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女權的問題都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讓我們談談社運女權這群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在三年前曾經被自由派女權圈大規模嘲笑,然後過了沒多久我就在很多社運臉書專頁看到所謂“現在當女性主義者是不是太容易的事情”這樣的問題;而在這件事情以後,我又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場合看到網紅或專頁主問“你是不是很疑惑自己是不是女性主義者”這樣的問題,這不免讓我覺得,社運女權本位主義的性別觀真的是矛盾到讓人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腦的地步。
我開宗明義的說,無論是有新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女權也好,還是覺得現在當女權很容易也好,這個問題本身的問題難道不是社運女權把“女權”的標準拉得很低嗎?很多社運女權常常說我“不讀書”;“製造性別對立”;甚至只是“支持國民黨”,就判斷我到底是不是女性主義者,而沒看到自己不也是也沒讀過多少文本,講一些很多人覺得是常識的話,別人說什麼做什麼也聽風就是雨,塗個大紅色口紅脫光衣服表現得很性感,然後支持民進黨及其側翼,就能入“女權”圈子嗎?到底是誰在拉低女權門檻以及讓新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女性主義者,難道不是很明顯了嗎?
所以今天所謂“女權”圈子在討論這兩件事情的時候難道不覺得自己很可笑嗎?你一下說“成為女性主義者沒有門檻”又一面審判“一個新人到底是不是女性主義者”,這難道不就像女權最討厭的基督教團體在分辨誰是真理誰是惡魔嗎?而且最好笑的是女性主義者連自己到底在倡議什麼都不知道,就到處慫恿別人要加入女權的圈子,這難道不像是在傳教嗎?
但是基督教比女權好的地方在於,至少基督教不會像社運女權一樣,自己其實就只是因為反國民黨而反對這個人,還找一大堆理由否認這個人不是女權,到底誰給你們這麼大的權力“開除”一個人的“女權籍”,讓你們可以這麼放大自己?
(而且究竟有女權籍這種東西嗎?有這回事嗎?但是社運女權卻覺得自己有絕對的權力判斷別人是不是女權呢。)
然而有趣的是,據我所認識的泛藍女權(女性與跨男)以及擁女主義者(男性與跨女)本身比社運女權還女權,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女權以及擁女主義者而已。而觀察他們所屬的派系除了常見的自由派以及基進派以外,還出現一個相當冷門的社會主義女權這個流派。與社運女權幾乎都被資本主義的自由派霸佔相比,藍系女權很明顯比綠系女權左派得多,到底社運女權是拿什麼勇氣自稱女權以及批評別人不是女權的?
接著就針對社運女權對我的指控來說明為什麼我覺得社運女權的種種理論是可笑的。社運女權認為我“覺得男人自稱女權是為了騙炮”是在胡說,但是你們在嘲笑我的同時又在說這個指控是真實的,那麼到底你們嘲笑我亂講是為了什麼?
另外你們說我不讀書吊書袋的時候你們究竟有讀過幾篇文本嗎?很多只會脫衣服的社運小女權在談色情對女人的剝削以及傷害的時候,也是很天真的認為“只要色情業者不要剝削和傷害女人就夠了”,而沒想過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資本家要得到最大利潤是不可能真正會把賣性者當人看的,因為對資本家而言,賣性者就是商品,一個“勞改”賣性者的產業,怎麼可能會真正在乎賣性者的權利,馬克思沒看過嗎?
不過現在的小女權沒讀過馬克思也是很正常的事呢,畢竟對這些小女權來說只要脫衣服躺在床上擺出撩人姿勢,慫恿別人約炮和支持吃人的性產業並覺得女人性化自己就是“女權”了,他們還會在乎這個影響半個地球的老爺爺是誰嗎?
我一個大陸的朋友(男)觀察社運女權的圈子以後,就各種不解的對我說了以下這些話。我用比較台式的口吻複述他的看法:
“我不是很懂什麼第三波、第四波女權,但是關於女權的問題,我對毛時代女權感受是比較深的。當時大陸剛解放的時候,解放軍解放了妓院,並讓賣性者接受職業教育,並輔導她們到工廠就業。曾幾何時現在的女權卻反而是要讓女人回到紅燈區,並且自欺的認為自己可以因此得到力量,這種要女人性化自己的人們到底真的女權嗎……?”
對啊,他們真的女權嗎?一個無視性別權力不對等,完全不想改變目前的性別結構,慫恿女人性化自己,覺得成為性玩物也是一種權利,複製性別刻板印象,覺得女人選擇男性本位的性別關係是一種“自由”,製造讓女人被瞧不起甚至被暴力攻擊的環境,這種女權究竟是什麼呢?
