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器到底是否非得練習音階不可?我曾寫過相關的文章論述。許多人在初學階段害怕、排斥練習音階,或是有些人因為「只是學習樂器自娛」、「將來沒有要走專業演奏路線」、「喜好流行更甚於古典」等理由,而不想練習音階。
有鑑於此,本文章將更著墨於流行樂與古典樂之間常見的迷思與破解,希望各位讀者能了解,「音階」本身是學習「任何曲調」的基本,也是演奏功夫的基本。
流行樂反而比較難?
音階、琶音,以及古典的練習曲,這些奠定紮實基本功的訓練,既枯燥又艱澀,許多時候只是重複相似的動作,往往練習到手指痠痛、右手無力持弓,還絲毫未曾建立起樂曲的雛形,毫無成就感;流行樂或較為通俗的旋律,還沒拉就知道長什麼樣,如果手指憑著印象找到很像的音準,不用管它與樂譜落差多大,聽起來像是熟悉的那首歌不就好了?
然而這麼快就直接放棄基本練習,直接去拉喜歡的歌曲,到最後會有什麼結果呢?我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為一直抱怨音階與古典的練習曲枯燥,右手運弓時不時地有雜音,常常失去耐心,最後央求我給他些流行歌曲。一開始我視他的程度給予相對應的樂曲,但仍未讓他中斷古典練習。
不過人性就是如此,兩樣東西給你,一樣是苦澀的技巧練習,一樣是甜美的旋律,最後通常都是後者練習越來越多,而前者練習越來越少,到最後摸一下邊就當作練過,甚至直接荒廢。
然而就算是喜歡的歌曲,作為大提琴拉奏仍然有音準、指法、弓法、節拍等基礎門檻,在這些基礎不紮實的狀態下,很明顯地,這位學生仍無法享受拉琴的快樂,更多的是想拉奏喜歡的旋律卻卡關的挫折。最後發現拉琴本身就是個沒成就感的事情,便以課業為由放棄學習大提琴。
為什麼流行樂聽起來很朗朗上口、很簡單,拉起來卻困難重重呢?這裡我以〈Stay With Me〉為例:
比起古典或巴洛克音樂,流行樂使用的元素更為複雜,使用8beat或16beat的節奏型搭配不同變化,再混搭切分音,節奏感不好、運弓不熟練的人,很難將上面的音符拉得精確。
其次,流行樂是為了人聲而寫,其音域移到大提琴演奏時,有時需要換把位。如果沒有正確地學習換把位,往往只憑印象、音感抓音,使用錯誤的指法與移動把位姿勢,也很難將樂曲拉得正確。
為何初學都以古典、巴洛克樂曲居多?
古典樂只要是古典時期以前的作品,大多格局工整、節奏單純,反映在大提琴的運弓上,就顯得中規中矩。
這首巴哈的庫朗舞曲,選自無伴奏組曲第三號。聽起來赫赫有名的作品,但是它的音符、節拍竟是如此單純、整齊;拍子容易數,弓法自然好拉、好分配。作為練習曲也可以,作為獨奏曲也站得上檯面!
我們偏好流行,在技巧與聆聽經驗上常常排斥古典。殊不知,現在的古典樂,往往也都是當時的「流行樂」。音樂和其他藝術相同,在演變脈絡上,總是越來越複雜。因此到了當代的「流行樂」,其所包含元素遠比兩、三百年前的「流行樂」更多、更複雜。
流行樂,就沒用到音階嗎?
很多人拒絕練習音階、琶音等技巧,認為好聽的流行樂哪有這麼多繁瑣枯燥的技巧。殊不知,音階是調性音樂的基本,只要這首樂曲還屬於某「調性」,就一定會用到該調的音階。和聲也是,常用和聲所衍生的多種琶音、分解和弦,除了仍出現在樂器伴奏上,其實也出現在人聲旋律上。
有名的〈小幸運〉,走紅一時,陸陸續續出現許多樂器Cover版,大提琴也不例外。而檢視樂譜,會發現藍色框框竟然也用到上下行音階,紅色框框更是琶音(其實上一行的第二小節也是琶音)!
如果不能看到譜號馬上認出調性,把該調的音階與幾種琶音信手捻來,那麼就算是熟悉的〈小幸運〉,認譜也要認半天,要練到理想的音色與表現又更難了。
上面的這首練習曲,選自Sebastian Lee的40首簡易練習曲當中的第39首。這套練習曲都很短,每首只針對一個技巧、調性、音階與琶音作練習。40首都練習完了,常用調性的各種基本指法都難不倒你,相信練完這套作品的人,絕對可以輕鬆駕馭〈小幸運〉。
結語
曾經學習過爵士、流行鋼琴的朋友,多少都會知道其實左手要快速拆解和弦組成音、再搭配伴奏風格,而右手又有流行樂或爵士樂曲靈活、複雜的節拍,這些都有一定的難度。
我曾有位朋友到比利時的音樂院進修爵士演奏。他說,光是各種調式音階(註)練習、各種音樂風格元素節奏練習,就已經比古典樂的大小調音階與琶音練習複雜、困難好多倍!聽到這裡,是否感覺古典樂的入門音階練習單純多了呢?
偷偷告訴你,我有好幾位持續學習了將近十年的學生,每一位都曾好好地、紮實地練習音階;到現在,光是在課堂上聽他們拉奏,我就已經覺得很享受!
(註)調式是指各種不同的全音、半音結構組合而成的音階系統,我們常聽到的大、小調其實只是眾多調式當中的其中兩個罷了。
想看更多專業教學文章?快點加入付費讀者的行列,在Skype以及Telegram群組和老師討論練琴的密技吧!
單次付費,永久閱讀【大提琴教學】NT.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