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蘇格拉底何敢望孔子?

古希臘之所謂繆斯九女神,有點類似中國唐宋以後民間流行的行業神,分掌歷史、音樂、喜劇、悲劇、舞蹈、挽歌、頌歌、天文、史詩。
繆斯乃文藝之神,故由她們分管的職事,便可以知道當時人之文藝觀。其觀念,現代人所不熟悉的,大抵有以下各端:
一是繪畫、雕塑、建築等現代人認為的重要藝術門類,都不在其中。現代人所理解的或所看重的希臘藝術,正是這些東西;而這些,當時人其實並不重視,甚且不以為是真正的藝術。
二,當時亦顯然還沒有整體的「詩」這一概念,談的只是各種體裁的作品,如史詩、頌詩、悲劇、喜劇等。
三,無論哪一種詩,又都是和音樂分開來的。當時所謂史詩、頌詩、喜劇、悲劇,主要是朗誦或吟唱。誦或吟,固然就有音樂性,卻不是配著音樂的。
四,音樂既與史詩、悲劇、喜劇等分由不同的女神掌管;那麼,是否音樂即已獨立,脫離了詩,自成一大門類?卻又不是這樣!史詩、頌詩、悲劇、喜劇之所以由多神分掌,而音樂只歸一女神管理,是因為音樂不如詩那麼重要,故可以把所有音樂並歸到一位女神名下罷了。
希臘時期之音樂,地位及內容均不如我們現今一般認為的那麼高。當時根本還沒有純器樂的演奏,歌唱也不重要。談音樂,更主要的是說一種和諧的理念,如畢達哥拉斯所說數的比例、構成等。也無整體之音樂概念。故具體談音樂時就會如亞里斯多德《詩學》那樣:論詩分述悲劇、喜劇、抒情詩、史詩、酒神頌歌;論音樂,便舉長笛、豎琴為說。要等到基督教興起後,才有真正獨立出來的音樂。
這幾點,都很可與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作對勘。
例如第一點,希臘人之所以不重視建築雕塑等,是因當時人把各種制作技藝,分為「自由的」與「平民的」。這一區分,是由當時政治上的自由人與奴隸而來,故平民的制作即是奴隸的。什麼是奴隸的呢?一門制作技藝,若極需要體力,與自由藝術主要靠著智力不同,那麼它就是奴隸的,自由公民不屑為也。繪畫、建築、雕塑等均屬於此。
須知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還常隸屬於醫生、藥劑師或出版商的行會,建築師雕塑家還常隸屬於泥瓦匠、木匠行會,便可知此類藝人舊時均屬於工匠,其人與其技藝都是受卑視的。西塞羅把雕塑繪畫建築等等稱為「髒的技藝」,與詩分開,良有以也。
當時還有一說,謂技藝可分為「為教育的」和「為娛樂的」。雕塑、繪畫等均只能提供視覺之娛,故與詩之充滿神性不同。
我國談藝,初不如此。許多人可能會想到唐宋以後繪畫及各種工藝也同樣有一個先受鄙視,其後努力將自己詩化的過程。可是夷考淵源,我們就會發現古人論文談藝顯然無這等身份、體力智力、髒不髒、為教育為娛樂之分。
「藝」字的本義就是植栽,乃工匠之事也。然而,《周禮》云保氏教國子以六藝,可見藝並不僅屬於工匠、奴隸,也不髒,且亦不僅是娛樂的,更是教育的。
文,這個字的一個主要意思則是紋繡編織。所謂「文章」,常指黼黻,《楚辭》曰「被文服纖」,《荀子.非相篇》曰:「美於黼黻文章」,即是明證。編織是女工的技術,但好文章同樣稱為錦繡。這是因「文」這個字通貫於天地,天文地文人文,在一切地方顯現。與希臘孤立地說文談藝,愈說愈窄、分來分去迥異。
關於第二點,當時人還沒有整體的詩觀,也和我國的情況大異。我國早在《尚書.堯典》裏就說了「詩言志」,這即是對詩的整體概括與定性。後來《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文子對叔向說:「詩以言志」、《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說:「《詩》言是其志也」等等都延續其說,形成中國詩學極穩定的傳統,而開端乃極早、極明確。
不過,詩言志,中國人太熟悉了,竟常不知此語之可貴。此語可貴處,除了剛剛說的顯示了一種整體性的詩之觀念外,還在於它顯示了西方很晚很晚才能有的想法:詩是與個人自己直接相關的。
西方早期的詩,乃是與神相關的。直到拉丁文中,詩人跟先知還是同一個詞;希臘時期,詩就更是主要由先知和巫師朗誦的了。雕塑建築繪畫等技藝之所以不能跟詩比肩,這就是個關鍵。詩由神示、天啓、靈感而來,其他的只是技術、知識、程序。
