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推」出舒適圈 - 寫作與飲食的異同

在成都生活的幾天,除了原本就繁忙不已的專案外,另外就是也把自己給「推」出舒適圈。做點平常少做的事情。

寫作工具

過去自己的寫作流程一直是慣用的 Laptop 打開,透過 Matters 的編輯工具直接寫作。雖然自己的文章也會發佈到另外兩個平台,但各平台的編輯器都還是會有略微的差異,對自己來說 Matters 的好處是在圖片的插入上很便利!我習慣是在寫完所有文字後,一邊回看文章,一邊想著段落的語境適合用哪些配圖,然後打開 Unsplash 瀏覽合適的圖片,找到圖片後,複製,回到 Matters 在想要放圖片的地方直接貼上,就完成了!如果其他的平台,就得先把圖片存在電腦上,再重新貼上才可以。光光操作流程就多了好幾步,這也是最讓自己決定在 Matters 做主要的文字編輯的原因。
過去有兩三次在外面臨時編文章的經驗,拿過手機,才發現在 Matters 也勉強算是可以操作,但是換到其他平台,則直接是放棄了......所以整體而言,Matters 的編輯介面算是目前適用性最佳體驗得主了。
回到成都後,除了自己常用的使用了七年多的電腦外,也有一些類似小平板一類的裝置。某日就曾經捨棄習慣的電腦,帶著個平板,伴隨著外接鍵盤,到 尼先生 的店裡寫文章。由於作業系統根本上的差異,連帶的輸入法也有些邏輯上的不同。例如輸入標點符號,正常就是組合鍵同時按下,即可輸入各個常用符號。但在平板上,組合鍵輸入的變成了半型的符號,這會讓整個文章的一直性有很明顯的差異,要輸入全型符號,變成是要先按下前置字符後,再按下標點符號。於是原本可以隨著腦袋的想法順暢打字的過程,就成了不斷撞牆的結果。一路從第一段撞呀撞的撞到後面,才算是逐步適應了這樣的輸入方式。
可惜,這個流程也就結束了。平板也不是天天帶著出門的工具。

寫作環境

過去在台灣滯留時,大多數的文章都是在家裡創作出來。回到成都後,嘗試在家裡寫過一篇文章,也不是環境不對,也不是什麼問題,就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味道」。後來在咖啡空間裡聞著咖啡飄香,聽著隨機的音樂,還有隔壁桌此起彼落的不同話題,可能是天馬行空的幾個億幾個億飄來飄去,可能是昨天又吃了什麼驚為天人的餐館。(而且後者更多,這就是成都的悠閒基因之一~)
如果坐在 尼先生 的空間,那就多了很多「干擾」。有時候會忍不住跟他閒聊幾句,不小心可能就一路聊下去停不下來。於是寫作起來就不斷的被切成無數段~切呀切的有時候文章的風向就不知道寫去什麼地方了。
但即使是在陌生的地方坐著,則會面臨另一種風險。例如寫一寫想要去個洗手間,想要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那就得冒著萬一東西掉了怎麼辦的擔心心情,壓力十足。所以,事事都是有最好的一面,也同時並存著不好的另一面。

異中求同

不過儘管城市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氛圍不一樣,還是有些事情是類似的。例如在不一樣的城市,一樣透過雙腳一步一步的重新認識與探索。
離開半年的成都,有著一樣熟悉的霧霾混合著霧氣,有著一樣的生活步調,受到疫情的肆虐之後,大家依舊努力的重拾生活常態,試著回到過去那看似很難恢復的生活。走在一些小巷小弄中,因為建設有些地方被封堵起來了,當地的住民還是那樣習以為常的繞著路,看到這就如同第二故鄉般的地方,有著過去一樣的精氣神,那是何等的安心與為其驕傲。
飲食面也一樣有變化,最主要當然是用油量的多少。曾經在「地方文化觀察與差異趣味 - 飲食篇」寫到過關於「麻、辣」的第一印象,但其實儘管是走遍大江南北都吃得到的一些川式家常菜,甚至一碗麵,在成都都會有著更多量的油。(而且這個「更多」甚至可能是數倍的量......)
回到成都好幾天了,其實還沒去吃過一頓火鍋。最近一直被冰雪妹消遣因為案子如果做的不順利,最後變成就大老遠又是飛又是隔離的結果只是回成都吃麻辣火鍋。結果到現在還沒真正有時間去吃一頓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