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6|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答北京《青年周末》採訪

按:北京《青年周末》周報書版編輯黃健先生來信採訪,下面是我的回覆。
問:《地下鄉愁藍調》這本書應該怎樣界定呢?他究竟是一本樂評集子,還是你的青春回憶錄呢?(王小峰評價說“以為是樂評集,但是讀下去,才發現其實大都與樂評無關,而是與青春、成長、記憶有關”)

答:這本小書,我也不當它是樂評集的。事實上過去十多年,我寫了大概近百萬字的音樂相關文字,其中只有極少數──恐怕不過十來篇──真正算得上我心目中的「樂評」,而那些文字並沒有收錄在這本集子裡。

王小峰先生說得對,這本書其實是關於青春、成長與記憶的,音樂則只是藉口。


問:為甚麼想在今天出版這樣一本書?是想用它來紀念六十年代的搖滾歲月?還是最近台灣又掀起了音樂懷舊情結。

答:這本書其實老早就說要出,前前後後磨蹭了五六年纔終於完工,箇中原由,書裡的後記詳細交代了。出書這件事,於我是要對自己完成一樁拖了這麼久的功課,至於是不是能搭上時潮的便車,老實說,還真是從來沒有想過。


問:很多樂評人包括本書的編輯都認為你的樂評風格很特別,非常生活、頗具文采和歷史追憶,有人說你的樂評更適合當散文來讀。作為樂評人,你更看重的是甚麼?

答:首先我也不大清楚自己算不算「樂評人」,關於音樂的文字確實是寫了不少,但其中沒幾篇是真正「評」出了什麼來的。我更願意先是一個寫作的人,對我來說,從來沒有什麼樂評的問題,只有寫作的問題。而在寫作這件事上,我深知自己還是「見習生」,還差得遠。所以,還得戰戰兢兢地寫下去。


問:比起書中所述的披頭士和鮑伯·迪倫等風靡全球的搖滾天王,內地的讀者好像更加喜歡你對胡德夫、楊祖珺、羅大佑、蔡琴、李宗盛、伍佰等台灣民謠音樂人 “美麗鄉愁”式的回憶更感興趣,你覺得呢?

答:只要讀者因為我的文字而生出了認真的感情,便都是對於作者的犒賞。對我來說,文章寫完出去,原本便不可能預期它們會引導出哪些事情,我寫了自己想寫的,有幸印刷成冊,又讓許多讀者有了反應,這都是應當說聲謝謝的。


問:樂評人的生活是甚麼樣子?像你書中說的,到布拉格去淘《宇宙塑料人》的LP唱片?像你書中的朋友似的是個瘋狂的碟片收集王?或者依然如小時候那樣在家裡的客廳裡會見當紅的明星,和他們吃飯、聊天……每天充斥的音樂的世界裡。你在文中說到這些搖滾歌手的時候,感覺他們在瘋狂的音樂背後內心都很寂寞、睏苦,樂評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嗎?感覺你書中的歷史滄桑感很強。

答:我的生活並不充斥著音樂,事實上,近年來專心聽音樂的時間是愈來愈少了。音樂誠然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然而不再是佔用最多時間的,更未必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了。除了唱片,生命中還有太多重要的事情值得投入。

我跟千千萬萬的城裡人一樣,盡量早睡早起,晨起生火做早餐,白日出門工作,收了工便回家,不大有什麼「夜生活」。週末上市場買菜,隔一陣子回我父母家或妻的娘家省親,兩三個星期才逛一趟書店唱片店,買得也遠比學生時代少了。

工作時自然會見到許多音樂人,私下卻極少和他們交誼,家裡就我們夫妻倆,並不常有客人。上live house看演唱會多半是為了工作,經常四出講演,也是工作。


問:很多樂評人都認為流行音樂最好的年代早就過去了,你覺得呢?

