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聯合國維和部隊,是一種怎麼樣的工作體驗?

所謂「聯合國維和部隊」(UN Peacekeeping Mission, 又稱維和任務)顧名思義,其成立目的就是要「維護世界和平」。聽起來是否像是 MARVEL 或 DC 的角色才要做的事?但在現實社會中,確實一直有這麼一群武裝部隊與文職人員,負責在世界上最動盪的地區,擔負起維持穩定與協助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
聽起來好像有點酷?且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今日的「維和部隊」到底在幹嘛:自二戰後,人類雖然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感謝 UN 發揮了功能?),但零星的衝突與紛爭,仍不時發生在各地——凡事牽涉到地緣政治、強權角力、宗教與種族的差異或經濟利益的爭奪,人們總可以找到種理由發動戰爭,傷害同類。
而當外交解決途徑或訴諸國際法庭等手段,都無法調停紛爭的時候,經過安全理事會複雜冗長的討論與決策程序後,由多國組成的武裝部隊便會正式被派駐在該地區,開始進行維和行動。
在過去的 72 年間,共有來自 125 個國家超過 1 百萬名的軍人、UN 警察與文職人員,先後被分派到全球 71 個任務。除了負責基本的「維護和平」工作之外,也要與不同的單位、NGO 團體合作,支援各類專案,諸如扶貧、教育、性別平權、經濟發展、發送賑災物資與疫苗……等。
UN維和部隊,圖片來源:Google
UN維和部隊,圖片來源:Google
每當任務目標達成,或是駐紮地區的生產與社經活動恢復常軌,維和部隊的階段性任務也就宣告結束,轉而成立過渡性質的政治穩定特派團(以UN文官為主,協助民主法規等制度建立),並分批撤軍,把治權與管理權交還給地人民與政府。
截至 2020 年底,仍運作中的維和任務共有 13 個(外加一個支援辦公室)。因為每個任務的名字都很長(依據功能不同),所以一般習慣以代號相稱,它們分別是:
聯合國駐印度及巴基斯坦軍事觀察組(UNMOGIP)- Jammu和克什米爾地區 聯合國脫離接觸觀察員部隊(UNDOF) - 戈蘭高地 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 貝魯特 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UNTSO) - 中東地區 聯合國駐塞浦勒斯維和部隊(UNFICYP) - 尼科西亞 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UNMIK) - 科索沃 聯合國西薩哈拉特派團(MINURSO) - 西薩哈拉地區 聯合國馬利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MINUSMA) - 馬利 聯合國達佛混合行動團(UNAMID) - 達佛 聯合國阿卜耶伊臨時安全部隊(UNISFA)- 阿卜耶伊(Abyei)地區 聯合國南蘇丹共和國特派團(UNMISS) - 朱巴 聯合國中非共和國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MINUSCA) - 班基 聯合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特派團(MONUSCO) - 戈馬 聯合國索馬利亞支援辦公室(UNSOS)- 摩加迪休
圖片來源:UN維和部隊官網
筆者甫加入 UN 時,就負責協助維和部隊的後勤管理專案。當時每天光聽這些「代號」就頭昏了,再加上很多專案會橫跨多個任務區,溝通起來更是費勁。
所謂「從事維和部隊的工作」,粗略來說可以分兩塊:後勤的支援團隊與前線的駐紮部隊,如同古代打仗,第一線有戰士奮勇抗敵,但後勤糧草的補給、情報的分析與運籌帷幄同等重要。筆者便是在後勤管理的資訊科技部門,派駐曼谷,幫忙建置軍用版 ERP 系統,並負責部隊燃料(fuel)相關的專案。
過去 5 年間,筆者因此多次奉派前往 5 個不同的任務區。實際工作內容主要是提供平台操作的教育訓練,以及帶領工程師到當地執行升級系統或故障排除,並定期「維持一下客戶關係」——若以台灣科技廠常用的術語來說,很類似「銷售工程師」或「專案經理」的角色。
每次出差維和部隊,為期約莫 2-3 周,除了在指揮部的營區作業外,偶爾會需要跟隨大部隊移動到其他的「哨點」(team site)。此時狀況就很像「下基地」時的長行軍(當過兵的可能比較懂這是什麼):若距離不遠的話,大夥會分別乘坐裝甲車與隨行部隊一起移動;距離較遠的話,就需要乘坐直升機,降落在鄰近機場後,再由該哨點的部隊派人來接應。
至於長駐當地的維和人員,生活就是另一番樣貌了:因為工作的關係,筆者有不少長期派駐任務區的朋友,也時常會交流彼此近況。坦白說,在維和部隊工作表面上看起來很「酷」,但壓力其實不小。工作上,畢竟是處於高壓且動亂的地方,時時刻刻都須保持警惕,並定期參與安全講習與預演危機狀況時的 SOP。
此外,即使同屬「文職人員」,不同單位、職階的職掌範圍也不一樣,有的工作內容其繁重與複雜程度更與「酷」字完全無緣——像是與筆者關聯較近的運輸與設備單位,由於各國政府與軍方使用的配備都不同,進口編碼,型號,燃料使用規格,維修等也都有原本習慣的操作方式。換言之當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員與設備都歸集在「UN」的管轄之下,光是系統設定就常常讓人焦頭爛額。
