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建立關係與面對他人的「語言」辯駁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致謝 虛詞.無形 刊登本文

連結:https://p-articles.com/critics/2864.html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是一部很精彩的紀錄片,很多地方在觀看的時候讓人很想停下,不一定是思索一段時間,但至少想先讓感受沈澱一下,才繼續看下去整場辯論。然而,在第一次看完的時候,與其說深受感動、震懾,不如說,卻又更像是被挖了一個更大的坑洞一樣,覺得只將焦點一直集中在已經死去的三島由紀夫身上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而沒能多聽到那些後來留下的人們更多的想法。

我想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會看這部片子,都是因為文豪三島由紀夫的關係吧?但這部片子到頭來讓敝人收穫最多的,可能是認識芥正彥這個人以及他的想法。而這部片最讓人印象的片段,也是芥正彥和三島之間的對話。

在這段對話裡,三島向芥正彥詢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在不賦予名稱的狀況下,人們如何建立關係?也就是說,有不存在沒有名字的關係嗎?或者應該說,一個關係如果沒有名字,那麼這個關係還能維持自己的持續嗎?第二,人和人之間常常存著各種「利用」,沒有這些「利用」,人與人很難建立所謂的關係,因為這些「利用」是人與人建立關係的「目的」,那麼在這些被建立的關係裡有不存在不含任何「目的論」的「利用」嗎?也就是說,有不存在沒有目的的關係嗎?

這段提問與對話無疑是「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場對話真正的核心,也可以視為東大共鬪運動的意義之一,也就是如何重新建立人與人的關係?而非左派右派孰是孰非的爭辯。

對於「如何建立人與人的關係」,三島提出的答案是「天皇」以及「日本人」,因為對他來說,天皇信仰以及「日本人」的國族信念是組織社會不同階層人們的強大工具,哪怕他知道,自己心目中的「天皇」和「日本人」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是有極大差異的,但為了讓人們支持自己,一起反抗現在的國家制度,「天皇」與「日本人」的民族形象是為了在彼此之間建立關係所產生的必要的「利用」,而他批評東大共鬪的學生應該和自己一樣,運用「天皇」和「日本人」的認同來獲得大眾的支持(哪怕他們心中對於天皇信念和日本國族認同是批評的)。

被譽為「三島由紀夫轉世」的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認為,三島是在說,到頭來「語言」還是重要的,沒有「語言」,社會是無法改變的,必須用「語言」進行歸類,用語言革新系統,這樣透過「語言」改變的事物才能持續下去,而不會失敗。

芥正彥在這方面上,是直接批評三島的。他詢問「但日本人這種概念,又是存在何處呢?」並且說道:「其實國籍根本不存在,不是嗎?」,三島笑了笑,說著:「那你是個自由的人,而我會尊敬你。」

從這邊其實可以看到,芥正彥並不是在質疑關係的建立是否需要「語言」,或不需要「語言」,而是在質疑那些被語言所形塑的關係是否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關係,也就是這些構築「國籍」、「天皇」、「法律」、「族群」等等「事物」的名稱與「關係」。

「這世界是閉上眼睛的,如果我們不睜開眼睛看向他人,我們是無法建立關係的。……如果不先和他人建立關係,我們甚至無法把這玩意(桌子)稱之為桌子。」

對芥正彥來說,是先有關係,才慢慢開始有名字的,而非相反。如果先用名字進行歸類,那麼就是「假裝自己可以單方面和他人建立關係,而無法意識到關係是可以被顛覆的。」得先面對他人,才能真正產生關係,而非先界定關係,才開始安排「會面」。

強調關係是面對他人的在場,可能和芥正彥的戲劇背景有極大的關係。因為一直以來,戲劇和其他藝術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於觀眾是直接看見舞台當下在場發生的呈現,而不像文學、電影是透過剪輯好的文字和畫面來再現自己要呈現的東西。在劇場裡,如果演員當下不小心出錯,不小心跌倒或是背錯台詞,不像電影,他是無法刪減、彌補、重剪的,而是只能接著這個錯誤繼續演下去。也就是說,戲劇是在這樣一種直接面對,無法被重新剪輯的語言與狀態中,去和他人的存在建立關係的藝術與對話。