答:這話哪朝哪代的人都在說,由他們說去吧。最好的音樂還是不斷在發生著的。


問:最近台灣很多音樂人比如張懸、自然卷很受大陸的年輕人喜歡,當然沒有羅大佑來的精彩,但是依然給大陸的音樂註入了很多清新、舒爽的味道。台灣音樂目前怎麼樣?感覺民謠風依然在繼續。

答:我倒不會這麼比,羅大佑是羅大佑,他老人家的作品要是現在才出來,怕也不會顯得那麼稀罕了。況且做音樂又不是田徑比賽,所謂的精彩偉大,是沒法兒量化評分的。

近來台灣創作音樂最精彩的部份,個人以為是愈來愈集中在獨立製作、獨立發行的領域。一來因為科技進步,大大壓低了製作成本,二來主流唱片市場崩盤之後,大公司砸大把銀子推銷的唱片,也未必能賣得比獨立製作多到哪裡去,你消我長,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最近獨立樂團「蘇打綠」在台北小巨蛋辦了萬人售票演唱會,這是台灣獨立搖滾曠古未有的規模,意義至為重大。我想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例子,透過精準的行銷企劃、綿密的社群經營,結合展演活動和數碼音樂通路,找出更多元更平衡的音樂商業模式。


問:比起六十年代的地下搖滾和八十年代的台灣民謠,你認為如今還會出現一種樂風獨自引領潮流的現象嗎?

答:我想是不可能而且也不必要了。往昔集體思考的時代,連反叛也都是集中式的,大家隱隱然複製了對立面的思維模式,期待救世主降臨來成全大家。台灣的羅大佑、大陸的崔健,都是那個集體時代過渡到個體時代的啟蒙人物,聚集了一整代人的壓抑和想望。而當一代人開了眼界,竟還要回頭巴著救世主不放,便實在是沒出息了。

如今分眾市場愈趨零碎,連西洋音樂市場也多年未見單一樂種獨領風騷,大家各自割地為王,哪怕領土祇有豆腐干那麼大,也可以驕傲地插根大旗子。仔細想想,這樣其實也是比較健康的。


問:作為台灣第一樂評人,怎麼看大陸的音樂呢?看到你書中只提及了崔健,543音樂網站上也盡是崔健的信息。

答:我連自己是不是樂評人都說不準,哪裡敢稱第一,折殺人也。

我對大陸的創作音樂涉入不深,零星地聽,實在沒法佯裝內行。先前聽到小河「飛的高的鳥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非常喜歡。老友葉雲平介紹「美好藥店」給我聽,十分要得。此外印象深刻的是左小祖咒那張「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有股邪門的悽美。

然而依我有限的聆聽經驗,個人最佩服的仍然是老崔,我認為他對創作精神層面的自覺、對技術高度的自我要求、對大環境的觀照,領悟之深之細膩,具體實行之拳拳到位,境界實在是遠遠領先兩岸三地絕大多數的同行。

「五四三音樂站」其實也有很多大陸獨立音樂人的相關訊息,只是目前台灣這邊能夠聽到的作品畢竟有限,希望大陸朋友能多上來給點兒建議,讓我們開開耳界。


問:最近台灣有沒有很棒的歌手和樂隊,提前介紹幾個給我們內地的歌迷吧。

答:建議對台灣創作音樂感興趣的朋友,密切注意「大大樹音樂圖像」和「野火樂集」這兩個獨立品牌。近十年來若只能舉出一組值得推薦的台灣樂隊,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交工樂隊」。他們的兩張客語專輯,註定會留名青史。「交工」解散後,無論是原主唱林生祥的單飛作品,或是另幾位團員重組的「好客樂隊」,都維持著極高的音樂水平。他們對音樂技藝「窮而後工」的徹底實踐,對「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的反思,對歌曲與現實議題緊密扣合的自覺,還有創作與演出的嚴謹紀律,絕大多數標榜「非主流」的同代樂人望塵莫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