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吃不到台灣麵包

XinXin
發佈於心心好料理 個房間
2024/03/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初回台灣一趟,我帶了很多蔥麵包、菠蘿麵包跟鹽可頌回美國。因為經過四年半的觀察,這些普通的東西,台灣真的做得出奇地好!台灣隨便一間麵包店都是跟你來真的。我猜是因為市場太小、競爭太激烈,台灣人的上進心猛烈噴發,噴不出來的大概已經被淘汰了。不論是新出來的可愛漂亮文青麵包店,還是老牌的傳統麵包店,都能感受到烘焙師傅大量注入的心血。

美國的麵包店沒有什麼靈魂。超市的麵包不用說,可以想像他們大量生產,有這種結果很正常。但就連台灣人開的麵包店我都始終感覺搔不到癢處。以前覺得很奇怪,理智告訴我這麵包店跟台灣差不多啊,那些熟悉的麵包都有賣啊,甚至還多了一些在台灣比較少見的港式麵包。吃起來也不會不好吃,真的沒有不好吃。只是我心裡知道就是不一樣。但哪裡不一樣,我也說不上來。


這次回台灣,細細品味了台灣的一切,才讓我想通。開在美國的台灣麵包店,就像是漫畫改編的真人日劇,他們把心力放在復刻,因為觀眾要看到神還原。所以他們把關鍵元素抓出來,麵包的造型、口味,還有陳列方式都要到位,要讓人一進店裡就彷彿回到台灣。當然也不能只賺亞洲人的錢,所以在美國受歡迎的品項也要做一些的,總之該有的樣子並沒有少,甚至做得更多。 但因為他們把心力都放在「做得像」, 完全忘記要「做得好」了。就像真人改編結果經常慘不忍睹,這些開在美國的台灣麵包店,我也感受不到想做出好吃麵包的心情。

不確定東岸或西岸的餐飲業是不是狀況會好一些,但休士頓的亞洲麵包店跟亞洲餐廳都給我一樣的感覺:意思有到就好。其實我也可以想像為什麼會是這種結果,因為做到這個程度就有市場,市場也足夠大可以存活下來了,如果要讓產品更精進,投入的成本恐怕回收不了,沒事誰想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呢?


這次回台灣感受很深,在路上隨便走,到處都是不論在菜單還是裝潢都讓人感覺用盡了全力的小店。每個都看起來好吸引人,可以想像大家真的很辛苦、很用心在經營,那種生命力在休士頓真是找不到。不過我也有在想,也許是因為那是我從小生長的環境,這種氛圍才是我心中的「王道」,用有沒有靈魂來形容兩者的差異,也許有失偏頗。其實沒有對錯啦,只是那種本質上的差異,用理智分析也許小到可以忽略,但我心裡就是知道哪裡不對。


每次嘗試休士頓的台灣麵包店,感想都比較像是:「不錯啦!滿像的、滿好吃的(但如果開在台灣我絕對不會去吃。)」不知不覺在美國都是拿出心中的最低標準來評論,就算明白不可能在美國吃到跟台灣一樣的味道,但只要吃著家鄉的菜色,心態上很難不去比較。探索了四年,期待永遠會落空真的讓人滿心累的。所以這次回到休士頓,我已經決定調整心態,不要再妄想能找到什麼道地的台灣味了,我們直接預設這裡所有號稱是台灣食物的吃起來都沒有靈魂,沒事盡量不要碰。

我在美國的飲食策略是這樣的,台灣菜或台式麵包想吃就自己做,做不出來的就回台灣再吃。既然都在美國生活了,不如多吃一些台灣吃不到的料理比較賺!一定要外食的話我的首選是地中海或墨西哥菜,對我來說用這種觀光心態在這裡生活比較快樂!


我是XinXin,如果你想看更多我的碎碎念,立刻追蹤出版專題「心心的內心戲」即時收看最新文章。也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或經驗談!

5.6K會員
359內容數
2019的夏天落腳休士頓,在這裡沒有工作、沒有小孩,也沒有什麼朋友,這樣生活的快樂百分比大約是87%。 我的才華寫在「心心好料理」 我的軌跡寫在「心心走跳地方」 我的觀點寫在「心心的內心戲」 我的口味寫在「開箱心玩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