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推薦書單【日本文學篇】:五本不那麼熱門,但值得一讀的作品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光陰似箭,很快地2019年就要結束,並迎來2020年。

2019一樣是個日本翻譯小說產出很豐富的一年。在近代文學裡,太宰治、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有不少小說被重譯再版,其中太宰的《人間失格》與漱石的《我是貓》更被各大出版社競相出版,成了兩位文豪最熱門的搜尋關鍵字。推理類的書籍,在今年亦有不少再版,其中主要是東野圭吾、松本清張、宮部美幸等人過往的推理傑作,以更華麗的姿態重新裝禎,擺放在新書區上。此外推理變革派——京極夏彥——亦有幾本妖怪新作亮相,讓讀者的眼光目不暇給。

至於當代的其他小說,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有一月初東山彰良的《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塩田武士緊接在後的《錯視畫的利牙》與《虛假的共犯》、渡邊淳一的《紅色城堡》、吉本芭娜娜的隨筆和原田舞葉等人的作品。此外,就是知名度極高的村上春樹於九、十月所再版的兩本小說——《聽風的歌》、《海邊的卡夫卡》。

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沒打算一一回顧這些熱門的作品,不過打算和大家分享這一年五個或許沒那麼熱門,但值得一讀不妨收藏的作品。

第一本:夏目漱石生前的絕筆——《明暗》

因為作者病逝的緣故,這本小說當時沒能完成,成了文壇的一大遺憾。可這沒能完成的遺作,到後來卻竟被譽為「日本真正的第一本現代小說」。

這足以顯示《明暗》是一本意味很豐富的作品。同時,對喜愛夏目漱石的讀者來說,閱讀《明暗》就好像同時在閱讀漱石的其他本著作,因為在這本遺作裡,有太多其他小說的影子,其中書名——「明暗」,更讓人直接聯想到漱石另一本著作——《心》,因為「明暗」隱喻的其實就是捉摸不定的人心。特別是在那時深受西洋文化搖撼的日本文明。

但《明暗》和漱石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和往常一樣,漱石總是在寫人們在面臨新舊文化時的矛盾和挫折,但《明暗》給人的感覺多了一層濃厚的不安與壓抑。在這裡面,每個角色各懷鬼胎,用盡各種心思,利用文明、西式的外表、儀禮來得到自己的利益、名望,壓迫書中的主角。而就連主角津田自身,也難逃用西方的思想來偽裝自己不敢面對舊愛心態的命運。只是不停以看似自由、闊達的外表、說詞來隱瞞、掩蓋貧弱的身軀內快要崩塌的心思與情緒。

他的妻子阿延儘管以新式思想的女性自傲,認為自己之所以是幸福的,是因為自己能夠做主、選擇婚事與人生目標,卻沒發現到其實她自己無意識中正面臨著對外新式婦女形象的壓力,對內則仍然殘存想要表現賢妻良母這一傳統價值的渴望。導致她不時處在片刻都難以間斷的焦慮與恐懼。

對夏目漱石而言,西方傳來的價值、自由,儘管開放、重視個人,但並沒有真的讓人們獲得解放。相反地,對自由戀愛、個人主義的過度重視、宣揚,反而讓那個時候的知識份子們陷入更多重的枷鎖。因為我們發現到,自由的嚮往事實上就是一種形象的重負。就像演員戴上的面具後,就必須擔負扮演「角色」的壓力。從這點來看,《明暗》比《心》還令人可怖。

想想看,你我之間,到底誰活的拘束?誰又活的自由?誰比較幸福?誰又遭到多餘的束縛?誰的日子更安穩?誰又過得動蕩不安?在我看來,你一天到晚卑躬屈節,一點膽量都沒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只知一味躲避;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拚命追求。為什麼呢?根本沒有理由。只因你過份自由,又有條件追求奢侈。

在文明的外表與新知識的沐浴下,人就能掙脫舊時代的盲目嗎?這個問題,我想,正是為何夏目漱石的作品今天一直都很值得一讀再讀的原因。在這些作品裡面,他對人心、時代的洞察,將使他作品中的思想為後人們留下深刻的闡發和辯證,進而提供生活真正的引導。

