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812生態平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長尾水青蛾
#FB網誌搬家

我今天想來談談生態平衡。
日前我分享了現在工作地點那豐富的生態,這裡有許多的原生種,也有許多的外來種,這些外來種不少都被稱為能帶來嚴重的生態浩劫,的確,春夏之際幾乎每顆植物上都爬滿了各種『害蟲』(我有機會辨認的有粉介殼蟲、各種小中大型天牛、蘇鐵小灰蝶,還有太多太多我無法辦認的,秋行軍蟲有成蟲報告,但我反而沒見到過,不知道是不是在這裡牠們還不見得能競爭過其他蟲類),被咬得千瘡百孔,但同樣多樣的是各種鳥類、蛙類、蜘蛛、壁虎還有蛇(尤其天天都有目擊報告的眼鏡蛇,我目前就是沒看見其牠蛇種,但同事說他看見了環紋赤蛇,二級保育類啊),哪怕無數外來種入侵,嚴然已成為新形態的生態系統了。
生態是這樣的,它是一個動態適應的結果,不論是人類還是自然現象改變了環境,該區的生物會遷徙,會適應它們,今天將河流攔截改建成水庫,人為的將河流改變成湖泊,生態會去適應這個改變,不適宜的生物會被淘汰,適宜的生物會茁壯,河流生態系因此改變成湖泊生態系,無數生物在新形成的水體生長,新的生態系統隨著時間穩定下來。
而當水庫不再需要了,我們是否應該『恢復原狀』,摧毀已重新形成的生態系統呢?
這裡我要說的,是『原生種』及『外來種』,是一種人類定義的名詞,外來種的定義為該物種是否由他處人為攜帶而來,當然亦有因環境變動或其它因素,經自主遷徙的移入物種,一般來說,如果是人為移入的物種,因為非經生物本能移動並非定能夠生存,但若能成功生存的外來種,及遷徒移入的物種往往成為優勢生物,除了其遷徙能力本身就是它們擴散族群的手段外,還有食物鏈上一層動物一般會避開不熟悉的物種,而它們會與同生態地位的物種進行資源競爭,要嘛是在它們之前達成新的平衡,要嘛將原有物種取代。

而人類保育原生種,尤其是瀕危的原生種,主因為基於物種多樣性的考量,因為物種多樣性越高,生態系統越穩定,而且維持『已知』的生態系統型態比外來物種帶來的『失控』風險低多了,沒人知道系統失衡到重新平衡之間會對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還有基因庫對為來技術發展的重要性,但這個原因或許太過人本主義了一點。
而關於這部份,人類是有偏好的。
我舉兩個與我們最接近的例子:1.石虎與流浪動物,及2.濕地生態與再生能源。
當我們討論石虎保育,一般都將重點擺放在牠們自然棲地的維持,這的確是一大重點,但是,如果『只討論』自然棲地,怕是無法真正拯救石虎。
因為石虎的棲地已經與相同生態位置的其他優勢物種重疊了,而這些物種,就是流浪動物。
現實是今天就算我們保全了石虎的原有生態環境,石虎也很難與牠們競爭了。
流浪貓犬今日會隨處可見,除了人為棄養的問題……牠們本身便是生存策略與地域排擠性很強大的物種。
類似的例子我們能在澳洲觀察到,流浪貓在澳洲造成生態上的嚴重威脅,讓他們必需要主動去捕殺牠們。
因此,我們終究會面臨一個決擇,你要人為去抑制,甚至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以保證石虎等原生生物的生存,或者你要讓生態系統自行達成新的平衡,但在現在的狀況下,石虎被完全排擠消滅的機會很大。
這裡沒有什麼正確答案,如果不討論單一物種對人類的『價值』,單純從生命個體的價值來說,我們無法說石虎的生命比流浪動物還更珍貴,『反之亦然』,所以動保和野保支持者真的不用在道德攻擊彼此了,兩者在生命價值觀上並無太大差異,現實的只是人類沒有資源也沒有能力去同時保障兩者,人類的科技與手段今天仍無法從根本上控制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
而濕地生態與再生能源又是如何呢?很簡單,再生能源的開發本質上就是改變原有的自然環境,以利人類能從自然環境中直接取得能源,包含文頭的水庫興建,除了儲水,主要目的還有水力發電,那是在塔斯馬尼亞(Tasmania)帕德湖(Lake Pedder)的實際案例,為了水力發電,水庫興建時淹沒了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林地,部分物種因此而滅絕,後來他們不再需要這個發電站了,因為這座水庫提供的能源超過當地所需要的(那是一個面績為台灣兩倍大,但人口僅有50萬人的島嶼),但他們因此必須面臨是否該破壞現有生態系來恢復原狀的決擇,然而就算他們成功恢復原貌,已經滅絕的物種也是無法再現的了。
