溫,曾經還存在的一點溫度,我們把手伸進去探究它  《藝術為何有事 》座談實錄         2018.08.18 (六) PM 14:30 ─ 16:30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圖書室 與談者      主持暨評論:蔣伯欣 (台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Thumbnail
「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目前可能面臨的困境,就是要在完全開放規則在自由市場底下運作,還是像中介者們提供具有完善制度的策展架構。在平台上被刪除的作品恰好反映資本主義中的弔詭狀態,以市場而言應該是提供最大利益,但在層層體制的淘洗之後,反而拋棄了利益去選擇了符合當政者的選項。
Thumbnail
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敘事裡的靈光:抵抗遺忘! 記憶就是最重要的敘事能力。創作者只有憑藉本身的博聞強記,所敘述的故事才能掌握事物的演變,而且還可以跟事物的消逝以及死亡的力量相安無事。 如果靈光的發散是出自我們的記憶在歷史痕跡中共感、聯想、交織出來的經驗,那麼靈光的發散同
Thumbnail
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以及反過來,對藝術歷史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