《明暗》,截自博客來。

第二本:中原中也詩集——《山羊之歌》

我早已,不再懷著善意醒來
起身後是哀愁 平常的思緒
我,懷著惡意做夢……
(未曾安住在那裡,
也未曾從那裡逃脫)
這世間,猶如大海一樣。
那海上,面容憔悴的船夫
用無力的手划著船
想看看是否有漁獲
他一邊盯著水面,一邊划過……

這兩個段落出自〈憔悴〉一詩,寫得很平靜,卻有種透骨的陰寒和無力。詩中的漁夫就像憔悴的詩人,用無力的手,在詞語藏匿的大海上——白紙——划著,渴望突然捕撈到能夠讓自己活下去的詩句。

中原中也出生於1907年,雖然台灣的讀者多半不認識,但中也在現在的日本算是小有名氣。被譽為「日本的蘭波」(蘭波是法國非常重要的象徵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十分坎坷,加上結核病的關係,他很早即過世,留下的詩作僅僅兩部,分別為曾在當時出版的《山羊之歌》,以及遺作《往日之歌》。他的詩大體上都十分平易,卻不時會讓人產生深刻的感觸。因為他的詩句就像動人的獨白一樣,直接地表達內心最躊躇、煎熬的感受。就像他在〈生命之歌〉所寫的:「擠壓著我的,不論何時都是寂寞」。

此外,一個會讓人喜歡這本詩集的原因,在於他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裡面的內頁會因不同的詩,而使用不同的紙質、設計風格,皆十分符合詩本身傳遞的氛圍。看得出出版社非常用心在營造詩文閱讀的體驗,使得這本詩集非常值得收藏。

《山羊之歌》,截自博客來。

第三本:筆觸就像精準的鏡頭——梶井基次郎《檸檬》

如果說中也的詩就像他詩名中最喜歡用的「之歌」一樣,總是要藉由文字來把自己心中最深處的感受直接唱出,那麼第三本要推薦的書——梶井基次郎的《檸檬》,則剛好相反。他的文字不直接表達心聲,而是以一種攝影般的手法,特寫或側寫人物與生活片段中流露的姿態,進而反映難以被述說的惆悵和壓抑。

《檸檬》收錄了梶井一生僅有的20篇短篇小說。雖然情境各異,但每一篇小說都有著類似的主題還有相似的主角。這些主角們過著貧窮的生活,多半就像作者一樣罹患結核病,不但虛弱,更深陷對生活的絕望與寂寥。小說中沒有發生什麼重大事件,而是常常讓人感覺缺少情節,〈檸檬〉一文整體看下來其實就只是主角在街道上閒逛的故事。然而,這正是梶井的文字富有魅力的原因,因為他讓你看到:即便是單純、稀鬆平常的事件,也都存在著人們內在複雜的心思與想像。

這主要是因為,梶井筆下的文字往往透露出很強的畫面感。且這些景色的書寫能夠緊緊扣住主角內心的思緒。傳遞出很強、深沈的感受。在景物的描摹中,梶井經常加入一種突如其來的想像,使畫面乍看是靜的,卻充滿人物的心理活動。筆觸就像精準的鏡頭,淺淺淡淡地勾勒出人物的心境。整體讀下來很值得細細品味。

《檸檬》,截自博客來。

第四本:瑣碎卻難忘的事、平凡卻難忘的人——國木田獨步《武藏野》

和之前的兩位作家一樣,國木田獨步對台人來說,大概也不是個熟悉的名字。但在日本近代文學的發展中,國木田獨步是個無法被忽略的作家。就像柄谷行人在《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所說的:「日本近代文學是在國木田獨步時,才第一次得以自在地書寫。」足以顯示他的重要性。

