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反送中一週年】我的「香港」夢:訪問返臺讀書的香港學生(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撰文:廖品硯

2019年6月9日民陣的百萬人大遊行及12日的暴力衝突後,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已屆一年,一次又一次的事件,連儂牆遍地出現、元朗襲擊事件、理大與中大的衝突……那一聲聲「撐香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呼漸次消失,身在台灣的我們是否還記得香港人在前陣子,疫情之下曾一度缺乏口罩且使得抗爭暫緩?是否還記得最近中共通過了「國安法」,讓香港人的自由進一步受限。香港人,還在承擔無盡的苦難……。

兩位筆者藉訪談兩位留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描寫他們從赴港、親見運動及衝突事件,到後來抱著五味雜陳的心情回到台灣的過程。除了期望呈現如此的心境轉折,筆者們更希冀讓大家再思考台灣人和香港的關係、連結。(顧及訪談人隱私,以下用「A」代稱訪談人)

作夢

A, 曾經就讀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現今就讀台灣大學商管科系一年級。

2019年三月,A收到中大藝術系的錄取通知書,上頭不僅僅只代表一張前往香港的門票,更是通往夢想的墊腳石。

從小,A就對藝術有份外的感度,自己也深受藝術吸引,對於中國書法、中國繪畫抱有濃厚興趣。因著這份興趣,她投入藝術領域的學習,高中就讀美術班,為將來立下鑽研藝術史、成為鑑定官或拍賣官的志向。對A來說,這樣的志向在缺乏藝術史教育及拍賣市場的台灣難以實現,因此A的生命經驗就好似命定般地替她引了路,引導她走向那個商業與人文並重的東方之珠。

問及對香港的印象,A毫不意外地首先描述它是一個「亞洲藝術市場中心」、「藝術拍賣發展良好」的地方。除此之外,她也談到當地快速的生活步調、頻繁使用英文的語言環境,加上高度競爭、高度向上的社會氛圍,「這些都對我未來的志向有幫助、相符合!」即便身在台北一處寧靜的咖啡廳,經過A的描述,那樣繁榮、喧囂的香港也清晰地浮現在筆者的腦海,筆者也理解正是那樣的香港,才讓A即使出發前夕爆發反送中衝突,在家人再三擔心下,仍毅然決然前往香港。

逐夢

香港中文大學離香港鬧區有一段距離,整座校園依山而建,遠眺熙來攘往的香港,對比那樣的喧鬧,中大實在別有一番境地。

A雖然因為中大的地理沒辦法時常外出,卻以國際生身分參加許多迎新及國際生活動,在中大享受了段歡欣鼓舞的生活。雖然中大和台灣的大學生態不一樣,沒有包羅萬象的社團而多半是學生會這類自治組織,像A就參與了台灣留學生學生會,也積極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生朋友。除了國際生,A也結識了許多香港朋友,她為了將來工作考量積極學習廣東話。她也發現年輕一輩,除了一些平民街區堅決不用普通話,年輕一輩不會太在意普通話、廣東話的差別,甚至也大方承認會說自己是文化上的中國人,沒有因普通話而敬而遠之、沒有對中國深惡痛絕。

在課餘時間若偶爾有機會,A也不忘向外走走,放慢腳步看看這座城市。和她想的一樣,兩地生活步調相差許多,香港人也的確頻繁使用英文,但相對的,那裡的人情味在高度商業化之下少了些人情味。另外她也發現,這座城市好像充斥著一股壓抑、不太好的氣息,負面的情緒籠罩在香港之上,在A關注藝術的細膩眼光中,她總會注意街邊的噴漆用廣東話或英文陳述了許多不滿,甚至噴上許多粗口。香港光鮮亮麗的背後,也存在著這樣的光景。

但當然,即使遠離港島鬧區,中大也並非全然平行於外頭的反送中運動。A坦承:「身為台灣人,始終都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和運動共處,多數的台灣留學生都抱持同樣立場。」A接著補充,「所以很明顯的,台灣人主辦的活動多半照常進行;香港學生主辦的活動,則會因為大型示威的發生而停辦。」因為就讀藝術系,A身邊許多有想法的香港朋友都熱衷在示威運動,藝術系的老師也會鼓勵大家創作與抗爭相關的作品,以及參加罷課的活動。

在中大的三個月,A在香港感受到城市的瞬息萬變,也親見城市的隱匿不安。但總的來說,「在中大,我真的覺得是我人生最豐富的三個月。」A的話語藏不住對於逐夢的想望,字句間不覺吐露出對香港的依戀。

然而,這趟逐夢之旅卻在11月11日變調。

夢碎

「我記得很清楚,前一天我還跟家人通電話,說中大沒有受到反送中影響,很安全……」翌日,11月11日警方突如其來地圍住中大,A認為「很安全」的校園成為了抗爭的戰場,槍聲、火光、煙硝味,原本只應出現在電影的場面在A的面前上演。原本不怎麼住宿的香港室友,居然回來宿舍,急忙拿著抽屜的物資趕去救援前線、隔壁房的點頭之交,居然在衝突當天被抓,逮捕的照片出現在A的社群媒體。一切的一切都和藝術作品描繪的不同,沒有一個飛天遁地的英雄、沒有一股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昂,更沒有一種當仁不讓的情懷,「我非常害怕。」A語帶驚懼,「現在若是在晚上抬頭,見到滿月,我好像又聽見一聲聲槍響、看見一閃一閃的火光,還有那股難聞的煙味」。

