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一次躍進至1989年(民國78年),因中研院WMTS圖台提供之地圖在這段時間內較無同等比例之清晰地圖,因此以桃園都市計畫圖補述。但有一點必須聲明,「地圖」與「計畫書圖」實屬不同,前找代表發布前之裝況且每張地圖皆有不同表達需求,後者則為依都市計畫法訂定之都市發計畫圖,以下(包含上篇文章)之時間軸尚未歸納完整,閱讀上可能會有錯亂,還請見諒。
再由地圖看桃園
回到地圖中,「桃園車站都會區」發展至此已趨近飽和,由前篇之帶狀延伸,再經由都市計畫規劃下的放射環狀發展方向,前站後站以兩個半圓將鐵路兩旁填滿。
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面對鐵路又被對鐵路
前篇提到,車站之發展初期,周遭以機關與市集等機能填充。回歸到鐵路本身,鐵路起初並不是以旅遊、通勤等人流需求出發,鐵路是因物流而生。因此綿延著車站,再訂定土地使用分區的都市計畫後至今,鐵路兩旁皆為倉庫區與工業區(尤其都市計畫實施後,訂定了前站商業區,後站工業區的巨大發展差異),超巨大穀倉、老舊倉庫、鐵皮屋矗立在兩旁。
當前站住宅區與後站工業區擴張至鐵路旁,它們背對著鐵路、卻也面對著鐵路。
鐵路至今功能已有巨大轉變,桃林鐵路已在2012年劃下句點,台鐵託運機車也在去年停止服務,如今物流轉為人流,車站也面臨轉型,而鐵路該如何轉型,鐵路的周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