〈武藏野〉是獨步生平中最為著名也最為重要的作品。除了讓他被譽為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先驅,也被認為是日本重要的自然書寫作家。不過,讓筆者印象深刻進而理解他的文學脈絡的,反而是他的另一篇〈難忘的人〉。這篇小說與其說是在寫令主角感到難忘的三個人,不如說,是為了打破人們對「難忘」的定義而寫的。即難忘的人,不是指不能忘記的人,而是就算忘記也沒有關係,卻無法忘記之人。在書中分別是無意間瞥到在岸邊蹲著撿拾物品的男人、唱著山歌駛過路邊的馬夫,最後則是在人群巷弄中獨自彈著琵琶的漢子。這些人在書中和主角沒有任何互動,甚至可能連眼神都沒對到,然而在主角的驚鴻一瞥中,莫名地留下無法忘懷的身影。

獨步注意到,其實生活充滿著這樣的事物,並被這些不理會也不會怎樣的意外帶來重大的改變。這造成一種影響:文學的價值,應該在於對常常被忽略卻其實可以深深影響人心的對象的細膩關注。也因此,在他的小說中,描寫的主題多半是沒沒無名的老翁、常民、流浪漢等,以及各種沒有語言而顯得平凡的自然風景。〈武藏野〉之所以有那麼巨大的文學價值,便是因為獨步以一種非常細膩、寫實的筆法,描寫了那些平常被人看習慣,但只要細看便可以令人難忘的風景。

瑣碎卻難忘的事、平凡卻難忘的人、平常卻難忘的風景,這便是國木田獨步所有作品的基調,也是他們的趣味所在。

《武藏野》,截自博客來。

第五本:精煉又魔幻的文字迷宮——寺山修司《我這個謎》

最後一本是《我這個謎》。是六、七零年代影響日本劇場、電影、攝影、建築、文學界的前衛藝術家——寺山修司寫的自傳抄。與其說這是他的自傳,不如說,《我是個謎》是寺山修司各種過往的「記憶」,透過精煉又魔幻的文字所交雜而成的鏡子迷宮。

無論是在詩歌,或在其他創作中,我都極度討厭「告白」。我認為我不是為了「表露自己的內心實情」而寫,而是為了「隱藏自己的內心實情」而寫……

我不建議人們把這本「自傳」真的看成是作者的過往,因為對寺山修司而言,創作是為了隱藏自己。而所謂的「記憶,未必是作者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而是作者希望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

《我這個謎》並不是一本自傳,而是一本探討虛構(自傳、記憶)的虛構作品,因為所有的自傳、記憶都摻雜著虛構,把這些「過往」透過文字再次虛構化和探討。虛構就成為了心中比真相還更真實的事物。換言之,真實不存在於過往,而存在於對「過往」的虛構。

虛構,對作者來說遂成了一種對自我、經歷的複製與多重化,而創作不是為了表現、擴大自己,而恰恰是為了想盡辦法消除充滿缺乏的原本的自己。這種缺乏,或許來自自己對家庭的恨與不滿(這在書中寫特別多,也非常令人深刻),或許來自自己對生活殘酷遭遇的壓抑和怒吼。總之作家選擇走上創作這一艱辛的道路,是為了不讓千瘡百孔的自己失去活下去的希望與目標。透過各種「記憶」的重組和思索,不停對「我」做出各式各樣的虛構,最後到底什麼是「我」,也無法分清了……他們成了「我這個謎」的由來。同時也是「藝術」這個謎的由來。

如果你對自我、人生感到迷惑,《我是個謎》或許是本能幫助你的好書。而如果你是個對創作、文學有興趣的人,那麼,這本書強烈推薦你去閱讀,因為他將會讓你對創作有一番新的體悟。並讓你更明白什麼是虛實交錯的體驗。

