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反送中一週年】對面的山,這邊的島:訪問返臺讀書的香港學生(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最熟悉的陌生

黃禹翔,曾經就讀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學程,現今就讀臺灣大學地理系二年級。

禹翔談及留學香港的因素,其實很單純,想要體驗臺灣之外的生活,同時也因為現實考量因素,留港學費相較於其他一線的國際都市,更容易負擔。對於香港的印象,來自於高三時,隨著學校老師率團前往,銅鑼灣、旺角等地的繁華,讓水泥叢林的印象深植在心裡。同時,在社會觀察上,可能是金融中心的緊張與壓迫感,街景呈現忙碌、壅擠,人與人的互動也流於冷漠。

迨至到香港念書,比先前旅遊還要更深入、貼近當地社會後,禹翔發現了香港實際面貌跟他所想像的還是略有差別。由於就讀城市研究學程,會有許多機會到各地實察,例如到西北部的小漁村,以及新界面臨經濟開發的農村——馬屎埔村。種種經歷都讓他想起先前在臺讀書會時,所閱讀的《黏土》一書,同樣都是土地開發和農業經濟問題,本地居民與財團、政府之間的糾紛。當他卸下觀光客的身分,從前臺走到後臺,發現在光鮮亮麗背後,隱藏了階級衝突、分配不均的社會境況。這些同時也是自己家鄉亟需處理的難題,原本陌生的城市,藉由相似的問題,與自己的生命重新連結。


反送中與返島

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遊行,即將滿一周年,對此,禹翔分享了他參加當時和平遊行的心得。在此之前,在香港政治情況的認識上,顯得生疏、淺薄,依稀聽過雨傘運動、魚蛋革命,實際情況並不熟悉。6/9號的和平遊行,對他而言意義非凡,這是他第一次現場參與社會運動。過去雖從報導者、關鍵評論網和風傳媒得知香港反中的示威、陳抗,但聲音太過遙遠,未能注意;現在這聲音在他面前振聾發聵著,讓他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什麼。而將近百萬人民上街頭的畫面,也顛覆他的想像,原來香港並不是冷漠的,在基層社會,是有股相當強烈的能量,為了更好的明天在奮鬥著,走在人群中,希望和力量都湧上心頭。第二次則是與朋友,加上遠從臺灣而來,為了聲援的人們,一起上街疾呼。令人失望的是,幾次的遊行並沒有讓港府停下修法的腳步,反而譴責並鎮壓遊行民眾。之後的抗議也從和平的白衣遊行,轉為示威者穿著黑衣,趨向勇武對抗的警民衝突。

時光快轉至大二上學期,一天,寧靜的早晨被槍響所劃破,港中大遭到包圍。「港中大距離市中心很遠,之前的衝突都不會發生在學校附近。這幾天telegram等社群軟體,也沒有傳出學校有示威運動,抗爭突然蔓延至校園,學生們也是措手不及。」先前校園僅有罷課、貼文宣和塗鴉的意見表達,11月10日,受到周梓樂墜樓事件影響,示威者在二號橋上丟擲物品,企圖癱瘓交通,之後與警方發生衝突並被封鎖。當時傳出校園內有傷患,警方闖入宿舍逮捕、搜查學生等消息。同時,由於封鎖的緣故,校園內能夠購買食物的店家紛紛拉下鐵門,不然就是縮短營業時間。學生們陷入精神與糧食上的危機,人心惶惶,「國際生不是打電話向大使館請求支援,不然就是到前線去做遞物資、救傷患的工作」。當時作為臺灣在港學生會的幹部,禹翔與臺北辦公室聯絡,並和中大臺灣學生會合作,[1]將臺灣學生平安送回家。「我們走的時候,校園尚未解除封鎖,因此沒有出租車會來載。我們是凌晨三、四點,摸黑穿過倒塌的圍牆,走了數公里才攔到車」,說起離開的回憶,他仍然心有餘悸。

回到臺灣後,親友的擔憂,讓他思考回來臺灣念書,當時教育部擬定港生轉學來臺的相關報導,禹翔便申請轉入臺大地理系。「學校在招收港生一事上非常積極,也看的出來校方十分想幫助我們。⋯⋯遇到的困難大概就是,因為香港的學校與郵政處於停擺狀況,在成績證明的部分,耗費較長時間。」他也直言可能是因為他就讀冷門科系,處理程序才相對簡單,並不知道到香港就讀理工、商管的同學,他們在程序上是否一樣迅速。