所以很感謝社運女權否認我是女權,如果女權是像社運女權這樣,想在不改變目前性別結構的情況下,一邊藉由刻板印象依附在男人身上獲利,又一面拿其他派系的女權理論跟男人爭取東西,到底誰真正在製造性別對立恐怕是很難說的事情。假如所謂的“女權”其實就是這樣,那我是不可能支持女權的,因為對社運女權來說所謂的女權就只是脫掉衣服積極與男人發生性關係,以及在BDSM遊戲中扮演M的角色,然後對反對這種價值觀的女人說“你只是想要一個男朋友”以及“你是被男人傷害多重才這麼偏激”。這種女權說自己在奮鬥,我聽你放屁。
總而言之這真的是很可笑的事情,因為現在所謂的女性主義者,難道不就是一點都不女權只有政治腦的人才會這樣自稱的嗎?如果女權其實也是父權的形狀,那麼究竟支持女權是有意還是有害呢?我想這也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所以不要跟我說在學術研究上自由派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因為你的行為就足足反映了你的實際價值觀,就像人有反射行為一樣。
所以不要再說大家都在誤解女權,也不要老問那些想得太多讀得太少的弔詭問題,你需要的就是多讀書多體會社會,而不是脫衣服跟別人性交就是“女性主義”者了。所以請這些女權多多讀書多看馬克思吧,最近天氣很冷就不要再脫衣服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個人生活|逛街|消費|旅遊|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不斷的逆風,但是我喜歡,因為逆風很爽,我愛逆風。 今天要談得東西連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從何開始,所以我用一個故事來表達為什麼我覺得現在的政治環境讓人覺得荒謬。
    最近不知道怎麼搞得就想到“教育”和“改善暴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兩個議題想著想著就不禁讓我感覺有點可笑,所以我隨便談談我對於目前社會常提到的“教育教育”這件事情的看法。
    最近的性別圈爆發了一件我覺得有點好笑的事情,就是有個擁核的意見領袖由於在網路上發表一些揶揄北一女女學生的留言,因此引起了性別圈內外網友的圍剿。  為什麼我覺得這個事情有點好笑?是因為這件事從特定政治立場的女權口中講出來是有點荒謬的事情,因為某特定政治立場的“女權”無論是男是女自己本身也是金玉其外敗
    照理來說我應該只有禮拜六發文,但是實在是太想吐槽了,因此趁現在有空就來談這件事情吧。 如果要單論在台灣被約稿,那麼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是如果綜合兩岸三地各種大小媒體的約稿,這件事情不是很稀奇。 我在收到台灣媒體的約稿通知信時,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對台灣的媒體編輯而言,一個名不經傳的素人寫手被媒體約稿是
    這個題目有點專業,我沒有什麼把握能把這個題目寫好,所以我儘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以傳達台灣本地風俗的角度來談台灣的電視文化。
    我在四年前還有跟台灣主流女權的網友交流的時候,我有加入一個討論胖女身體意識的臉書群組。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中有個網紅她本身就有讀性別所,並且研究胖女的肥胖歧視,所以我大概看了一下她的論文。
    最近不斷的逆風,但是我喜歡,因為逆風很爽,我愛逆風。 今天要談得東西連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從何開始,所以我用一個故事來表達為什麼我覺得現在的政治環境讓人覺得荒謬。
    最近不知道怎麼搞得就想到“教育”和“改善暴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兩個議題想著想著就不禁讓我感覺有點可笑,所以我隨便談談我對於目前社會常提到的“教育教育”這件事情的看法。
    最近的性別圈爆發了一件我覺得有點好笑的事情,就是有個擁核的意見領袖由於在網路上發表一些揶揄北一女女學生的留言,因此引起了性別圈內外網友的圍剿。  為什麼我覺得這個事情有點好笑?是因為這件事從特定政治立場的女權口中講出來是有點荒謬的事情,因為某特定政治立場的“女權”無論是男是女自己本身也是金玉其外敗
    照理來說我應該只有禮拜六發文,但是實在是太想吐槽了,因此趁現在有空就來談這件事情吧。 如果要單論在台灣被約稿,那麼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是如果綜合兩岸三地各種大小媒體的約稿,這件事情不是很稀奇。 我在收到台灣媒體的約稿通知信時,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對台灣的媒體編輯而言,一個名不經傳的素人寫手被媒體約稿是