我們利用海濱濕地來建設太陽能場,因為太陽能需要廣大的空間(我希望能在集中在都市完成建設,但目前看起來空間實在不足),因此必須要犧牲濕地的生態,但濕地擁有防止海岸線倒退的重要功能,同時它們也是與多原生種及過境侯鳥的重要棲地,在這裡我們同樣必須面臨決擇,如果我們破壞了這個環境,未來或許因為科技進步而不再需要這些空間,但已經消失的物種和生態,是不會回來的。
當然,人類還是個富有創造力的物種,當人們決心想要保護一個物種,終會想出些補償方案,美國一家公司發明出了『鮭魚大砲』來幫助迴游魚類越過水壩,這種手段的缺點便是無法執行自然洄游對強壯個體的篩選,但至少給了牠們機會。
但可惜的是,這個技術在2014年被開發出來,我剛抱持著樂觀期待尋找它被實際利用的案例,但我最後找到的資訊,是它一直到去年仍無法被商業化,哪怕鮭魚本身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物種,但保育牠們的收益仍然無法讓人們買單。("It’s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an entrepreneur to reach commercial viability with disruptive technology such as Whooshh fish transport because there is no existing market for the product," Bryan said. "That’s why the no-cost services of the SBDC are so crucial.")
因此讓我們想想,如果我們要為濕地生態做出補償,我們能怎麼做,做到的可能性高嗎?
這個問題適用於所有再生能源的開發。
現實便是,沒有什麼事情是能『我全都要』的。
通常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說『人類就是最大禍源,消滅人類好了』。
我對這句話的看法:這種說法根本是逃避選擇的風涼話,因為達成這個條件的做法是通過層層關卡闖入白宮按下紅按鈕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與核子冬天(或找蕯諾斯彈個手指),從悲觀主義來看,人類早晚會拖累一堆物種一起滅亡,實在不需要任何人去加速這一點。
2020/12/7修正:名詞定義上的『外來種』指人類攜帶,因此修正成外來種及遷徙移入的物種會比較精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撰寫星戰專題是我思考過一陣子的事了,本篇文章也已完成了月餘,後續我規劃圍繞原力做一系列『世界內』的文化討論,這邊先以讓星際大戰恰如其名,在二萬年歷史線中引起無數席捲全銀河戰爭的兩位主角,做為爾後文章的引子。 絕地(Jedi)及西斯(Sith)。
撰寫星戰專題是我思考過一陣子的事了,本篇文章也已完成了月餘,後續我規劃圍繞原力做一系列『世界內』的文化討論,這邊先以讓星際大戰恰如其名,在二萬年歷史線中引起無數席捲全銀河戰爭的兩位主角,做為爾後文章的引子。 絕地(Jedi)及西斯(Sith)。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不要餵食野生動物」的觀念在這裡變得有些脫離實際情況。因為這裡的猴子無法在從自己的原生地中取得足夠養活牠們全部的食物,如果沒有人類主動投放,牠們與果農之間將會有更大的衝突。這很可能不是一個我們可以輕易下道德判斷的問題,因為無論是猴子、還是農民,對他們而言,這都是「生存問題」。
Thumbnail
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當利用,往往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許多影響,那麼我們是否能以繁殖個體填補這些傷害呢?
