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讀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


陳保亞著:《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2020年12月21日讀畢

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封面
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封面
讀後感:
  1. 語言接觸並非混亂、不可分析的。陳氏此書便精細地分析了語言接觸的過程。
  2. 當某群人要學某種目標語言時,他們會以自己的母語所具備的語音特徵和目標語言「匹配」。在這匹配的情況下,便會產生一種新的語言。對該群人而言,這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對目標語言而言,這是民族方言。
  3. 有一些語音特徵是目標語言有,而母語沒有。而母語會以相近的特徵作出匹配。所以第二語音,既民族方言的語音特徵相對簡約。
  4. 第二語言會向目標語言「回歸」,即慢慢把簡化了的特徵變回來。陳氏提出聲母、韻母、聲調的矩陣協合度。這觀點有趣。協合度會影響回歸的「階」,即次序。
  5. 目標語言也可能向第二語言靠攏,出現語音特徵「併合」的現象。
  6. 第二語言不會影響母語的語音系統,反而會影響目標語言。而這影響是為簡化。目標語言不能透過第二語言改變母語。這觀點十分有趣。若以香港為例,即香港人學外語(如英語、普通話、日語、韓語)所產生的港英、港普、港日、港韓,並不會影響得到香港人所說的廣州話。相反,居於香港而母語為英語、普通話、日語、韓語人士所說的英粵、普粵、日粵、韓粵會影響到香港廣州話。
  7. 目標語言可以透過借貸將母語的語音特徵繁化。能說第二語言的人與說母語的人溝通時,若遇上只見於目標語言而不見於母語的語義時,就會直接採用目標語言的語𢑥。所以愈是基本的詞義,就愈容易在目標語言、母語中找到對應的詞彙,於是就愈小機會需要借用。
  8. 陳氏的研究發現語言接觸是「無界有階」。「無界」即語言的任何部份也可以因接觸而改變。「有階」即雖然任何部分都可以受到影響,但改變是有先後次序。
  9. 兩種語言的關係是同源還是接觸,可以憑關係詞判斷。陳氏將施氏詞表(Swadesh list)分為「第一階」(首一百詞)和「第二階」(後二百詞)。兩種語言的關係是同源關係的話,則第一階關係詞比率較第二階關係詞為高。若是接觸關係,則則第二階關係詞比率較第一階關係詞為高。
  10. 陳氏提出以概率來計算語音是對應。唯當中提及卜瓦松分布、「如果一個概率為0.01或小於0.01的事件出現時,不應該歸成隨機情況,而應該視為由一種必然原因引起的」。當中涉及統計學知識,現在尚未讀得明白。
  11. 此書討論了語言接觸時,語音、詞𢑥因而如何變化。但語法又會如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