如前所述,A並沒有很關注、了解反送中的議題。「我只是去念書,沒必要深入進去」她認為,這始終是香港人的議題、香港人的宿命,覺得自己涉入的話會因為不能帶來改變而更悲傷,始終帶著這股逃避的心態。

衝突過後,距離期末只剩一週(筆者按:香港的學期制度分為春、秋學期,秋季學期的期末多於11月中後旬舉行。),許多考試改為繳交報告。除了期末驗收形式改變,A的家人也從擔心變得更焦急更慌張,再三催促她回台灣,迫於情勢及家人的憂心,A也只能先回到台灣。

起初,A還不想放棄中大的逐夢之旅,她先是到了清境農場打工度假,好沉澱沉澱驚魂未定的心靈。混亂、逃避的念頭揮之不去,夢想與政治現實的交疊,讓A與夢想的距離漸行漸遠。最後,在家人輾轉難眠、坐立難安地哀求下,她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過自私?是不是過於固執己見?是不是該站在心急如焚的父母的立場想想?A敵不過親情攻勢,在年底打消在香港的規劃、構思與夢想。

回到A保留學籍的台大商管系所,雖然深知台大也擁有不少資源,且商管系所也或許可得到藝術行政的機會,但「明明回到台大了,心裡還是過不去、覺得悲傷。」一邊是夢寐以求的處所、一邊是現實招致的屈就,這種心理不平衡,使得A面對新生活始終帶著極端的情緒起伏,精神狀態十分不穩定。「回台大」就意味著放棄夢想,台大的一切經歷都會被A拿來與中大比較,回到家就會痛哭一頓,那種悲傷與剝奪感實在非同小可。

夢醒

除了與中大生活比較,伴隨香港三個月經驗而來的更是對反送中運動的反思。不同於台灣大眾在「今日香港、明天台灣」號召下的激情澎湃,A回台後反倒選擇與抗爭活動維持距離。除了偶爾回覆香港朋友的訊息外,與當地沒有太多的直接交流與互動。這種自然而然的迴避反應,存在在許多回台的留學生心裡,A覺得這將會是留港學生們的難忘經驗。

但久而久之,反送中也發生一年之久,A回到台灣距今也將近半年,在噩夢與悲憤交纏下,A最後仍舊在台灣重拾觀察者的責任,作為一位台灣留學生鼓起勇氣去面對恐懼,進一步去理解香港、中國兩方的想法。她指出,台灣和兩地的歷史脈絡,使得台灣人能夠以多面向的角度認識這個事件。但多面向角度的可能,又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新聞來源及合理的新聞立場,要注意即使是立場偏「黃」(筆者按:此指傾向支持反送中運動的人士。)的媒體,也有可能做出不實、誇大的報導;又或者,許多聲援香港的活動與報導,都成為特定黨派政治角力的場所,淪為特定人士的政治籌碼。A強調,媒體識讀的培養當是台灣人應時時警惕的基本原則。

另一方面,作為香港留學生,筆者進一步追問在疫情、國安法的疊加影響下,對往後希望前往香港留學的學生有何意見?「要去香港到底是為什麼?想好妳想取得什麼?想好香港能給你什麼?很多人說那邊就業比較方便等等,但現在經過那麼多事情之後,這些機會還在嗎?」這些都是A的慘痛經驗:從作夢、逐夢到夢碎。一道道反問的背後,都代表著她重拾理性,進而釐清、檢視過去的嘗試。「現在過去真的得小心,現在的香港已經不是一個能毫無警覺地生活、學習的環境,原本的壓抑、負面也更加嚴重,我不大建議高中生過去。」

最後,對於香港,她再次強調,自己並沒有且無法為香港實質上做些什麼。「我不想涉入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就像我說的,台灣人實在不能瞭解香港人的切身之痛⋯⋯」,「我們能為香港做的,就是提升台灣對香港,多了解香港、多了解那裏到底發生著什麼事情。」微弱的祈求卻也蘊含著溫暖的希望,A希望一切能夠和平落幕,政府不須以暴力手段對付人民、人民也不須以暴力手段達成訴求。這貌似遙不可及、高不可攀,但A又何嘗不是在努力透過理解、透過向筆者們傾訴、透過陳述自己的生命經驗影響他人呢?