(本文同步發佈於Medium部落格:文學實驗室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我這個謎》,截自博客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久以前,曾有人問我,夏目漱石的作品最喜歡哪一本呢? 當時的我其實答不太出來,一方面是因為夏目的書雖然都蠻好看的,但性質其實都非常相像。劇情常常在重複,或很類似。書寫的主題更不用說總是常常圍繞愛情婚姻的苦惱,以及人生的孤獨、寂寞。唯一想到較特別的,是《我是貓》。但有趣的是,要說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是《我
這一切都讓書中的「我」感到虛有其表。明明懦弱的母親根本不敢自殺,明明自己根本在老師眼中早已不是有前途的人,但人們一再以不合稱的方式裝模作樣,並逼迫自己一起跟著裝模作樣地活著。這讓他明白為了抵抗世間各種虛有其表的語言,自己只能以語言的沈默來回到「金閣的世界」。
讀川端康成的書,常常會陷入難以言喻的思緒。這難以言喻的情感一方面是感嘆他細膩深刻又唯美抒情的文筆,另一方面,卻是對他所描寫的美麗事物,感到深不可測、洶湧難抑的毛骨悚然。彷彿在他的書裡,越美麗的事物、情感,也越散發著不能輕易觸碰的恐懼。
  《獻給虛無的供物》是中井英夫寫於1964年的大作,被譽為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四大奇書之一,但同時這本書也被稱為「推理小說的墓誌銘」。這稱號的來由,和阿多諾在二戰過後說的一句話相當類似:「奧茲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某個角度上,中井英夫在這部作品中告訴了我們,在日本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後,書寫渴望離奇
好久以前,曾有人問我,夏目漱石的作品最喜歡哪一本呢? 當時的我其實答不太出來,一方面是因為夏目的書雖然都蠻好看的,但性質其實都非常相像。劇情常常在重複,或很類似。書寫的主題更不用說總是常常圍繞愛情婚姻的苦惱,以及人生的孤獨、寂寞。唯一想到較特別的,是《我是貓》。但有趣的是,要說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是《我
這一切都讓書中的「我」感到虛有其表。明明懦弱的母親根本不敢自殺,明明自己根本在老師眼中早已不是有前途的人,但人們一再以不合稱的方式裝模作樣,並逼迫自己一起跟著裝模作樣地活著。這讓他明白為了抵抗世間各種虛有其表的語言,自己只能以語言的沈默來回到「金閣的世界」。
讀川端康成的書,常常會陷入難以言喻的思緒。這難以言喻的情感一方面是感嘆他細膩深刻又唯美抒情的文筆,另一方面,卻是對他所描寫的美麗事物,感到深不可測、洶湧難抑的毛骨悚然。彷彿在他的書裡,越美麗的事物、情感,也越散發著不能輕易觸碰的恐懼。
  《獻給虛無的供物》是中井英夫寫於1964年的大作,被譽為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四大奇書之一,但同時這本書也被稱為「推理小說的墓誌銘」。這稱號的來由,和阿多諾在二戰過後說的一句話相當類似:「奧茲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某個角度上,中井英夫在這部作品中告訴了我們,在日本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後,書寫渴望離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深入探索人性的明暗,揭露隱晦的內心世界,當為夏目漱石小說主要的意涵,亦是其文學價值之所在。 (一)秉持「我就是我」的信念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 Natsume Sōseki,1867-1916)的《彼岸過迄》,於1912年在《朝日新聞》連載,夏目自言不是自然派作家亦非象徵派作家,更不是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文豪Japan 太宰治、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人,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名家,各自憑藉自己那獨特風格與思路,開創出明治-大正時代文學裡的璀璨盛事。 每當閱讀這些名家的著作,從溫馨日常般擬人視角敘述,到人心詭變的警世語,讓我深切感受到那專屬於日式,獨有的隱晦不明的暗喻與溫婉省悟。 而世間的萬物常理與運
Thumbnail
#人與事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在親人情緒勒索和道義濫用之下,使得歸國學人健三痛苦掙扎,身心俱疲,自嘆人生如路邊雜草之堅韌與卑微。 (一)人生的苦澀滋味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其具有濃厚自傳性質的晚期作品《道草》,是生前完成