圖片來源:UN維和部隊官網
維和任務的日常
「你別以為在蘇丹『天高皇帝遠』好像可以每天閒閒,往往大部隊的一次調遣,同仁們得連續好幾週加班到三更半夜,更別說臨時狀況發生,更得隨時 on call 支援」同事 T 表示。他曾經是筆者在曼谷(UN 亞太署)的同事,不過因為要「存錢結婚」的關係,自願申請調派到蘇丹的首府朱巴常駐。(關於派駐維和部隊的待遇和福利後面會介紹,或參考本文《如何進聯合國工作?應徵方式、職等與待遇大解密》)
即使當下的業務量不需要加班,很多常駐任務區的同事,仍會選擇在工作崗位上待久一點,甚至連週末都進辦公室,把隔週要做的事先處理一些——原因無他,實在是當地往往沒有任何娛樂消遣可做。
要知道,朱巴、班基、摩加迪休、達佛、馬利……這些維和部隊派駐的地方,可不是什麼「國際大都會」或「觀光勝地」,自不若曼谷紐約日內瓦,讓你平常下班和週休二日還可以「趴趴走」;同時除非與任務相關,UN 嚴格規定維和人員不可任意離開營區,日常採購與飲食幾乎都在「營站」(姑且想像成軍營裡的福利社)和營區餐廳內解決。再說了,很多地方基於軍事管制與安全要求,是會限電(限制照明)和限網的。因此每到晚上,營社(住宿)區經常一片漆黑,要嘛只能用手電筒看看書、要嘛睡覺,那還不如多在辦公區留久一點,至少還有同事可以聊天打屁。或者也有人會在此時弄幾瓶啤酒,借個會議室來「開趴」。
派駐維和部隊的待遇與福利
首先由於任務地點多在高風險地區,因此一定程度的「加給津貼」是必然的。按照任務區與屬性等的不同,約在本薪(派駐人員平均月薪約 4000 美元)的 20% 或以上(詳見《聯合國「維和經濟」的利弊分析:千億預算、數萬人員「駕臨」各受助國,是拯救或破壞當地經濟?》一文)。
其次,考量到生活苦悶、常駐人員的心理壓力需要釋放,大部分的任務區工作合約也都有輪調制度:多半每 2-3 年,可以調回後勤單位(回到「正常」的城市例如曼谷、紐約、日內瓦),或是選調至其他的任務區(至少換個環境)履行類似的職責。
此外,絕大多的國際聘僱合約(international hire),也會有「6 休 1」的福利,亦即每連續工作 6 週,可以放假 1 週。更好的是:「那一週飛往任何地方的機票,會由 UN 幫你報銷」。是的你沒有看錯,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所以,筆者有個朋友 H,便利用在派駐中非(Central Africa)維和任務的期間,跑遍了幾十個國家,包含那些旅遊達人都未必會造訪的地方,例如格陵蘭、復活島、索羅門群島……等等,也算是「相當充實的軍旅生活」(當然,工作的時候也是十分辛苦忙碌啦)。
短期或許「新鮮有趣」,長期必得心理建設
至於筆者的幾次出差、派駐維和部隊經驗,已陸續在《換日線》上的專欄發表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在此僅舉一個印象較為深刻的經驗,大致介紹一下當地工作的實況:
2018 年筆者前往索馬利亞(UNSOS),並在當地待了 12 天。由於索馬利亞局勢比較複雜,較少商用航班可以抵達,故大部分的 UN 僱員須先到肯亞或衣索比亞、再轉乘 UN 軍機抵達首府摩加迪休。整個出差的過程一如電影,每天都是大批來自各國的軍警,分別執行各種勤務,或支援諸如發放賑濟物資、基礎建設、保障婦女及兒童等專案。
由於 UNSOS 的維和營區沿海岸線而建,機場,各國使館也都在這塊區域,因此筆者當時的所有行程全都在這片海岸渡過——機場每天不停的有飛機、直升機起降,同時由於當地局勢不穩,所有人被嚴格限制只能在營區內活動。一位當時已派駐當地 1 年多的朋友 S,由於已經對當地的危險生活感到「麻木」,便會在單調作息間的空檔,坐在岸邊看著飛機起降——不遠處,就是一片湛藍的亞丁灣。
說實話,如果是短期 2-3 週身處那樣的環境,一切可能都是新奇有趣的。但日復一日數著飛機起降,工作之餘沒有太多娛樂(頂多是跟朝夕相處的同事喝一杯聊聊天...),熬個 2-3 年的軍旅日子,其實也不是那麼舒服的一件事。
圖片來源:UN維和部隊官網
當然,在維和部隊工作,對於有強大使命感的人來說,為的並不是工作本身的有趣與否,而在其能夠達成的目標。此外在人生的故事裡,它也往往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經歷。而對部分較「現實」的人來說,當你能在多元且艱困的環境中(當然,薪資待遇也很是優渥),把任務完成且堅持過那段外派的日子,在無形中也絕對能幫你創造出某些「價值」。不過,這樣的經歷與價值,是否能被商業世界的企業與組織所認可,又或,能否轉換成下一段職涯的亮點,就全看個人怎麼包裝與運用了。
最後,若對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工作感興趣,不妨關注一下 peacekeeping mission 或各個任務區的官方網站,不時會有職缺釋出(主要是文職人員的缺,軍職多半是由國家委派)。而關於錄取標準,老實說,並沒有一定,但根據過往經驗,通常先在總部(紐約,日內瓦,奈洛比,貝魯特,曼谷)的單位任職過一段時間,再申請轉調維和任務,機會比較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