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代表個人意見,可能不值得參考🤣)
在美國找吃的,
#像極了愛情,時而眼花撩亂,時而沒有選擇,到最後settle down時,就得靠自己努力經營了。
因為曾經分別住過大城市和小城市,那種比較實在印象深刻。
美式早餐在美國就像香港的茶餐廳,四處都有,滿碟的煎蛋、火腿、煙肉和薯餅,加上無限添飲的咖啡,也是我非常喜歡的。然後就是墨西哥快餐,我特別喜歡吃Breakfast Burrito,玉米餅捲著炒蛋、薯仔、肉類,令人十分滿足。
然而,因為其他餐廳都比較貴,所以並不常去。可能就是與香港同學出外,才會在外面吃飯。
直到五年前搬家,來到大城市,可以吃的東西就多得眼花繚亂,除了茶餐廳,基本上什麼都會找到,不同地方的中菜、壽司、拉麵、韓燒、打邊爐、台灣牛肉麵、各種甜品⋯⋯想吃的幾乎都會有。要不是疫情的話,幾乎每一個週末都會出去。不過,經常在外用餐,消費也增加得很厲害。
雖然是這麼多選擇,但是這邊的廚房比較大,加上疫情維持了好一段時間,每一個人都開始嘗試在家煮飯。就如
#周星馳 在
#食神 裡面說:「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在Facebook和Instagram,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少引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照片,在疫情過後尤其增多。
以上比較,對於正要考慮移民來美的朋友們,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對美國飲食的期望,和與香港飲食的比較。
從大學年代,我最常聽到的,就是很掛念茶餐廳的食物,同學們曾經嘗試自己去弄沙爹牛肉公仔麵,雖然好吃,但與茶餐廳的當然有點距離。當然,真的對茶餐廳有情意結的話,大家仍然可以選擇移民到洛杉磯、三藩市、侯斯頓或者紐約般的地方,那要每天吃茶餐廳的話,大概就不成問題了。
只是,如果大家其中一個移民的目的,就是離開像香港那種侷促不安的環境,甚至想遠離華人社區,那我可以保證,大家的飲食習慣必需要重新調整。換句話說,要移民到一個比較安舒的地區,飲食的選擇上,就需要作出犧牲,或者需要開始自己學習做菜了。尤其現在在網上買材料比較容易,可以煮出來的東西也可以有很多。
多姿多彩也好,細水長流也好,飲食上的選擇,和愛情一樣,視乎你想要什麼,但一定要有所犧牲。
作為本文結束,讓我用之前居住的城市作例子,說一個故事。
有一次回去,和朋友一起到了一間甜品店吃甜品,在那裡有雞蛋仔和水信玄餅,質量也不錯。這店出現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不斷增多的中國學生。誰知道幾個月後,這店竟然關了,因為除了中國學生外,就沒有人去,暑假的時候,生意額近乎零。同樣地,另外一個地方的手搖飲品店,也因為差不多的情況而要換老闆了。大家可以細想一下箇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