從「觀察」到「行動」

「那你還有在關切香港議題嗎?又是用何種方式表達關注呢?」問及回臺後的心路歷程,禹翔說在參與遊行後,便開始查詢資料和閱讀相關書籍,令他失落的是,香港政府長期漠視民眾的訴求,民意受到邊緣化;而和平示威無用,使得民眾朝向勇武派的路線。政府與民間的對話無法開展,導致該循環持續發生。然而,雖身處香港,外地學生的身分,始終讓禹翔不知道他可以怎麼協助,「老實說,當我們問及香港朋友我們能幫上什麼,他們也說不出話來。另外,臺灣在港學生會和各校的臺灣學生會,在反送中議題上,也僅是提供抗爭地點與資訊,並沒有進行表態。我什麼事都沒辦法幫忙,就像是個旁觀者一樣。」

回到臺灣的剛開始,禹翔對於香港議題抱有消極逃避的想法,「我其實不太敢開社群軟體,因為先前追蹤有關的粉專,現在上頭充斥著香港的議題。我感到害怕,害怕再次回到那個無助、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的時候。」後來,他聽到「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標語,這對大部分人而言可能是一句口號,對他來說,卻是極有可能發生的——這一次不會是旁觀者,而是當事人。因此,他回到母校(臺中一中),以及曾經實習過的蘆荻社會大學,向高中生和社區居民分享自己在香港的所見所聞與觀察。另外,禹翔也投稿臺大哲學桂冠獎的社會組,以香港做為例子,說明為了民主,究竟能犧牲經濟繁榮到何種程度,並反問自身,對我們而言,民主到底是什麼,若是我們遇到相同的情況,我們又能犧牲多少呢?

「我其實不太確定我還能幫香港什麼,過了一年,香港換來的是國安法,換到的是國歌法⋯⋯」看到這些新聞時固然難過,消極的心態會佔據腦袋。但同時,香港的抗爭日常化,已經成為新一代人的共同記憶:Be Water、不割席、遍地開花等等,都是讓他感敬佩的,也省思臺灣社會還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到什麼,我就繼續關注吧,並試著讓人看到這個議題」,對他而言,撐香港並不是單向動作,而是臺港之間的相互扶持。

訪談的最後,禹翔建議高中生們,若要前往香港念書,必須先考慮自身安全,以及香港未來的發展,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若真要前往香港念書,請先瞭解香港人的抗爭史與發展。若是可以,請將當地的消息傳遞給在臺灣的我們。」作為反送中運動的「觀察者」,他希望,也正在努力成為搭建港臺消息交流橋樑的「行動者」。也期許未來的學弟妹們,能夠一起撐香港。


後記

「他們就是我們,我們就是他們,然後,我們才會是我們。」——阿潑

著手撰寫訪談後,兩位筆者發現幾點先前未曾注意過的問題,例如留港學生返臺後,對於談及香港的議題,一開始多半會害怕,甚至是不願想起。當我們希望在香港參與或觀察的他們,能夠分享當地的氛圍以及情形,藉此讓臺灣人明白,並繼續做撐港的活動。然而,這忽略了他們同時也是受到氛圍感染的人,同樣也有人害怕提起在香港的經歷——對當時無助、不安感到恐懼。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協助他們呢?

另外,受訪者在訪談時,一再強調要深入理解香港。一地的文化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其複雜性與歷史淵源,並不能僅參考特定媒體或社群論述,而已為了解全貌。資訊是需要多方比較,還要與時俱進。此外,我們也需要認識臺灣撐港,其論述背後的脈絡,以及反思臺灣在面臨相似議題時,社會是如何運作的。透過不斷認識彼此,才會知道能提供的協助,和需要被幫忙的部分。