這也使得相較於重視文字、影像、照片形象的三島,比起建立關係,芥正彥更強調面對他人的重要性。因為建立關係雖然固然重要,但重點不是在於這個「關係」能否一直穩定地固定下去,而是在於這個被建立的關係有沒有重新被打開、重構的機會?而非被「語言」一直固定。對他來說,如果就如三島的「天皇」一樣,是沿用從前就用來穩定自身統治的「語言」來建立現在新的關係,那麼還不如乾脆不要建立所謂的「關係」,而是維持關係的斷裂逼迫人們持續面對彼此。

三島與芥正彥所思考的「持續」因此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對三島來說,所謂的「持續」,是將某樣被改變的東西在改變發生後,仍夠維持它的持續留存的狀態。平野啟一郎對三島文學的評論說地很好,他說綜觀三島的文學,三島在追逐與表現的其實一直都是一種「剎那的狂喜」。換言之,三島所思考的「持續」,其實是一種「剎那的永恆」,是對某個片刻成就的永恆回歸(這兒的「永恆回歸」不是尼采的意思,尼采的「永恆回歸」或許更接近下文芥正彥所思考的「持續」)。

然而,對芥正彥來說,真正要思考的「持續」,不是事物的持續,而是「改變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就是他口中所說的「時間」的可能性,要思考的不是持續,而是在建立關係的同時仍讓關係能持續發生變動的「可能性」,這也才是革命真正的意思。

電影的最後,年老的芥正彥在影片中,對那個時代發出了一段感慨,他說:

「那是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媒介最後還能展現力量的時代。」

將這段話和電影中另一作家平野啟一郎的想法並列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同時也是很矛盾的,因為平野認為改變終究需要依靠「語言」,然而根據芥正彥的感嘆,語言在這時代卻是已經失去力量的媒介。

為何會這樣呢?答案很簡單,雖然兩人口中說的都是「語言」,但芥正彥說的「語言」並非平野啟一郎所說的「語言」。因為芥正彥所說的「語言」,其實是更像那種人與人面對彼此,真實發生在場的語言、對話,而不是以各種再現的語言、文字、符號、法律來界定人們的關係。他的感嘆揭示了我們現代的困境,也就是我們如何在一個語言總是被再現、剪輯的時代中,去持續進行新的「語言」的鬥爭與真實地面對他人?

