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0|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我的電子情人夢(20) –當硬碟停止轉動時

    翻開人類史,拳頭姆弱小永遠是被霸凌與被入侵的對象。這是人性輪迴不已的不得不承受之重。武力必須強到讓野蠻者挫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乃國防前提。
    風塵往事,台灣本有機會有能力在1980年代末做出原子彈,只是「中山科學研究院」旗下「核能研究所」出現了一個高官叛國賊 張憲義。叛國賊永遠都是叛國賊,無須浪費光陰來著墨。司馬遷若是在世,也該知道用”區塊鏈”寫下貪官汙吏、叛國賊之史實。
    而台灣的開發原子彈又與一台大型電腦有耦合性的密切關係,而當時電腦的主力儲存設備就是”硬碟”大人。這台大型電腦的型號就是富士通的『FACOM M200』。這是一個可配置為高端4 CPU的高速運算電腦,台灣買入僅配置1個CPU,那個時候CPU不像個人電腦用的單顆處理器,而是一台如冰箱尺寸的運算裝置。硬碟有如洗衣機般的尺寸,與今日比較容量之小會嚇你一跳。
    <<< FACOM M200系統的英姿。>>>
    FACOM M200系統的英姿。
    IBM工程師於1953年發明了硬碟,在電腦發展史上有吃重的地位。過去的事不用說太多,展望未來比較重要。其中的關鍵核心問題就是”SSD固態碟衝擊效應”。
    IT產業有個不成文的經驗法則,凡是機構裝置碰到半導體,就是遇到絕命刀。甚麼高容量軟碟、ZIP、抽取式硬碟等全都陣亡。半導體很可怕,因為它的價格滑落速度,就如同雲霄飛車,心臟不夠強,就不要自尋死路。
    半導體還有一個致命招式,那就是”吸星大法”;只要能夠整合進來的,最後通通吸進來。
    SSD固態碟為何今日如此紅,當前正夯,通吃開放性崁入式系統。來看價格與應用便知箇中奧妙。以1GB的平均價格來說,2007約是7.4美元,2009則是滑落到1.25美元。價格曲線始終在掉落,2020年來到約0.09美元。不要說硬碟,光碟早就提前掛掉。
    這股SSD的大躍進原動力,就是半導體的先天本錢,它能夠終結掉硬碟,讓硬碟從此停止轉動嗎?
    注: SSD乃是Solid State Drive的簡稱。
    SSD的核心零組件,即是東芝發明的”NAND快閃記憶體”;不過,與快閃絲毫沒關係,僅是取名而已。史上半導體最強悍的曲線,究竟是哪一尊?半導體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 law),英特爾就是信徒。然而,還有一個元件的變化曲線比摩爾還要犀利還要可怕。話不多說,答案就是NAND快閃記憶體。
    紀元2000年之前,DRAM可以說是半導體技術的驅動力來源之一,如今,主導地位換人做,NAND時代來臨。而這個物換星移的徵兆,早就出現,只是被三星給發揚光大,打了一隻大滿貫。韓國三星會如此搖擺,是將NAND型快閃記憶體當作硬碟來經營,終究開花結果,亮麗豐收。回想當年蘋果的iPOD也許是NAND記憶體發揮經濟效益的極致;元件便宜,產品卻賣的那麼貴!
    半導體馬不停蹄地朝向製程微細化的目標邁進,可是NAND雖然有多值化的方式,卻也慢慢碰到限界的圍牆,突破之道就是朝向空間的延伸,也就是3D化的嶄新方式構造來下手。
    沒有人說,筆電一定要搭配SSD固態碟。只不過兩者的時間巧合,碰出一道亮麗的火花。若是回顧資訊史,固態碟早在SCSI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只是,在那個時候,物不美、價不廉又超級貴,僅可侷限於很特殊很特別的市場用途罷了。
    當隨身碟崛起,MP3產品熱賣,造就了iPOD帝國;爾後就是手機的故事了。快閃記憶體的主導廠商乃將此元件當作硬碟來經營,利用半導體微細化製程的進步,光速般將元件價格快速滑落。只要容量夠大,價格還可以,當然就能進入諸如筆電的市場。
    加上硬碟就是偏偏有它的風險,何時會掛,天知地知;又怕摔。資訊人當然會另尋活水。SSD沒有馬達、移動臂,讀寫頭等機構的元組件,靜音、耐衝擊性高。而且,讀取速度也比較快。
    2006年,新力的VAIO Type U的Zero Spindle機款,就已經採用固態碟了。該機,日本傳媒曾經形容為一流的Origami(折紙)。(VAIO已經不是Sony的品牌)
    Sony的VAIO Type U。
    不少的資料中心(Data center)、伺服器、企業用途磁碟陣列、產業用裝置,進行SSD的搭載。所有這些領域廠商的用意,就是圖謀性能的提升、存取速度更快、更低的電力的消耗,創出機器的新附加價值。
    難道,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SSD,是不敗神話嗎?金鐘罩中是否有「數位落穴」呢?
    NAND記憶體好的一面談的差不多了,該來面對一個血淋淋的現實面問題,壽命的矛盾情節。半導體製程微細化以及多值化的手段,帶來平均容量價格的加速滑落,卻也有機會帶來一個萬萬沒想到的致命後遺症。
    2004~2005年,開始量產的90nm製品,根本幾乎沒有人會去懷疑NAND型記憶體的信賴性。重複寫入回數約10萬回,資料的保持時間約10年。
    在2005~2006年70nm的世代技術4Gb製品,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重複寫入回數也可以維持約10萬回,資料的保持時間約10年。
    2007年開始量產50nm的16Gb(2Bit/Cell),卻發生了變化。重複寫入回數約1萬回,資料保持時間減少到約5年。
    從這個過去經驗來判斷,爾後的機運呢?
    還好,以上這些數值是代表NAND的資料保持時間,並非直指SSD的壽命。
    而SSD存在這個潛在的致命傷,也就是寫入回數的壽命問題。該點正是SSD與HDD的迥然不同之處。
    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如此聰明,當然會想出SSD矛盾情節的解決戰略對策。因應製程技術微細化以及多值化帶來的問題,會集結OS、控制器、NAND型記憶體、快取記憶體等廠商的群體智慧。
    SSD的旭日東昇,很難懷疑。
    末了,從性能面誠實說,NAND記憶體算武功低落,後NAND時代記憶體早就研發出來,磨刀霍霍,始終難取代掉便宜大碗的NAND,而轉入AI領域應用。這是後話。
    總之,錢錢錢還是支配了元件的命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