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1967年中印戰爭以來,最嚴重的邊界衝突。」
在6月15日晚上,中、印軍隊在雙方仍有爭議的喜馬拉雅邊界發生了嚴重的暴力衝突,至少造成印度20名軍官死亡以及110人輕重傷。
事件過後,印度媒體在國內大肆報導,民間迅速掀起反中浪潮,即便疫情在印度仍無法受到有效的控制,依然有不少群眾走上街頭抗議,並且燒毀中國國旗以及習近平肖像。
政治領袖呼籲人民將家中的中國製商品燒毀,以表達對於中國的厭惡,更有印度軟體開發商在Google Play Store上架可以「一鍵移除中國APP」的手機程式。
此程式迅速突破五百萬次下載,並且受到寶萊塢演員推廣,但不久就因違反 Google Play Store 政策規範,遭到下架。
中印衝突在印度國內成為焦點話題,然而中國境內除了幾則譴責印方的聲明之外,官方對此並未透露出太多訊息。即便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也並未公開事件中中方的傷亡人數。
不少學者評估,中方之所以不願透露太多消息是擔心會燃起中、印雙方更高昂的民族主義。如果死傷數字低於印方,那麼印方民間的反中情緒將更難以控制;如果死傷高於印方,反而將在國內引起更大的排印情緒。因此,中國政府選擇以冷處理的方式來緩和兩國人民之間的憎恨。
「我想要跟全國保證,我們軍人的犧牲,不會白費。」
-印度總理莫迪
儘管當地地勢險峻且人煙稀少,中印雙方近年來皆積極的在兩國邊界修築道路、機場等基礎建設來增加駐軍人數。
在國內不斷高漲的反中情緒下,印度總理莫迪已授權印度陸軍可以採取自由行動對抗中國解放軍,並且派遣大批軍隊前往邊界。
有專家擔心僵持不下的中印兩國,恐會打破雙方「不得在實際控制線兩公里內開火」的協定。莫迪的發言,無疑是對國內高漲的仇恨情緒火上加油。
實際上,莫迪過去曾多次被批評為「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為了拉攏國內信奉印度教的多數人口,莫迪在任內不但多次無視教徒對於穆斯林的打壓,更在《公民法》中禁止穆斯林難民申請印度籍,甚至暴力鎮壓喀什米爾地區的伊斯蘭教徒。
反觀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至目前為止尚未對此紛爭發表任何言論,擔心會引起國內愛國人士的「激進行為」。
回溯2012的中日釣魚台爭議以及2016的中韓薩德導彈事件,皆在中國官方媒體的大肆渲染下,造成了嚴重的排日、排韓抗議。
極端的愛國分子在路上隨意攻擊日、韓企業,燒毀日、韓商品,造成無辜市民的人身以及財產受到傷害,甚至導致外資企業的出走潮。特別是現今全球經濟萎縮以及疫情的影響,中國政府更不願看到憤怒的人民擠在大街上嚇跑外資。
而同樣在中印邊界上的其他國家又是如何看待兩國的衝突呢?
「中巴是鐵桿朋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華春瑩
大多數的邊界國家在此事件中都傾向支持中國,但多基於政治以及歷史上的考量。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帶一路如何為中國爭取到話語權,一方面也能看到大國心態作祟的印度在外交上的莽撞表現。
巴基斯坦
以穆斯林為主要人口的巴基斯坦,長期與印度政府衝突不斷。2019年,兩國又因為領土爭議導致雙邊外交關係級別降低、貿易中斷,巴國人民早就對於印度非常的不信任。
反觀與中國的關係,中巴長期交好並以兄弟國互稱。近年,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中國大陸與巴基斯坦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的大型工程計劃,以互相投資的方式將兩國利益緊綁在一起。
特別是疫情在中國剛爆發時,大部分國家都撤離了在中國的留學生和官員,只有巴國相信中國政府能夠妥善的照顧當地的巴裔官員以及2萬8千位留學生,而沒有宣布撤離。
此外,巴國也在疫情初期向中國捐助了口罩、防護衣等醫療資源。在巴國因醫療能量不足無法治療病人時,中國也向巴國提供了醫療協助。
尼泊爾
在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印度政府因為不滿尼國新頒布的憲法不利於當地的印裔社群,對尼國進行長達5周的貨物禁運。
由於尼泊爾位於內陸,石油、天然氣和民生基本物資幾乎全數仰賴印度陸路進口,禁運造成災後當地物資嚴重缺乏。
漸漸的,居民的恐慌以及厭惡演化為對於印度的國族仇視。
因此,中國開始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新建尼泊爾與西藏間的連結道路,並且協助尼泊爾進口民生物資和燃料,大量的中國資金也開始流入尼泊爾。
在此次事件後,尼泊爾便傾向支持中國政府,甚至在中印衝突後不久,把印度控制的3個爭議地區劃入尼泊爾地圖,引起印度政府的強烈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