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很快地2019年就要結束,並迎來2020年。
2019一樣是個日本翻譯小說產出很豐富的一年。在近代文學裡,太宰治、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有不少小說被重譯再版,其中太宰的《人間失格》與漱石的《我是貓》更被各大出版社競相出版,成了兩位文豪最熱門的搜尋關鍵字。推理類的書籍,在今年亦有不少再版,其中主要是東野圭吾、松本清張、宮部美幸等人過往的推理傑作,以更華麗的姿態重新裝禎,擺放在新書區上。此外推理變革派——京極夏彥——亦有幾本妖怪新作亮相,讓讀者的眼光目不暇給。
至於當代的其他小說,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有一月初東山彰良的《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塩田武士緊接在後的《錯視畫的利牙》與《虛假的共犯》、渡邊淳一的《紅色城堡》、吉本芭娜娜的隨筆和原田舞葉等人的作品。此外,就是知名度極高的村上春樹於九、十月所再版的兩本小說——《聽風的歌》、《海邊的卡夫卡》。
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沒打算一一回顧這些熱門的作品,不過打算和大家分享這一年五個或許沒那麼熱門,但值得一讀不妨收藏的作品。
因為作者病逝的緣故,這本小說當時沒能完成,成了文壇的一大遺憾。可這沒能完成的遺作,到後來卻竟被譽為「日本真正的第一本現代小說」。
這足以顯示《明暗》是一本意味很豐富的作品。同時,對喜愛夏目漱石的讀者來說,閱讀《明暗》就好像同時在閱讀漱石的其他本著作,因為在這本遺作裡,有太多其他小說的影子,其中書名——「明暗」,更讓人直接聯想到漱石另一本著作——《心》,因為「明暗」隱喻的其實就是捉摸不定的人心。特別是在那時深受西洋文化搖撼的日本文明。
但《明暗》和漱石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和往常一樣,漱石總是在寫人們在面臨新舊文化時的矛盾和挫折,但《明暗》給人的感覺多了一層濃厚的不安與壓抑。在這裡面,每個角色各懷鬼胎,用盡各種心思,利用文明、西式的外表、儀禮來得到自己的利益、名望,壓迫書中的主角。而就連主角津田自身,也難逃用西方的思想來偽裝自己不敢面對舊愛心態的命運。只是不停以看似自由、闊達的外表、說詞來隱瞞、掩蓋貧弱的身軀內快要崩塌的心思與情緒。
他的妻子阿延儘管以新式思想的女性自傲,認為自己之所以是幸福的,是因為自己能夠做主、選擇婚事與人生目標,卻沒發現到其實她自己無意識中正面臨著對外新式婦女形象的壓力,對內則仍然殘存想要表現賢妻良母這一傳統價值的渴望。導致她不時處在片刻都難以間斷的焦慮與恐懼。
對夏目漱石而言,西方傳來的價值、自由,儘管開放、重視個人,但並沒有真的讓人們獲得解放。相反地,對自由戀愛、個人主義的過度重視、宣揚,反而讓那個時候的知識份子們陷入更多重的枷鎖。因為我們發現到,自由的嚮往事實上就是一種形象的重負。就像演員戴上的面具後,就必須擔負扮演「角色」的壓力。從這點來看,《明暗》比《心》還令人可怖。
在文明的外表與新知識的沐浴下,人就能掙脫舊時代的盲目嗎?這個問題,我想,正是為何夏目漱石的作品今天一直都很值得一讀再讀的原因。在這些作品裡面,他對人心、時代的洞察,將使他作品中的思想為後人們留下深刻的闡發和辯證,進而提供生活真正的引導。
我早已,不再懷著善意醒來
起身後是哀愁 平常的思緒
我,懷著惡意做夢……
(未曾安住在那裡,
也未曾從那裡逃脫)
這世間,猶如大海一樣。
那海上,面容憔悴的船夫
用無力的手划著船
想看看是否有漁獲
他一邊盯著水面,一邊划過……
這兩個段落出自〈憔悴〉一詩,寫得很平靜,卻有種透骨的陰寒和無力。詩中的漁夫就像憔悴的詩人,用無力的手,在詞語藏匿的大海上——白紙——划著,渴望突然捕撈到能夠讓自己活下去的詩句。
中原中也出生於1907年,雖然台灣的讀者多半不認識,但中也在現在的日本算是小有名氣。被譽為「日本的蘭波」(蘭波是法國非常重要的象徵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十分坎坷,加上結核病的關係,他很早即過世,留下的詩作僅僅兩部,分別為曾在當時出版的《山羊之歌》,以及遺作《往日之歌》。他的詩大體上都十分平易,卻不時會讓人產生深刻的感觸。因為他的詩句就像動人的獨白一樣,直接地表達內心最躊躇、煎熬的感受。就像他在〈生命之歌〉所寫的:「擠壓著我的,不論何時都是寂寞」。
此外,一個會讓人喜歡這本詩集的原因,在於他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裡面的內頁會因不同的詩,而使用不同的紙質、設計風格,皆十分符合詩本身傳遞的氛圍。看得出出版社非常用心在營造詩文閱讀的體驗,使得這本詩集非常值得收藏。
