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都不是人為了獲得知識所採取的行動:它本身就是得知的方法。……對加拿大西北部的克林瓊人來說,行與知是難以切分的活動,在他們的字彙裡,「知識」和「腳印」兩字可以替換使用。(《故道》,頁44)
在《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中,作者Robert Macfarlane對於「道」的哲學思考,很有意思地讓我想起新約中同樣有名的「道」。Macfarlane所闡述的「道」,是生物行走的「道」路,同時也是「知道」之途——知識之道。行與知,乃不可切割。在新約的《約翰福音》首章,就恢宏地述說著「道」如何成了肉身。道成了肉身的耶穌,也是步行佈道(這是另一個新主題,暫且不論)。
成長過程中,太習慣坐在教室內學習,對知識的偏食過於嚴重,忘卻了「知」「道」,和原初身體實際與環境接觸互動,有著緊密的關係(康德的哲學成果,不都是他來回往返著康德小徑的結晶?)。有一本書名叫《身體會記住》,雖然是在談創傷,但此時此刻,我卻也認為「知識」,也許也應來自於「身體記住」的那些事。
這篇我想先從肉身的「道」開始。因為「道」(road)而「道」(knowledge)。
在登山的過程中,首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重新與身體連接。如何走路,如何呼吸,這些平時在都市生活都退居很後端的身體之事,在登山過程中都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
或者說,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肉身性,才確切地感受到,身體的那麼多肌肉,那麼多骨頭,那些毛細孔可以如湧泉,冒出濕淋淋的汗水。皮膚神經是多麼地精緻,連肉眼難以覺察的蜘蛛絲,它劃過臉頰鼻翼時,瞬間就能感知。在不同高度捲起的風,有清涼有蒸騰,連孩子都能分辨,呼嘯而過的車聲,代表我們又將重回市間。在大自然中,感官的刺激,是細緻也繁複的,對大人小孩,都是很必要的。我們幾乎都是
失去山林的孩子。
保羅說身體是聖靈的殿。在希伯來文中,「房子」與「殿」是同一個字,其實也在這過程中,體認到身體是房子這件事。這些上主設計好給我們的骨頭與肌肉,各樣器官,就如同蓋起房子的構造。是年久失修、壁癌叢生、磚瓦脫落、缺乏無障礙設計等等,也許在每一次的登山步行中,可以更讓人檢視這座肉身之屋的狀況。除了身體這棟房子,在登山的過程中也要學習照顧好山林這座房子(「
無痕山林七大準則與行動概念」)。
因為身體成為前景,衣裝的好壞,能立即分出高下。身為女性,處在流汗量極大的運動中,最終還是得碰上「選擇適合的內衣」這件事(本人還無法走到不穿內衣這個地步)。過往多是「便宜了事」,覺得運動內衣「不都長的那樣」嗎?曾經買過幾件號稱「運動內衣」,沒特別感受。此次登山,仍然選擇了日常穿著款式——但已經做好它就是無法排汗快乾的心理準備。
一趟登山之路下來,確實也沒在我預期之外。衣褲都乾了啊,但妳就是知道裡面那一件還有多少汗悶在那裡(嘆)。僅管都已經選了無鋼圈相對軟的內衣,它就是不合適上山。雖然覺得有點哀怨(因為男性不會有這個困擾),為了下次登山時,身體能夠再舒爽一些,不買登山內衣也不行。
衣材質料,也是因為步行而𣶹生出的知識啊。後來(忍痛)買了一件登山機能內衣,穿上去的瞬間,感動到眼淚很想冒出來。應該是從青春期之後,我就一直忍受穿內衣的感覺吧,但又無法不穿(請不要跟我戰什麼女性主義路線)。直至昨天穿了那件(真正)為運動設計的內衣,有種「有穿又好像沒穿」的舒輰感。穿著它做了爆汗的肌力訓練,也沒有不適感。
過了那麼久,身體才找到她覺得舒服的衣料,而不需要再忍耐。我這個小小的內衣,就帶來了身體經驗很大的不同。室友雖無法理解我的雀躍,但叫我買個20件穿好了(誤)。
由於對衣著鞋子的重視度,所以在爬登山健行文的時候,也會花很多時間在注意照片裡的穿著訊息!比如說最近入手的《
第一次親子健行好好玩》,我就注意到晨媽跟晨晨的裝扮,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發了訊息給晨晨登山隊粉專(請自行FB搜尋)的晨爸(也是該書作者),詢問母女倆的穿著。晨爸的人也相當好,鉅細靡遺地回答我對裝備的問題(尤其是小孩的。不僅小孩的登山用品不好買,因為經驗不普遍,能問到的人也有限。)
在此推薦和我一樣,覺得也想走親子登山健行的大人,可以先讀《第一次親子健行好好玩》,除了硬體的裝備知識,腦中的知識裝備也要有。而在步行的過程中,則是用身體髮膚去累積知識。讀了書有疑問,還可以上粉專去詢(打)問(擾)晨爸,相當好的售後服務(大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