中國古代也有頌詩、也有祭神之歌舞、也講詩心窈冥通乎鬼神,然而詩言志,顯示的只是詩人志之所之,詩人自己才是詩關注的主體與內容。這個道理,西方也許要到近代才明白。
至於音樂與詩的關係,我們和希臘亦極不同。古代詩、舞、樂當然也有分立的現象,例如我們早有獨立的器樂演奏,並不配詞,像《詩經》中那幾首「佚詩」就是;也有徒歌,不配舞蹈,像《詩經》中的國風,可能就是如此。但整體說來它們仍是一體的,甚至有時可以用一個「樂」字來包括。「樂」這個體系的弱化和分化,是戰國以後的事,與西方的情況頗不相同。
因此,對照古希臘,是十分有益的事。近年北美和大陸學界熱衷推廣雅斯培的「軸心時代說」,謂中國希臘印度在同一時期都經歷過一場「哲學的突破」。此說講講當然也無所謂(我並不贊成,詳見我《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但它常引起一種附會類比之風,把希臘哲人跟我們先秦諸子想像成差不多的一群人;把孔孟想像成蘇格拉底、柏拉圖;把希臘的哲學突破內容,拿來講孔孟的成就。我覺得這些都是荒謬的,既不知中國學問,也不懂西方。
老實說,蘇格拉底何敢望孔子?縱令希臘哲人當時有所謂的突破,其思致、意藴、境界,問題多多,跟孔孟是不好比的。別的且不說,仍從「詩」這部分看罷:
柏拉圖《理想國》卷三曾記載蘇格拉底和阿德曼托斯討論教育問題時,主張許多故事不應講給孩子聽,例如地獄之事,會讓孩子產生畏懼,將來就不勇敢了。因此,便也要限制詩人不准寫這些東西;而古代傳下來的史詩中,若涉及這些,亦應刪去:
讓我們從史詩開始,刪去下面幾節:「寧願活在人世做奴隸啊,跟著一個不算富裕的主人。不願在黃泉之下啊,統帥鬼魂」。其次,「他擔心對凡人和天神/暴露了冥府的情景;陰暗、淒慘、連不死的神/看了也觸目心驚」。其次「九泉之下雖有遊魂幻影,奈何已無知識」……。此外,我們還必須從詞匯中剔除那些陰慘可怕的名字,如悲慘的科庫托斯哥、可憎的斯圖克斯哥、以及陰間、地獄、死人等名詞。……應該刪去那些挽歌。……
此外,詩歌還不該描寫英雄哭泣、憂傷、憔悴、歎息,亦不應大笑、情緒激動。如荷馬說「赫淮斯托斯手執酒壺,繞著宴會大廳忙碌奔波。極樂天神見此情景,迸發出陣陣哄堂大笑」,這種有點酒神精神的句子,都該刪去。
這是因蘇格拉底主張人須有克制的美德,故又認為「有侍者提壺酌酒,將酒杯斟得滿滿的。豐盛的宴席上,麥餅、肉塊堆得老高」之類句子也應該刪。因為他所說的克制,對一般人來講,最重要的是服從統治者;對統治者來講,則是克制飲食等肉體快樂的欲望。
把他這些話拿來跟我國的「詩教」相比,差異可就太明顯了。
首先,孔子刪詩書、正禮樂,看來似與蘇格拉底所想幹的事相仿,但孔子可不曾把那些涉及死亡、描寫哀樂的詩刪去。《詩經》中到處都可以看到蘇格拉底想刪掉的那些內容。後世儒者強調「溫柔敦厚,詩之教也」,卻也承認陽阿瀣露等挽歌的崇高價值,挽歌在漢魏南北朝隋唐期間也一直盛行不衰。
其次,如此昌言詩人什麼可寫什麼不可寫、古代詩歌什麼地方該刪,是中國聖賢絕對說不出口的,連韓非子也不敢說要如此。後來秦始皇焚書之所以遭人詬病,即由於整體社會反對如此這般清潔化思想。
至於把克制之美德界定在服從統治者和飲食的生理欲望上,一是匪夷所思,絕不符合正義;二是淺薄,與我國儒者論克己復禮,境界與意蘊都相去遼遠。
希臘是個備受近代人美化歌頌的時代,而其實有太多可詬病可質疑之處。羅家倫翻譯的英國柏雷《思想自由史》雖然把希臘羅馬視為理性自由時代,認為中古是理性入獄時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才唱起了解放的先聲。卻亦不能不說柏拉圖所建構的是個鐵牢,所有公民,都須相信他規定之宗教,否則不是處死就是囚禁(第三章)。
其實不僅柏拉圖如此限制或扼殺思想自由,處死蘇格拉底的社會或蘇格拉底本人,又豈能視為理性自由的呢?
推薦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講學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讲堂。微博:weibo.com/u/110150160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