如果說中也的詩就像他詩名中最喜歡用的「之歌」一樣,總是要藉由文字來把自己心中最深處的感受直接唱出,那麼第三本要推薦的書——梶井基次郎的《檸檬》,則剛好相反。他的文字不直接表達心聲,而是以一種攝影般的手法,特寫或側寫人物與生活片段中流露的姿態,進而反映難以被述說的惆悵和壓抑。
《檸檬》收錄了梶井一生僅有的20篇短篇小說。雖然情境各異,但每一篇小說都有著類似的主題還有相似的主角。這些主角們過著貧窮的生活,多半就像作者一樣罹患結核病,不但虛弱,更深陷對生活的絕望與寂寥。小說中沒有發生什麼重大事件,而是常常讓人感覺缺少情節,〈檸檬〉一文整體看下來其實就只是主角在街道上閒逛的故事。然而,這正是梶井的文字富有魅力的原因,因為他讓你看到:即便是單純、稀鬆平常的事件,也都存在著人們內在複雜的心思與想像。
這主要是因為,梶井筆下的文字往往透露出很強的畫面感。且這些景色的書寫能夠緊緊扣住主角內心的思緒。傳遞出很強、深沈的感受。在景物的描摹中,梶井經常加入一種突如其來的想像,使畫面乍看是靜的,卻充滿人物的心理活動。筆觸就像精準的鏡頭,淺淺淡淡地勾勒出人物的心境。整體讀下來很值得細細品味。
和之前的兩位作家一樣,國木田獨步對台人來說,大概也不是個熟悉的名字。但在日本近代文學的發展中,國木田獨步是個無法被忽略的作家。就像柄谷行人在《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所說的:「日本近代文學是在國木田獨步時,才第一次得以自在地書寫。」足以顯示他的重要性。
〈武藏野〉是獨步生平中最為著名也最為重要的作品。除了讓他被譽為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先驅,也被認為是日本重要的自然書寫作家。不過,讓筆者印象深刻進而理解他的文學脈絡的,反而是他的另一篇〈難忘的人〉。這篇小說與其說是在寫令主角感到難忘的三個人,不如說,是為了打破人們對「難忘」的定義而寫的。即難忘的人,不是指不能忘記的人,而是就算忘記也沒有關係,卻無法忘記之人。在書中分別是無意間瞥到在岸邊蹲著撿拾物品的男人、唱著山歌駛過路邊的馬夫,最後則是在人群巷弄中獨自彈著琵琶的漢子。這些人在書中和主角沒有任何互動,甚至可能連眼神都沒對到,然而在主角的驚鴻一瞥中,莫名地留下無法忘懷的身影。
獨步注意到,其實生活充滿著這樣的事物,並被這些不理會也不會怎樣的意外帶來重大的改變。這造成一種影響:文學的價值,應該在於對常常被忽略卻其實可以深深影響人心的對象的細膩關注。也因此,在他的小說中,描寫的主題多半是沒沒無名的老翁、常民、流浪漢等,以及各種沒有語言而顯得平凡的自然風景。〈武藏野〉之所以有那麼巨大的文學價值,便是因為獨步以一種非常細膩、寫實的筆法,描寫了那些平常被人看習慣,但只要細看便可以令人難忘的風景。
瑣碎卻難忘的事、平凡卻難忘的人、平常卻難忘的風景,這便是國木田獨步所有作品的基調,也是他們的趣味所在。
最後一本是《我這個謎》。是六、七零年代影響日本劇場、電影、攝影、建築、文學界的前衛藝術家——寺山修司寫的自傳抄。與其說這是他的自傳,不如說,《我是個謎》是寺山修司各種過往的「記憶」,透過精煉又魔幻的文字所交雜而成的鏡子迷宮。
我不建議人們把這本「自傳」真的看成是作者的過往,因為對寺山修司而言,創作是為了隱藏自己。而所謂的「記憶,未必是作者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而是作者希望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
《我這個謎》並不是一本自傳,而是一本探討虛構(自傳、記憶)的虛構作品,因為所有的自傳、記憶都摻雜著虛構,把這些「過往」透過文字再次虛構化和探討。虛構就成為了心中比真相還更真實的事物。換言之,真實不存在於過往,而存在於對「過往」的虛構。
虛構,對作者來說遂成了一種對自我、經歷的複製與多重化,而創作不是為了表現、擴大自己,而恰恰是為了想盡辦法消除充滿缺乏的原本的自己。這種缺乏,或許來自自己對家庭的恨與不滿(這在書中寫特別多,也非常令人深刻),或許來自自己對生活殘酷遭遇的壓抑和怒吼。總之作家選擇走上創作這一艱辛的道路,是為了不讓千瘡百孔的自己失去活下去的希望與目標。透過各種「記憶」的重組和思索,不停對「我」做出各式各樣的虛構,最後到底什麼是「我」,也無法分清了……他們成了「我這個謎」的由來。同時也是「藝術」這個謎的由來。
如果你對自我、人生感到迷惑,《我是個謎》或許是本能幫助你的好書。而如果你是個對創作、文學有興趣的人,那麼,這本書強烈推薦你去閱讀,因為他將會讓你對創作有一番新的體悟。並讓你更明白什麼是虛實交錯的體驗。
(本文同步發佈於Medium部落格:文學實驗室)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