釐清自己與夢鄉——香港的關係後,A也嘗試重整自己的夢。「在台大,我有藝術史研究所能升學、鑽研,也有亞洲藝術學程供我選讀。」A自信地談到如何在臺大拓展自己的藝術夢,藝史所、實習、出國,拍賣官與鑑定官的夢想原來並未在台灣消散、止息。看著A自信的神情,筆者也才終於瞭解,她終於漸漸地從11月11日的惡夢與失意返鄉的挫敗中清醒了過來,挺身直面醒來的這個不盡完美,卻生機依舊的世界。


責任編輯:童冠傑  行銷編輯:曹語庭

關注粉專 接收最新消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7會員
575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阿古智子,是一位日本大學教授,專長是教育與社會學,研究的是現代中國,20多年前曾有留學香港的經歷。而這本書,聚焦的是香港這幾年來劇烈的政治與社會改變,並以身為一個與香港有些淵源的外國人士的視角來做解析。
Thumbnail
阿古智子,是一位日本大學教授,專長是教育與社會學,研究的是現代中國,20多年前曾有留學香港的經歷。而這本書,聚焦的是香港這幾年來劇烈的政治與社會改變,並以身為一個與香港有些淵源的外國人士的視角來做解析。
Thumbnail
香港現在很亂對不對?每當我不小心要把香港人的身份亮出來時。「還是待在台灣比較安全啦。」其實我不只一次這樣聽到。 我不是為了移民到台灣讀書。有時候我聽到這樣的話,都不知道我應該如何反應。我在享受台灣的留學生活,無疑,但是心中的痛感如何解決,其實我自己也是空白的。
Thumbnail
香港現在很亂對不對?每當我不小心要把香港人的身份亮出來時。「還是待在台灣比較安全啦。」其實我不只一次這樣聽到。 我不是為了移民到台灣讀書。有時候我聽到這樣的話,都不知道我應該如何反應。我在享受台灣的留學生活,無疑,但是心中的痛感如何解決,其實我自己也是空白的。
Thumbnail
說起社會參與,作為回歸後出生的香港人,對於早期的社會運動並不熟悉。零三年沙士、經濟危機、七一反廿三條,大概只是小學常識問答比賽中的問題與答案。記得當時教育制度並未成熟到能讓中小學生擁有獨立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考試之中,甚少見及論述回答題。零八年北京奧運,彷彿把大部分的香港人都為中國香港市人民。想起……
Thumbnail
說起社會參與,作為回歸後出生的香港人,對於早期的社會運動並不熟悉。零三年沙士、經濟危機、七一反廿三條,大概只是小學常識問答比賽中的問題與答案。記得當時教育制度並未成熟到能讓中小學生擁有獨立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考試之中,甚少見及論述回答題。零八年北京奧運,彷彿把大部分的香港人都為中國香港市人民。想起……
Thumbnail
八年後人在檳城的我看到中大淪為戰場,當晚我哭著看直播,看到隔天帶著黑眼圈去上班。剛好午飯必須跟反對香港暴民行動、認為年輕人都不知道好歹的老闆一起吃,我大概睡眠不足就理智斷線冷嘲熱諷了他一頓。
Thumbnail
八年後人在檳城的我看到中大淪為戰場,當晚我哭著看直播,看到隔天帶著黑眼圈去上班。剛好午飯必須跟反對香港暴民行動、認為年輕人都不知道好歹的老闆一起吃,我大概睡眠不足就理智斷線冷嘲熱諷了他一頓。
Thumbnail
這是一篇舊文重發,寫於2019年1月。當時敲著鍵盤的我,從未想過5個月後,也就是2019年6月9號,香港迎來了「反送中」運動,黃絲們一路奮鬥至今。 僅將此文獻給所有勇敢的香港人。願眾人平安!
Thumbnail
這是一篇舊文重發,寫於2019年1月。當時敲著鍵盤的我,從未想過5個月後,也就是2019年6月9號,香港迎來了「反送中」運動,黃絲們一路奮鬥至今。 僅將此文獻給所有勇敢的香港人。願眾人平安!
Thumbnail
時光快轉至大二上學期,一天,寧靜的早晨被槍響所劃破,港中大遭到包圍。「港中大距離市中心很遠,之前的衝突都不會發生在學校附近。這幾天telegram等社群軟體,也沒有傳出學校有示威運動,抗爭突然蔓延至校園,學生們也是措手不及。」先前校園僅有罷課、貼文宣和塗鴉的意見表達,11月10日......
Thumbnail
時光快轉至大二上學期,一天,寧靜的早晨被槍響所劃破,港中大遭到包圍。「港中大距離市中心很遠,之前的衝突都不會發生在學校附近。這幾天telegram等社群軟體,也沒有傳出學校有示威運動,抗爭突然蔓延至校園,學生們也是措手不及。」先前校園僅有罷課、貼文宣和塗鴉的意見表達,11月10日......
Thumbnail
2019年6月9日民陣的百萬人大遊行及12日的暴力衝突後,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已屆一年,一次又一次的事件,連儂牆遍地出現、元朗襲擊事件、理大與中大的衝突……那一聲聲「撐香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呼漸次消失......
Thumbnail
2019年6月9日民陣的百萬人大遊行及12日的暴力衝突後,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已屆一年,一次又一次的事件,連儂牆遍地出現、元朗襲擊事件、理大與中大的衝突……那一聲聲「撐香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呼漸次消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