(本文原刊於香港 虛詞.無形 網站)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尋找告密信的「犯人」過程中,隨著不同人物的過往被爆料,小說出現好幾次的劇情翻轉,每一次都讓人對角色的印象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好奇「犯人」會是誰,為了讓自己不被識破是告密信的始作俑者,「犯人」又會怎樣爆料自己的往事?來讓自己看似也是「受害者」的其中一員?
作品中的自己,真的是自己嗎?很多時候,「自我」似乎不是被自己勾勒,而是被在意的他人所勾引出來的化身。在《人間》裡,每個角色都像作者某個部份、片段的自我,和他對話、互動。試圖找尋真正的自我,和坦然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的方式。這種找尋在書中體現為各種徬徨、困惑以及失落,並最終聯繫到人為何要創作的意義。
閱讀,常常是無盡的旅程。這不只是因為人可能在他的一生會看很多書,而是因為,同樣一本書中,曾經勾引內心的文字,即便閱讀過後,可能仍然在大腦裡徘徊不去,彷彿我們仍然在「閱讀」他。就像尚未定型的記憶,在模糊的回憶中,不時浮現、重疊、拆解、重構,最後變為屬於自己的想法。
《熱源》是川越宗一2019年發表的作品。這本小說的內容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非常吸睛,因為《熱源》和一部頗有名氣的動漫《黃金神威》,有著相似的創作背景。但川越宗一的《熱源》著重描寫的,是不同民族在還沒成為「日本人」前,他們如何共存生活;以及在被成為「日本人」(或「俄國人」),彼此互助,一起面對新的壓迫。
喜歡日本電影的人都會發現,日本的電影,主題是家庭、親人關係的作品非常多。像是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小偷家族》、山田洋次的《春之櫻》或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等等。這些作品對於家人之間的愛恨情愁往往刻畫細膩,甚至超脫親情的描寫,挑戰社會對家庭的定義,受得不少注目。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認為如果沒有讀者,作者寫的作品再好,終歸沒有意義。但或許我們都錯了,一部作品有沒有意義,和他有沒有讀者是分開的。強調讀者是意義的來源並不是說一部作品如果沒有人讀,那他就沒有意義。而是在說,一部作品的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去讀,那我們也根本不會知道。
在尋找告密信的「犯人」過程中,隨著不同人物的過往被爆料,小說出現好幾次的劇情翻轉,每一次都讓人對角色的印象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好奇「犯人」會是誰,為了讓自己不被識破是告密信的始作俑者,「犯人」又會怎樣爆料自己的往事?來讓自己看似也是「受害者」的其中一員?
作品中的自己,真的是自己嗎?很多時候,「自我」似乎不是被自己勾勒,而是被在意的他人所勾引出來的化身。在《人間》裡,每個角色都像作者某個部份、片段的自我,和他對話、互動。試圖找尋真正的自我,和坦然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的方式。這種找尋在書中體現為各種徬徨、困惑以及失落,並最終聯繫到人為何要創作的意義。
閱讀,常常是無盡的旅程。這不只是因為人可能在他的一生會看很多書,而是因為,同樣一本書中,曾經勾引內心的文字,即便閱讀過後,可能仍然在大腦裡徘徊不去,彷彿我們仍然在「閱讀」他。就像尚未定型的記憶,在模糊的回憶中,不時浮現、重疊、拆解、重構,最後變為屬於自己的想法。
《熱源》是川越宗一2019年發表的作品。這本小說的內容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非常吸睛,因為《熱源》和一部頗有名氣的動漫《黃金神威》,有著相似的創作背景。但川越宗一的《熱源》著重描寫的,是不同民族在還沒成為「日本人」前,他們如何共存生活;以及在被成為「日本人」(或「俄國人」),彼此互助,一起面對新的壓迫。
喜歡日本電影的人都會發現,日本的電影,主題是家庭、親人關係的作品非常多。像是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小偷家族》、山田洋次的《春之櫻》或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等等。這些作品對於家人之間的愛恨情愁往往刻畫細膩,甚至超脫親情的描寫,挑戰社會對家庭的定義,受得不少注目。
一直以來,人們常常認為如果沒有讀者,作者寫的作品再好,終歸沒有意義。但或許我們都錯了,一部作品有沒有意義,和他有沒有讀者是分開的。強調讀者是意義的來源並不是說一部作品如果沒有人讀,那他就沒有意義。而是在說,一部作品的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去讀,那我們也根本不會知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慾望是在合理範圍,優雅地歇斯底里!」三郎在悅子眼裡有著一股她難以形容的清澈。她深愛、也同時嫉妒那股清澈。能夠讓一個拋下萬物且孤傲的女人,被動搖、甚至被折磨得一點都不剩的東西,也許只有愛情。只有愛情這種混雜著慾望、肉體、精神般的獨有情感,具有如此強大的救贖與摧毀力。
Thumbnail
連著兩個星期,都是介紹當地旅行團一日遊。上回介紹由東京出發至茨城的行程,這回介紹由札幌出發,至旭川週邊的巴士旅行團。北海道之大,很多地方值得造訪,景點之間有時交通不便或資訊太少,報名當地旅行團可省下不少時間。而且,遇上厲害的導遊,簡直像中樂透一樣。這回就是如此。
Thumbnail
空有三張自由的地圖是不夠的,王國之淚的製作人非常了解。他們利用看似毫無關聯的道具連結地圖,產出一個讓玩家黏著度強力的流程。
