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感:《壞教育》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又是一部對抗體制、揭發黑幕的真實故事。我很愛這種題材。由於人性的黑暗面一直都存在、也沒有任何制度堪稱完美,世界上也就不斷有這類事件發生,因此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想要升學的孩子錄取了好學校、想要賺錢的學校董事會和社區投資人賺到了錢,看起來學校的辦學績效確實讓很多人「受益」,所以那些逐年累月被挪用的公款好像也沒那麼嚴重?但反過來說,如果那些錢沒有被偷拿、如果學校不是花大錢做門面,不就可以把經費用來提昇學生的學習品質?這種景象才是真正的「受益」,而不是投影片上那些變大的數字。
不過本片有個細節我不太喜歡。從片中切入事件的角度,觀眾大概都能感受到這個故事想要以休傑克曼的角色視角來敘事。但片中描寫他「私生活」(為了防劇透,請各位諒解我含糊其辭)的部分寫得太多了,我的意思不是這樣會觸怒保守派,而是其中不少描繪對推動劇情其實沒有多大幫助。交代幾個重點應該就夠了。
如果改善前面這個因素,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描繪爆料的校刊社學生,讓我們可以看到多一點她心中的掙扎、多一點她和父親的互動,至少讓這個角色不會有「只為了爆料而存在」那麼強烈的工具性。講這些有點吹毛求疵,但也是基於我個人對這類題材的喜愛。
若你喜歡這類對抗體制、揭發黑幕的故事,推薦你去看看這部片。

補充:如果你對世界上真實發生的其他貪腐事件有興趣,可以去找Netflix的《黑錢》這個節目,其中所記錄的每個事件,都會讓你膽戰心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柏林圍牆開始建造的前五年,一群東德的高中生得知匈牙利的反蘇聯運動遭到鎮壓,決定在課堂上以「沉默」表示聲援,沒想到這單純的舉動引來當局的調查。言論自由或轉型正義這類主題的影劇,對台灣人而言總多了一份複雜的感受。
23歲的主角貴田夢馬在出生時,因為缺氧37秒造成腦性麻痺,她平常擔任美少女漫畫家的助手,心中一直有成為漫畫家的夢。成人漫畫是新手畫家常見的起點,但夢馬投稿後得到的回饋是性愛場面描繪不真實,這讓她意識到自己「毫無經驗」,再加上她平常在母親的「保護傘」下幾乎沒有自由,使她決心踏上探索自身慾望的旅程。
Jesse Eisenberg飾演的男主角、法國猶太裔默劇大師Marcel Marceau,片中描述他在納粹入侵法國後,和家人逃離故鄉,後來他加入法國抵抗運動(也就是片名的Resistance)。他在那段期間,協助拯救了許多猶太小孩。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壓力很大、腳步沉重走出戲院,但因為我就是喜歡看這種黑暗、寫實、反映社會的電影,所以第一句話是稱讚意味。就算你沒有對法國的社會現狀先做任何功課(我就沒有),也能接收到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如果,你的心態夠開放的話。
誰得獎是一回事,但觀眾各自的喜好是另一回事。比起《寄生上流》,我更愛《1917》。當然我也滿喜歡《寄生上流》,它非常雅俗共賞;不過我對照自己觀影後的感受,《1917》更加「打動」我,這是我喜歡它的重要原因。
我看完Netflix發行的《原鑽》,可以理解它評價兩極的原因。故事算滿單純的,會兩極的理由主要還是在敘事風格。片中很常出現「多人同時說話」的狀況,容易誘發觀眾的煩躁感。但若你能接受煩躁是電影想要呈現的東西(以及有缺陷的主角),你未必會討厭這部片。
柏林圍牆開始建造的前五年,一群東德的高中生得知匈牙利的反蘇聯運動遭到鎮壓,決定在課堂上以「沉默」表示聲援,沒想到這單純的舉動引來當局的調查。言論自由或轉型正義這類主題的影劇,對台灣人而言總多了一份複雜的感受。
23歲的主角貴田夢馬在出生時,因為缺氧37秒造成腦性麻痺,她平常擔任美少女漫畫家的助手,心中一直有成為漫畫家的夢。成人漫畫是新手畫家常見的起點,但夢馬投稿後得到的回饋是性愛場面描繪不真實,這讓她意識到自己「毫無經驗」,再加上她平常在母親的「保護傘」下幾乎沒有自由,使她決心踏上探索自身慾望的旅程。
Jesse Eisenberg飾演的男主角、法國猶太裔默劇大師Marcel Marceau,片中描述他在納粹入侵法國後,和家人逃離故鄉,後來他加入法國抵抗運動(也就是片名的Resistance)。他在那段期間,協助拯救了許多猶太小孩。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壓力很大、腳步沉重走出戲院,但因為我就是喜歡看這種黑暗、寫實、反映社會的電影,所以第一句話是稱讚意味。就算你沒有對法國的社會現狀先做任何功課(我就沒有),也能接收到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如果,你的心態夠開放的話。
誰得獎是一回事,但觀眾各自的喜好是另一回事。比起《寄生上流》,我更愛《1917》。當然我也滿喜歡《寄生上流》,它非常雅俗共賞;不過我對照自己觀影後的感受,《1917》更加「打動」我,這是我喜歡它的重要原因。
我看完Netflix發行的《原鑽》,可以理解它評價兩極的原因。故事算滿單純的,會兩極的理由主要還是在敘事風格。片中很常出現「多人同時說話」的狀況,容易誘發觀眾的煩躁感。但若你能接受煩躁是電影想要呈現的東西(以及有缺陷的主角),你未必會討厭這部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小說改編的故事,會注意到是因為有幾位巨星演出,但多少也知道評價不算好,反正還是抽空看了。 果然不算好…… 或者說,故事呈現的價值觀有點錯亂,雖說最近很多八股作品都喜歡強調什麼善惡沒有絕對之的膚淺想法,但這部算是把這種膚淺放大到破壞整個故事邏輯了。 是這樣的,很多作品喜歡端出善惡相對論,或者人沒
Thumbnail