隨著天氣轉炎熱,蚊蟲越來越多,喇牙跟壁虎也因為食物大豐收(?)跟著活躍起來,然後我就發現了自家洗手槽住了一隻小壁虎。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在田園中,螳螂不僅是一種天敵,更是一種生態平衡的象徵。它們的存在提醒著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螳螂和其他生物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共存共榮。
被捕捉的魚蟹,想回歸河海。被豢養的禽獸,想回歸山林。 當我們超越了口慾,和被囚禁的動物一樣,人想要回歸自我的念頭也將與日俱增。 —— 路人乙:「不知哪個沒天良的猛破壞雨林,完全不在意地球暖化的威脅。」 雨林嚴重受破壞的主要原因:砍伐雨林→為了闢田→為了種大豆等飼料作物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
Thumbnail
在大自然現象中的掠奪, 也許在更高意識的角度裡是為了互相平衡。 但在有限生命的眼裡則是弱肉強食,只能你死我活。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你我之所以一直還待在這裡, 是因為看不見其它和萬物可以一起生存的方式。 看動物撕裂護食,甚或犧牲自己保護幼雛, 看看自己,所為和野生動物有哪裡不同嗎? 如果肉身是你!那
Thumbnail
近年流浪犬數量激增,農委會最新調查資料顯示,全台遊蕩犬隻已達159697隻,,立委邱志偉在今年五月質詢農委會指出,遊蕩犬的失控已對臺灣原生野生動物山羌、穿山甲、石虎等造成威脅,使野生動物族群數量、豐富性大幅降低,並指出壽山地區的山羌相較10年前減少逾90%,已出現區域性滅絕的可能,遊蕩犬是造成山羌數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不要餵食野生動物」的觀念在這裡變得有些脫離實際情況。因為這裡的猴子無法在從自己的原生地中取得足夠養活牠們全部的食物,如果沒有人類主動投放,牠們與果農之間將會有更大的衝突。這很可能不是一個我們可以輕易下道德判斷的問題,因為無論是猴子、還是農民,對他們而言,這都是「生存問題」。
Thumbnail
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當利用,往往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許多影響,那麼我們是否能以繁殖個體填補這些傷害呢?
隨著天氣轉炎熱,蚊蟲越來越多,喇牙跟壁虎也因為食物大豐收(?)跟著活躍起來,然後我就發現了自家洗手槽住了一隻小壁虎。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在田園中,螳螂不僅是一種天敵,更是一種生態平衡的象徵。它們的存在提醒著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螳螂和其他生物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共存共榮。
被捕捉的魚蟹,想回歸河海。被豢養的禽獸,想回歸山林。 當我們超越了口慾,和被囚禁的動物一樣,人想要回歸自我的念頭也將與日俱增。 —— 路人乙:「不知哪個沒天良的猛破壞雨林,完全不在意地球暖化的威脅。」 雨林嚴重受破壞的主要原因:砍伐雨林→為了闢田→為了種大豆等飼料作物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
Thumbnail
在大自然現象中的掠奪, 也許在更高意識的角度裡是為了互相平衡。 但在有限生命的眼裡則是弱肉強食,只能你死我活。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你我之所以一直還待在這裡, 是因為看不見其它和萬物可以一起生存的方式。 看動物撕裂護食,甚或犧牲自己保護幼雛, 看看自己,所為和野生動物有哪裡不同嗎? 如果肉身是你!那
Thumbnail
近年流浪犬數量激增,農委會最新調查資料顯示,全台遊蕩犬隻已達159697隻,,立委邱志偉在今年五月質詢農委會指出,遊蕩犬的失控已對臺灣原生野生動物山羌、穿山甲、石虎等造成威脅,使野生動物族群數量、豐富性大幅降低,並指出壽山地區的山羌相較10年前減少逾90%,已出現區域性滅絕的可能,遊蕩犬是造成山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