細究起來,夏目漱石作為職業作家的創作條件極佳,寫作策略很高明,其大獲好評的小說,都先在任職報社的社會版長篇連載,深慢細長地累積讀者數量。連載期間,他每天都推出嶄新的故事(轉折),像推理小說的情節那樣,吸引讀者沉迷般的閱讀。俟連載結束後,報社旋即打出新書出版預告。夏目漱石的愛情三部曲之一《それから》(
Thumbnail
‧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與妻鏡子相親結婚,沒有愛情,加以其妻常熬夜無法早起,又不善理財,乃有「惡妻」之名。夏目漱石死後,其妻口述歷史,提到曾流產、自殺,以及透露丈夫不為人知的一面,諸如脾氣不好,還會動手毆妻。不知這是否也算是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書裡總共收錄十四位作家的短篇,作品年代從昭和時代往前到江戶時代都有。選文標準是「譯者茂呂美耶喜歡」(認真),不過我覺得她選的文都還蠻有代表性的。另外每篇文末都附有作品解說與作者簡介,可以用來作為認識日本文學的入門參考。
熱愛日本近代文學的讀者,多半讀過國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這熱讀的現象如此持續,究其原因有諸多因素,只是畢竟學術有專攻,外行人不能亂說話,應當由熟知日本文壇生態的專家回答較為恰當。   坦白說,我和平常人一樣,也有喜新厭舊的心理。 近年來,我開始一種主導編演敘事的嚐試,也就是說,我要把夏目漱石這
《明暗》是夏目漱石最後一本小說。這部作品,自大正五年(1916)的五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四日於《東京朝日新聞》和《大阪朝日新聞》連載。因為作者人生的句號,使得這本書「確定」未完結。關於這本書的走向,結局,甚至長度,即使有(也許會再有)其他的資料佐證,終究無法證明這本書真正完整的樣貌為何。於是,《明暗
Thumbnail
#深入探索人性的明暗,揭露隱晦的內心世界,當為夏目漱石小說主要的意涵,亦是其文學價值之所在。 (一)秉持「我就是我」的信念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 Natsume Sōseki,1867-1916)的《彼岸過迄》,於1912年在《朝日新聞》連載,夏目自言不是自然派作家亦非象徵派作家,更不是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文豪Japan 太宰治、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人,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名家,各自憑藉自己那獨特風格與思路,開創出明治-大正時代文學裡的璀璨盛事。 每當閱讀這些名家的著作,從溫馨日常般擬人視角敘述,到人心詭變的警世語,讓我深切感受到那專屬於日式,獨有的隱晦不明的暗喻與溫婉省悟。 而世間的萬物常理與運
Thumbnail
#人與事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在親人情緒勒索和道義濫用之下,使得歸國學人健三痛苦掙扎,身心俱疲,自嘆人生如路邊雜草之堅韌與卑微。 (一)人生的苦澀滋味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其具有濃厚自傳性質的晚期作品《道草》,是生前完成
細究起來,夏目漱石作為職業作家的創作條件極佳,寫作策略很高明,其大獲好評的小說,都先在任職報社的社會版長篇連載,深慢細長地累積讀者數量。連載期間,他每天都推出嶄新的故事(轉折),像推理小說的情節那樣,吸引讀者沉迷般的閱讀。俟連載結束後,報社旋即打出新書出版預告。夏目漱石的愛情三部曲之一《それから》(
Thumbnail
‧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與妻鏡子相親結婚,沒有愛情,加以其妻常熬夜無法早起,又不善理財,乃有「惡妻」之名。夏目漱石死後,其妻口述歷史,提到曾流產、自殺,以及透露丈夫不為人知的一面,諸如脾氣不好,還會動手毆妻。不知這是否也算是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書裡總共收錄十四位作家的短篇,作品年代從昭和時代往前到江戶時代都有。選文標準是「譯者茂呂美耶喜歡」(認真),不過我覺得她選的文都還蠻有代表性的。另外每篇文末都附有作品解說與作者簡介,可以用來作為認識日本文學的入門參考。
熱愛日本近代文學的讀者,多半讀過國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這熱讀的現象如此持續,究其原因有諸多因素,只是畢竟學術有專攻,外行人不能亂說話,應當由熟知日本文壇生態的專家回答較為恰當。   坦白說,我和平常人一樣,也有喜新厭舊的心理。 近年來,我開始一種主導編演敘事的嚐試,也就是說,我要把夏目漱石這
《明暗》是夏目漱石最後一本小說。這部作品,自大正五年(1916)的五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四日於《東京朝日新聞》和《大阪朝日新聞》連載。因為作者人生的句號,使得這本書「確定」未完結。關於這本書的走向,結局,甚至長度,即使有(也許會再有)其他的資料佐證,終究無法證明這本書真正完整的樣貌為何。於是,《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