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延續上一篇
【畢設週記03】我想做什麼?(二) 提到我曾想過的畢業設計題目,接下來介紹我想到的第三個畢設題目:金門E033寒舍花癈營區再利用,同時也是我想做的畢設題目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 ,內文闡述我為何選這個議題。
金門E033寒舍花癈營區,時間:2020,圖源:周旅安(冰熊)。
03.金門E033寒舍花癈營區再利用
我會認識這個廢棄營區是因為「2020迷彩之嶼 身體感官地景工作營」,4天期間由吳卓昊 、黃誠中 、卓柏睿 三位負責人帶領著各學校的學員,用身體感官感知金門各地營區,以「歷史紀實、基地分析、影像紀實、植物與動物、關係與流動、策略提案」6個方向探討各組基地。
我個人覺得畢設要做一年,要選我覺得做這個設計一定要改變這個 (議題/題目/問題)。我認為這個E033寒舍花廢棄營區非常適合作為一個畢設題目,我去過相當多金門營區再利用的案子,覺得這種金門過去歷史脈絡留下的證據,應該要有更讓人深切的體驗經驗、更驚豔的設計手法來讓人感知碉堡,且應與居民形成環境共構去塑造新的故事,重塑環境價值與文化傳承,這才是軍事遺跡能再次存活下去的核心意義。
在
【畢設週記01】我在想什麼? 我提到我認為金門是一個被慢性自殺的土地,所以我潛意識裡想為金門辦一場告別式,我起初是想著是不是應該做一個全島的都市規劃設計,去定義金門是一個什麼樣的都市性格、人口發展、歷史背景、城市問題、道路規劃、醫療系統、產業經濟、政治開放對象等等,發現這樣的都市規劃是一個詩史級的設計(十年、二十年...),我到頭來應該會變成講太多卻做太少,自己活在自己規劃的虛幻泡泡裡,因為這樣的設計不適用於一個大學生,它應該是要找到一個team和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再來說故事(都市規劃)與選好文字書寫(設計焦點、選址),並花大量時間做在地推動與國外推廣,以一個主人的心情歡迎你參觀島嶼,戲劇性的讓你體驗地方,離開後懷念島上的一草一木。
後來覺得如果沒有一個場所(Place)或事件(Event)進行切入,以大學生的能力是難以具體表現我想訴說的事,我蠻清楚知道自己偏向做改善城鄉地區之文化藝術、生活美學、活化地方產業...等軟體建設,增進區域均衡發展或深化在地文化精神,我也與其他建築系學生討論過「未來建築的趨勢」,我們得出的是未來建築可能不需要建築師,而是工程師、土木技師,只要有數位高科技技術,像《PSYCHO-PASS心靈判官》一樣的數據虛擬實境技術,或者像《The Matrix駭客任務》人類的身體生活在黏搭搭的營養液中,而思想則生活在 Matrix 中,這樣的世界需要建築物嗎? 也許不用,你的身體只要安全的被安置在一處殼子內即可,確保營養、心跳呼吸、身體運作正常即可,因為高科技可以把你腦袋想的一切成為現實,而且還不用因為土地有限、環境天災的問題而限制開發,當然這種超科技要一百年以後或者更短(?)的時間才能實現。
那我們探討如果往後二十年、三十年呢? 我們猜測數位建築(Digital Architecture)普遍流行,使用更優良的電腦3D繪圖、演算法、模擬及影像資訊建立虛擬及實體構造,其關鍵在於設計資訊的產生、應用與整合,與過去傳統建築截然不同,簡言之是以電腦或數位化來輔助其設計與製造,以及使用新型態的空間環境。「在過去,每個時代都有其科技,這個時代的特質則是數位與資訊 。最明顯的改變不是建築或空間的形式,而是設計的思維與過程 ,設計者開始去了解其他領域的發展與技術,甚至是思維。進一步來說,凡是將各種電腦數位媒材,如生物(如DNA原理與衍生)、數學(如微積分、碎形)、電腦(如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與基因演算法)、媒體(如互動式媒體)、電影(如動畫技術)、哲學(摺疊理論)、3D與雷射、真空成形等,關鍵性地引用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自設計概念、設計發展、細部設計、施工計劃、營造過程等任何一個階段或幾個階段甚至全部的過程),並因而在機能、形式、量體、空間或建築理念上有關鍵性的成果的建築,均可廣義的視為「數位建築」。」(文:邱茂林)
那二十年、三十年後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舊建築呢? 我認為在主流之下會有另一種趨勢是推廣老建築再利用,講求在地性、談論資產保存議題、城市自明性(Identity)的文化城市,但也不是單純只討論保存老建築,而是探討城市的脈絡與臉孔,誠如教宗西斯圖斯五世(Sixtus PP. V)建立了十六世紀羅馬的城市結構(*註一),他知道都市是個生命體,需要肌肉成長,更需要骨架遵循,ㄧ個偉大的都市構想是無法立即完成,他說:
正如一個帶著占卜杖的人定下一個方尖碑的座落,提供一個最重要的廣場位置,給未來世世代代的都市發展做參考。
在現在的4年政治績效下,每一位市長都想要建造一點實質建設,如現代化台中火車站、BTS交通系統、高雄捷運等等,然而我們需要知道城市發展最重要的事情,可能不單就是蓋房子或保存單一老建築,而是整體性的永續都市規劃,應在乎虛空間的系統、都市結構的再現。金門可以擁有自己一張獨一無二的城市臉孔嗎?以過往歷史與遷移下發展出不同的都市空間組織、不同的都市紋理、都市臉相,勿以房地產取代建築設計,都市更新取代都市計劃,都市發展取代都市保存,倒行逆施之間,城市空間特色已逐漸消逝,這樣的金門會如同一座死去的土地。
(對方正在輸入....)
*註一:16世紀羅馬都更者:教宗西斯圖斯五世
西斯圖斯五世俗名為菲利切‧佩瑞提(Felice Peretti),生於1521 年, 九歲時進入修道院學習,31 歲以神父的身份到羅馬講道,結識不少教會高層。他在 49 歲時由庇護五世拔擢為樞機主教,進入教會最核心的決策圈。但在1572 年,樞機主教彭科帕尼(Ugo Boncompagni)被選為教宗葛雷高里十三世(Gregory XIII),刻意冷落素來與他關係惡劣的佩瑞提。接下來十幾年間,佩瑞提遠離各項教會事務,並在此時結識石匠出身,日後相當倚重的建築師豐塔納 (Domenico Fontana)。
1585年西斯圖斯五世當選為教宗隨即推動東半部羅馬的都市計畫。備受教宗重用的豐塔那主導相關工程,成為全羅馬,甚至是全歐洲最著名的建築師,並在羅馬留下不可抹滅的偉大成就。
一直在想,寫這些文字到底會不會誤人子弟(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