    這個題目有點專業,我沒有什麼把握能把這個題目寫好,所以我儘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以傳達台灣本地風俗的角度來談台灣的電視文化。
    我在四年前還有跟台灣主流女權的網友交流的時候,我有加入一個討論胖女身體意識的臉書群組。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中有個網紅她本身就有讀性別所,並且研究胖女的肥胖歧視,所以我大概看了一下她的論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新作的誕生意味著以當下的視角檢視過往台灣同志電影中的社運再現,以及藉由社運再現來訴說同志故事的敘事套路。《青春並不溫柔》的導演兼編劇蘇奕瑄就在訪問中表明,她要以「後同婚」和「不悲情」的「當代觀點」回應「九〇年代的女同志一片哀悽」。 本文從此片的社運再現說起,嘗試捕捉其所反映的當代女同志觀點。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是因為交了一個做電影美術的女朋友,常常從他那裡聽說誰拍了什麼,誰又拍了什麼,才會感受到非起身做點什麼不可的壓力,才會一搞完音樂祭,就馬上開始閉關寫劇本。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對於社會議題的探討,以及對自由與性別等同的看法。作者分享了一些觀察和感想,認為社會學概念應該要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表現自己的進步,指出有些自稱feminists或性平支持者的人缺乏真正關心社會議題的意圖。
    Thumbnail
    女權主義(英語:feminism)是一套關於平權理論和社會運動的總稱,其旨在建立一個對所有性別都平等的友善社會。這篇文章探討了女權主義的理論和行動,指出願意尊重和支持女性的人,無論其外貌和身心狀況,都具有成為女權主義者的潛力。
    Thumbnail
    承上篇,閱畢兩本著作後,我對男與女關係的思考又多了一些。近來社會上常常標榜男女平等的價值觀。的確在某些領域上,例如工資、讀書機會等我是認同需要為女性平權。但觀乎近年的極端女權主義我則不表認同了。 男人與女人在性格、心理、身體等方面有顯著的不同,這些都是決定男與女的不平等是不可違背的。例如,男人
    Thumbnail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Thumbnail
    本文以及我接下來的文章都不打算詳談與介紹什麼是「女性主義」(feminism),對,我才不會自曝其短,花時間跟你們各位詳細介紹那繁複龐雜、盤根錯節的婦運史!而且,本系列專欄的目的就是想要推廣一個概念:「人人都可以是女性主義探險家!冒險者!勇敢的航海王!」
    Thumbnail
    新作的誕生意味著以當下的視角檢視過往台灣同志電影中的社運再現,以及藉由社運再現來訴說同志故事的敘事套路。《青春並不溫柔》的導演兼編劇蘇奕瑄就在訪問中表明,她要以「後同婚」和「不悲情」的「當代觀點」回應「九〇年代的女同志一片哀悽」。 本文從此片的社運再現說起,嘗試捕捉其所反映的當代女同志觀點。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是因為交了一個做電影美術的女朋友,常常從他那裡聽說誰拍了什麼,誰又拍了什麼,才會感受到非起身做點什麼不可的壓力,才會一搞完音樂祭,就馬上開始閉關寫劇本。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對於社會議題的探討,以及對自由與性別等同的看法。作者分享了一些觀察和感想,認為社會學概念應該要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表現自己的進步,指出有些自稱feminists或性平支持者的人缺乏真正關心社會議題的意圖。
    Thumbnail
    女權主義(英語:feminism)是一套關於平權理論和社會運動的總稱,其旨在建立一個對所有性別都平等的友善社會。這篇文章探討了女權主義的理論和行動,指出願意尊重和支持女性的人,無論其外貌和身心狀況,都具有成為女權主義者的潛力。
    Thumbnail
    承上篇,閱畢兩本著作後,我對男與女關係的思考又多了一些。近來社會上常常標榜男女平等的價值觀。的確在某些領域上,例如工資、讀書機會等我是認同需要為女性平權。但觀乎近年的極端女權主義我則不表認同了。 男人與女人在性格、心理、身體等方面有顯著的不同,這些都是決定男與女的不平等是不可違背的。例如,男人
    Thumbnail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Thumbnail
    本文以及我接下來的文章都不打算詳談與介紹什麼是「女性主義」(feminism),對,我才不會自曝其短,花時間跟你們各位詳細介紹那繁複龐雜、盤根錯節的婦運史!而且,本系列專欄的目的就是想要推廣一個概念:「人人都可以是女性主義探險家!冒險者!勇敢的航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