[1]留港臺灣學生會與各校的臺灣學生會不同,是屬於各間學校的臺灣學生自願參加組成,而非透過選舉,隸屬於學校學生會制度的臺灣學生會。雙方運作各自獨立,但也會互動。


文/廖品硯、童冠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9會員
575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憂鬱之島》終了,沉澱一夜,氣密窗外依然刮風飄雨,9度。 這幾年我用過無數方式向大陸人、台灣人、馬來西亞人講述香港發生的事情。革命之火燃燒之時,大家鬧哄哄地忽欲知道世界聞明的國際都巿何以走到這個地步。針對不同群體我精心挑選着詞語,或許未能全盤同意,卻至少勾勒出一套對得起自己的說法。
Thumbnail
《憂鬱之島》終了,沉澱一夜,氣密窗外依然刮風飄雨,9度。 這幾年我用過無數方式向大陸人、台灣人、馬來西亞人講述香港發生的事情。革命之火燃燒之時,大家鬧哄哄地忽欲知道世界聞明的國際都巿何以走到這個地步。針對不同群體我精心挑選着詞語,或許未能全盤同意,卻至少勾勒出一套對得起自己的說法。
Thumbnail
从六月中旬开始,东南北持续关注着香港“反修例”运动。2019年6月9日103万人游行要求撤回修例,2019年6月12 日《修例草案》送交立法会进行二读,市民包围立法会被镇压。
Thumbnail
从六月中旬开始,东南北持续关注着香港“反修例”运动。2019年6月9日103万人游行要求撤回修例,2019年6月12 日《修例草案》送交立法会进行二读,市民包围立法会被镇压。
Thumbnail
說起社會參與,作為回歸後出生的香港人,對於早期的社會運動並不熟悉。零三年沙士、經濟危機、七一反廿三條,大概只是小學常識問答比賽中的問題與答案。記得當時教育制度並未成熟到能讓中小學生擁有獨立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考試之中,甚少見及論述回答題。零八年北京奧運,彷彿把大部分的香港人都為中國香港市人民。想起……
Thumbnail
說起社會參與,作為回歸後出生的香港人,對於早期的社會運動並不熟悉。零三年沙士、經濟危機、七一反廿三條,大概只是小學常識問答比賽中的問題與答案。記得當時教育制度並未成熟到能讓中小學生擁有獨立的邏輯思考能力。在考試之中,甚少見及論述回答題。零八年北京奧運,彷彿把大部分的香港人都為中國香港市人民。想起……
Thumbnail
八年後人在檳城的我看到中大淪為戰場,當晚我哭著看直播,看到隔天帶著黑眼圈去上班。剛好午飯必須跟反對香港暴民行動、認為年輕人都不知道好歹的老闆一起吃,我大概睡眠不足就理智斷線冷嘲熱諷了他一頓。
Thumbnail
八年後人在檳城的我看到中大淪為戰場,當晚我哭著看直播,看到隔天帶著黑眼圈去上班。剛好午飯必須跟反對香港暴民行動、認為年輕人都不知道好歹的老闆一起吃,我大概睡眠不足就理智斷線冷嘲熱諷了他一頓。
Thumbnail
這是一篇舊文重發,寫於2019年1月。當時敲著鍵盤的我,從未想過5個月後,也就是2019年6月9號,香港迎來了「反送中」運動,黃絲們一路奮鬥至今。 僅將此文獻給所有勇敢的香港人。願眾人平安!
Thumbnail
這是一篇舊文重發,寫於2019年1月。當時敲著鍵盤的我,從未想過5個月後,也就是2019年6月9號,香港迎來了「反送中」運動,黃絲們一路奮鬥至今。 僅將此文獻給所有勇敢的香港人。願眾人平安!
Thumbnail
時光快轉至大二上學期,一天,寧靜的早晨被槍響所劃破,港中大遭到包圍。「港中大距離市中心很遠,之前的衝突都不會發生在學校附近。這幾天telegram等社群軟體,也沒有傳出學校有示威運動,抗爭突然蔓延至校園,學生們也是措手不及。」先前校園僅有罷課、貼文宣和塗鴉的意見表達,11月10日......
Thumbnail
時光快轉至大二上學期,一天,寧靜的早晨被槍響所劃破,港中大遭到包圍。「港中大距離市中心很遠,之前的衝突都不會發生在學校附近。這幾天telegram等社群軟體,也沒有傳出學校有示威運動,抗爭突然蔓延至校園,學生們也是措手不及。」先前校園僅有罷課、貼文宣和塗鴉的意見表達,11月10日......
Thumbnail
2019年6月9日民陣的百萬人大遊行及12日的暴力衝突後,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已屆一年,一次又一次的事件,連儂牆遍地出現、元朗襲擊事件、理大與中大的衝突……那一聲聲「撐香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呼漸次消失......
Thumbnail
2019年6月9日民陣的百萬人大遊行及12日的暴力衝突後,反送中運動持續至今,已屆一年,一次又一次的事件,連儂牆遍地出現、元朗襲擊事件、理大與中大的衝突……那一聲聲「撐香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呼漸次消失......
Thumbnail
儘管近日反送中抗議不斷、武漢肺炎影響甚劇,學生喜愛或離開港城的原因,似乎不僅是由於近年來一起又一起的抗議事件,又或他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就讓我們來聽聽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的黃禹翔,就他的經驗、觀察,描繪香港及學習氛圍的心酸與甜蜜。
Thumbnail
儘管近日反送中抗議不斷、武漢肺炎影響甚劇,學生喜愛或離開港城的原因,似乎不僅是由於近年來一起又一起的抗議事件,又或他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就讓我們來聽聽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的黃禹翔,就他的經驗、觀察,描繪香港及學習氛圍的心酸與甜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