上一篇〈雨中噴泉〉難產中,所以先往下讀了〈怪物〉。怪物是誰呢?是這篇的主角松平齊茂,他有一個常在殺人犯的傳記中出現的特質,就是小時候都喜歡虐待動物,這股惡意在長大後轉換到人類的身上。故事中提到「經常給人以傷害和不幸,是支撐齊茂生存下來的力量。」他熱衷於慈善事業是因為喜歡看人飢貧交迫,他也喜歡中傷、誹
因為是第一篇,我想一點預備知識是必要的。 在考完分科後,我馬上跑去板橋圖書館借了日本名家三島由紀夫的短篇精選輯。這個衝動來自於聽到新資料夾某一集,呱吉說到在三島的其中一個小說有寫到「對著名畫自慰」這個行為,再加上之前也略聽聞《葉隱入門》或是「三島是日本最後幾個切腹的人」云云的趣聞。於是,我去誠品買
Thumbnail
原先只是個著名日本文學家的姓名,因為這個紀錄片而形象鮮明,善道與紀律性堅強,東大法學畢而寫作不輟,加入自衛隊以實際訓練以為戰鬥做準備,鍛鍊身體至精壯,言出必行以其對暴力的肯定而在辯論後的次年行軍事佔領後自殺。 戲劇性即便不作為戲劇仍以足夠具張力,而紀錄辯論中較讓人意象深刻的是留著長髮帶著女
Thumbnail
前幾天終於去朝聖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我對三島由紀夫提及的許多論點與戰前日本思想的重合之處感到有趣,這也印證他作為一位橫跨戰前戰後年代的文學家,他的思想、作品、觀點其實都離不開戰前昭和時代的薰陶,所以藉由本文整理一些他在紀錄片中提到的論點的脈絡與來源。
Thumbnail
更激烈的評斷是,三島是個懦夫。他無法像全共鬪的學生們那樣面對必敗的壓力,因為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太優秀,嚴苛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優秀,習慣服從造就了他的順遂,相對地如果把他放在學生的立場,三島就必須面對這樣的無力感,全共鬪注定失敗的無力感。到了那個時代他就不是那個偉大的三島了,而是平岡公威,一個凡人。
Thumbnail
「我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想要測試一下,語言這東西是否還有用?」三島由紀夫在和全共鬪的辯論會裡,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看看是否能影響或改變這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人。他依然深信,語言還是有力量的媒介。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慾望是在合理範圍,優雅地歇斯底里!」三郎在悅子眼裡有著一股她難以形容的清澈。她深愛、也同時嫉妒那股清澈。能夠讓一個拋下萬物且孤傲的女人,被動搖、甚至被折磨得一點都不剩的東西,也許只有愛情。只有愛情這種混雜著慾望、肉體、精神般的獨有情感,具有如此強大的救贖與摧毀力。
Thumbnail
連著兩個星期,都是介紹當地旅行團一日遊。上回介紹由東京出發至茨城的行程,這回介紹由札幌出發,至旭川週邊的巴士旅行團。北海道之大,很多地方值得造訪,景點之間有時交通不便或資訊太少,報名當地旅行團可省下不少時間。而且,遇上厲害的導遊,簡直像中樂透一樣。這回就是如此。
Thumbnail
空有三張自由的地圖是不夠的,王國之淚的製作人非常了解。他們利用看似毫無關聯的道具連結地圖,產出一個讓玩家黏著度強力的流程。
上一篇〈雨中噴泉〉難產中,所以先往下讀了〈怪物〉。怪物是誰呢?是這篇的主角松平齊茂,他有一個常在殺人犯的傳記中出現的特質,就是小時候都喜歡虐待動物,這股惡意在長大後轉換到人類的身上。故事中提到「經常給人以傷害和不幸,是支撐齊茂生存下來的力量。」他熱衷於慈善事業是因為喜歡看人飢貧交迫,他也喜歡中傷、誹
因為是第一篇,我想一點預備知識是必要的。 在考完分科後,我馬上跑去板橋圖書館借了日本名家三島由紀夫的短篇精選輯。這個衝動來自於聽到新資料夾某一集,呱吉說到在三島的其中一個小說有寫到「對著名畫自慰」這個行為,再加上之前也略聽聞《葉隱入門》或是「三島是日本最後幾個切腹的人」云云的趣聞。於是,我去誠品買
Thumbnail
原先只是個著名日本文學家的姓名,因為這個紀錄片而形象鮮明,善道與紀律性堅強,東大法學畢而寫作不輟,加入自衛隊以實際訓練以為戰鬥做準備,鍛鍊身體至精壯,言出必行以其對暴力的肯定而在辯論後的次年行軍事佔領後自殺。 戲劇性即便不作為戲劇仍以足夠具張力,而紀錄辯論中較讓人意象深刻的是留著長髮帶著女
Thumbnail
前幾天終於去朝聖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我對三島由紀夫提及的許多論點與戰前日本思想的重合之處感到有趣,這也印證他作為一位橫跨戰前戰後年代的文學家,他的思想、作品、觀點其實都離不開戰前昭和時代的薰陶,所以藉由本文整理一些他在紀錄片中提到的論點的脈絡與來源。
Thumbnail
更激烈的評斷是,三島是個懦夫。他無法像全共鬪的學生們那樣面對必敗的壓力,因為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太優秀,嚴苛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優秀,習慣服從造就了他的順遂,相對地如果把他放在學生的立場,三島就必須面對這樣的無力感,全共鬪注定失敗的無力感。到了那個時代他就不是那個偉大的三島了,而是平岡公威,一個凡人。
Thumbnail
「我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想要測試一下,語言這東西是否還有用?」三島由紀夫在和全共鬪的辯論會裡,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看看是否能影響或改變這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人。他依然深信,語言還是有力量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