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和投機差在哪裡? 發音一個是漢語一個是粵語,本篇完。
沒開玩笑,粵語真的這樣念。不過我想大家對於投資和投機的定義,有許多想法,不僅僅是發音的差別而已。我認為,兩者的定義有重疊之處,有些行為可能被視為投資,卻被另一群人視為投機。我寫本篇的用意是希望讀者能大致區分兩者,語意上倒不必錙銖必較。整系列的文章著重於「投資」,但我也會整理市面上常聽到的一些說法,供各位參考。
有人說,投資是長期的行為,投機是短期的出手,我覺得不完全對。按照他的說法,購買短期國債是投機,而固定每天去賭場就是投資,這個結論怎麼聽怎麼怪。我還聽過一個說法,本想短期投機卻被套牢,因此被迫變成長線投資。似乎有一派人用時間長短來衡量投資和投機的差異,但我認為這不夠嚴謹。不能因為別人手腳比較快,就說人家投機啊。世界上這麼多高頻交易,每筆交易的時間競爭是十億分之一秒(Nanosecond),難道要說他們都是投機機構嗎?
還有人說,投資就是賺利息,投機是賺價差。買入資產並持續獲利,例如買房地產收房租,可以當作投資。買入資產而高價賣出,例如炒房、炒地皮,被當作投機。我覺得這樣解釋也算對,但仍有怪怪的地方。因為按照這種說法,我要介紹一下全球最大鼓勵投機的公司,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因為他的股票「從不發股利」,唯一獲利的方法只有「價差」。一個偉大的投資大師被定義成投機者,也太詭異了吧。
又有人說,賺錢的叫做投資,賠錢的叫做投機。這句話隱含著對於投機的批判,我覺得無傷大雅,但是也與事實不符。「投資有賺有賠」,或許大家都聽過,就算是投資也有失敗的時候。另一方面,我想不會有人為了虧損而投機,除非他錢真的花不完,所以這種解釋也不合理。我認為投資和投機的性質,在出手的一刻就已經決定了,不會因為盈利與否而改變,改變的,只有人心罷了。
在我給出自己的定義之前,先來聊一些想法。我其實也很愛投機、賭博、打賭…等,都不能算正規獲利的管道。但不是因為我想佔人便宜,而是我自己喜歡這種刺激感,它帶給我的大量愉快,足以支撐我忍受失敗的風險。我常跟朋友賭股市指數漲跌,各種大選或賽事,我也不放過。記得當兵時,我還跟同梯賭過用英文寫大兵日記。高中時,我們一群翹課打籃球的,還因為賭贏NBA季後賽冠軍,而有免費的啤兒綠茶。這些事情本身可能沒有意義,但帶給我很好的回憶和心理報酬。不過,我在金融市場上,從不靠投機獲利,因為我相信投資才是正道。
我認為區分投資和投機的方法中,有沒有「內生性價值」很重要。簡單來說,內生價值就是產業可以自己生出價值,像是買了一家企業或一隻母雞,企業可以盈利,而母雞會一直下蛋。有內生價值的資產,就算放著也可以自己長大,所以比較不容易受到價格下跌的影響。例如我有一隻乳牛,每天都會產出牛奶,就算乳牛的價格突然暴跌,對我影響也不大。畢竟我在意的是它的牛奶,真的想賣牛的話,我等價格回來就好。這類價值不一定會以現金的方式回饋,而也可能經過循環回到資產本身。就像有些公司賺錢也不會分紅,而是再次進行投資,把規模擴大。好的投資應該像種樹一樣,隨時可以砍它去賣錢,但只要不砍,它會慢慢長大,我們還可以不定時吃果子。
買下沒有內生價值的資產,我傾向將之歸類於投機,例如黃金、原物料、虛擬貨幣、外匯、期貨…我覺得都算。很簡單,利用這種工具賺錢的唯一可能,就是別人虧錢。這些資產的價格,都是人為給予的,如果環境都不變,它們不會自己漲價。一塊黃金放了一百年還是那一塊,不會因為過了很久就自己長大。(不要跟我說因為全球暖化,所以受熱膨脹) 想要透過黃金賺錢,只有高價把它賣了,也要剛好有願意接手的投機客。這些資產無法擴大,池子就是這麼小,但一群人在其中玩標價遊戲,都希望對方比自己傻,這就是投機。
另外一點,是否用心了解這個資產,也能當作區分投資和投機行為的方法。假設我買一張股票,只是因為我聽說它會漲價,但完全不知道原因,這也應該算投機。想想看,「我不知道為什麼,但總之就是希望靠它賺錢」,這是多危險的想法? 比較妥當的做法應該是做些研究,對手中所買的資產越懂越好,越是透徹了解,越能算是投資。用這個標準來看,就算兩個人同時買了同一種標的,也不代表兩者的心態是一樣的。
還有,如果一心想投機,自然會很注意價格變化,所以也會伴有挑時機、停損停利等行為。這也側面導致投機者通常不會持有資產太久,因為一看有賺頭或情勢不對,馬上就跑了。這是投機者常有的行為,但我們不該反過來說,只要持有時間比較短,就叫投機。
我比較喜歡投資,而不願在市場上投機,但其實兩個行為都是中性的,沒有所謂對錯。金融領域,賺錢就是對的,其它再多因素都是次要。投資可能慘賠,投機也可能大賺,只是,通常投資者比較能獲利,因為結合了內生價值和時間累積的優勢,而這也是我比較推崇的原因。而對於想要投機者,我覺得也可以,小賭怡情,人生除了賺錢外,快樂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