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1992/7/12 中廣青春網藍傑「回到未來」 + 馬世芳介紹 Bob Dylan / Blonde On Blonde

在日本Amazon買了一台USB卡式隨身聽,可以把錄音帶內容轉檔到電腦。上次回娘家挖到一些上古時代的卡帶,便轉了一些內容出來。
這是1992/7/12 中廣青春網藍傑主持「回到未來」節目側錄,包括21歲的我介紹Bob Dylan的Blonde On Blonde專輯單元。
那是五專聯考前一天,藍傑也在節目裡告訴考生:考試盡力就好。
藍傑(1951–2005)是資深DJ,她有一位也是資深DJ兼唱片企劃的妹妹楊嘉,節目中她有一首聽眾點播的歌怎麼都找不到,她說一定是被楊嘉借走了。
當時我就讀台大中文系三年級。那天做節目遲到了,這集只介紹了兩首歌:Just Like a Woman,和 (Most Likely) You Go Your Way and I’ll Go Mine的兩個版本,藍傑也很投入地和我一起討論歌詞。
當時青春網再過一個月就要全面更換節目和主持人,包括管理階層。所以「回到未來」只剩最後三四集了,他們也在節目裡談到最後這段時間的播出規劃。
這是只有DJ口白的aircheck監聽側錄帶。睽違多年又聽到藍傑的聲音,百感交集,聽著聽著就紅了眼眶。
她是帶我入行的恩人,也是予我無限包容的長輩。我在「回到未來」擔任固定來賓介紹經典搖滾的那幾年,是我DJ生涯最重要的養成和學習。藍傑從無一語教我怎麼做節目,她只給我100%任性的空間,我自己重新回頭聽,不免臉紅尷尬,必須自己體會,自己修正調整,慢慢找到面對麥克風更自在的方式。那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珍貴經驗。
2004年我和夫人在高雄訂婚,家裡人湊不滿一桌主桌,便邀請了幾位最親的好友長輩一起來坐,其中就包括藍傑。
那天她是那麼開心,哪裡想到不過一年光景,她就因病辭世了。
這段錄音裡面的藍傑也才41歲,現在我已經遠不只她當年的歲數了。只願我能像當年的她那樣,對年輕人多一些鼓勵和包容,容忍他們的中二和自以為是,讓他們盡情發揮,讓他們嘗試錯誤,並且從中成長。
下文引自2010年寫的「」:
在藍傑節目當了好一陣子特別來賓,披頭之後,又陸續介紹了滾石(The Rolling Stones)、吉米韓崔克斯(Jimi Hendrix)、做過一系列藍調溯源的專題,還有萬分艱難的巴布狄倫(Bob Dylan)──滾石介紹告一段落那天,藍傑問我接下來還想介紹誰呢?該輪到狄倫了吧。我歎道:狄倫很難哪,恐怕得給我半年來準備。一旁的錄音工程師翻了翻白眼說:哼哼,半年?大概不夠喔。我被他這麼一激,當場決定非做到不可。
若要「攻讀」狄倫大量用典、雅俗混搭的詩句,唱片裡沒有歌詞,「聖經」只能是母親珍藏多年,收錄他歷年歌詞、詩作、素描的精裝大書《巴布狄倫圖文作品輯(Writings and Drawings of Bob Dylan)》,遇到讀不懂的字詞,便得翻查《大英百科全書》、《美國當代俚語俗語辭典》。至於字典查不到的時代掌故,還得翻閱四五種版本的狄倫傳記。對付狄倫那些繁複晦澀的詩句,我也不可能在節目裡逐字詳解變成「搖滾英文教室」,索性自費影印歌詞,聽眾把回郵信封寄到電台,我就奉送一份「講義」。每個月,我都會抱著那一大冊《巴布狄倫圖文作品輯》到對街便利商店一頁頁縮小複印,剪貼完稿,拼成雙面A3尺寸,再回去印幾十份,一一摺好裝封投郵。當年做這些絲毫不累不煩,只覺得能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私心喜歡的音樂,是最最快樂的事。
那年頭的聽眾也很夠意思。廣播聽完,心情激動,於是專程去文具行買信封信紙郵票,寫下洋洋灑灑的收聽心得,出門找郵筒寄出,然後天天守著收音機,期待主持人會提到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場景,如今早被email和網路留言板取代。然而當年家用傳真機尚不多見,網路更是聞所未聞。除了現場「叩應」,信封信紙就是你和「收音機裡那個人」唯一的互動管道了。
我會陸續貼出這些上古錄音帶轉出來的聲音,作為青春的紀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