那種幽微而尖銳的責難與羞愧,在故意克制的平靜對白中形成了更強烈的戲劇張力。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傳達做自己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卻沒去討論做自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會怎樣?被欺凌、霸凌、孤立、得罪別人、被偏見代入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說閱讀一件好事,強調閱讀得到的好處。可是卻沒討論閱讀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開始閱讀會怎麼樣?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我覺得這部電影能跟《滯留生》做一個比對。滯留生是,什麼才是最正確的師生關係,失控教室則是,什麼才是最糟糕的師生關係。電影會讓有志於做老師的人,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接近絕望,不在對教育這種事有任何好感。就像看完《巴比倫》會對於電影工作者的崇尚,完全破滅。  
Thumbnail
就像是每年奧斯卡都會有的溫馨小品,儘管有點老套,但還是很動人。最近很流行師生關係決裂的電影,《怪物》、《失控教室》、《春風勁草》、都是在歐美電影獎季上受注目的優秀作品,可是劇情都是些師生間的互相惡鬥與頹敗,看了有些心灰意冷,滯留生就像挽回了一道曙光,重新讓人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師生關係。
Thumbnail
  「你知道這社會上,有多少比例的好人?有多少比例的壞人?」   片中認為社會上只有10%是好人,10%是壞人,80%則是不好也不壞。多數人都是那80%不好也不壞的人;即偶爾闖紅燈、違停、不禮讓行人,遊走法律邊緣,卻不至於十惡不赦的人。   黑的教育(Bad Education)
Thumbnail
這本書敘述一位貧窮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與自學過程,最後考入劍橋大學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卻是關於一個恐怖家庭的故事。書中描述了家人虔誠到極端的摩門教信仰,家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教育的偏執觀念。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思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小說改編的故事,會注意到是因為有幾位巨星演出,但多少也知道評價不算好,反正還是抽空看了。 果然不算好…… 或者說,故事呈現的價值觀有點錯亂,雖說最近很多八股作品都喜歡強調什麼善惡沒有絕對之的膚淺想法,但這部算是把這種膚淺放大到破壞整個故事邏輯了。 是這樣的,很多作品喜歡端出善惡相對論,或者人沒
Thumbnail
那種幽微而尖銳的責難與羞愧,在故意克制的平靜對白中形成了更強烈的戲劇張力。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傳達做自己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卻沒去討論做自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會怎樣?被欺凌、霸凌、孤立、得罪別人、被偏見代入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說閱讀一件好事,強調閱讀得到的好處。可是卻沒討論閱讀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開始閱讀會怎麼樣?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我覺得這部電影能跟《滯留生》做一個比對。滯留生是,什麼才是最正確的師生關係,失控教室則是,什麼才是最糟糕的師生關係。電影會讓有志於做老師的人,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接近絕望,不在對教育這種事有任何好感。就像看完《巴比倫》會對於電影工作者的崇尚,完全破滅。  
Thumbnail
就像是每年奧斯卡都會有的溫馨小品,儘管有點老套,但還是很動人。最近很流行師生關係決裂的電影,《怪物》、《失控教室》、《春風勁草》、都是在歐美電影獎季上受注目的優秀作品,可是劇情都是些師生間的互相惡鬥與頹敗,看了有些心灰意冷,滯留生就像挽回了一道曙光,重新讓人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師生關係。
Thumbnail
  「你知道這社會上,有多少比例的好人?有多少比例的壞人?」   片中認為社會上只有10%是好人,10%是壞人,80%則是不好也不壞。多數人都是那80%不好也不壞的人;即偶爾闖紅燈、違停、不禮讓行人,遊走法律邊緣,卻不至於十惡不赦的人。   黑的教育(Bad Education)
Thumbnail
這本書敘述一位貧窮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與自學過程,最後考入劍橋大學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卻是關於一個恐怖家庭的故事。書中描述了家人虔誠到極端的摩門教信仰,家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教育的偏執觀念。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思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以及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