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地下鄉愁藍調》簡體版出書,大陸《TimeOut樂上海》傳了一份採訪提綱請我作答,以下是對答的內容。之前考慮對方尚未出刊,不便提前公開,便先拿下了,現在重新貼貼,應該無妨。
問:拜讀大作《地下鄉愁藍調》,覺得文中所涉的西方搖滾樂的掌故逸事並非最精彩的,對大陸樂迷而言,書中魅力最大的是你對於臺灣校園文化、音樂文化的回顧,讀來不忍釋手。想聽聽你的看法,你對大陸讀者有什麽寄語嗎?
答:想跟大陸讀者說的話,大概都寫在簡體版的序裡了。最想說的,仍是這幾句話:海峽兩岸重啟交通,倏忽已近廿載,然而我們隔著歷史的斷層,揹著積累的成見,兼以大環境的激變,彼此真心的理解,畢竟還是薄弱。這本小書,若能讓我們彼此多出哪怕只是一丁點兒真心的體貼,於願足矣。
說來有趣,您提到「並非最精彩」的西方搖滾樂相關部份,反倒在台灣這邊引起的反應還要多一些。大陸的期刊和網絡上,始終不乏極好的關於台灣流行音樂的評述文字,相關論壇的發帖討論內容,水準普遍高於此地。最近讀了公路的新書《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三十年》(新星出版社),爬梳之細膩週延、用情之專之深,尤其令我汗顏。
台灣青年世代對於七十年代以降的本地流行音樂史,大多是隔閡、陌生的。然而我也不怪誰,流行文化每月每季都在改朝換代,它的本質原就是速朽的。現下的青年若是沒有特殊的機緣,怕也不大有機會重新回頭認識那些古老的歌。我的書若能在這樣迅速遺忘的沖刷過程中,為青年世代的讀者攔下幾則故事,也很可以了。
問:經常看你品評臺灣音樂的文章,所以也特好奇你對大陸音樂(流行、獨立)現狀以及香港音樂現狀的看法?
答:我對大陸、香港的創作音樂涉入不深,零星地聽,實在沒法佯裝內行亂開藥方。若是硬著頭皮講,我的感覺是:近來由於電腦錄音的門檻降低,加上網絡普及,獨立製作的錄音與發表,確實百花齊放、猗歟盛哉。然而「現場表演」的環境,恐怕仍然遠遠落後「錄音作品」達致的成就。
我一直認為搖滾這門藝術的生命,起碼有一半活在舞台上。香港早有能力舉辦世界水準的大型演唱會,但始終缺乏中小型的演出場地,滿身武藝的獨立音樂人亦難以施展拳腳。至於大陸,這些年下來,演出環境確實有進步,各式各樣的音樂節也辦得很熱鬧,但是距離真正的「專業環境」,無論質量,恐怕都還有一段距離要走。得要有挑剔的聽眾,才能逼出最高水準的演出,「資訊爆炸」的時代,聽眾的耳朵勢必愈磨愈尖、對現場音樂的要求也會愈聽愈嚴,我對未來的發展還是樂觀其成的。
問:“五四三音樂站”成立於1999年,發展至今,已經集唱片廠牌、BBS論壇等於一體,越來越壯大,能談談經營之道嗎?爲什麽取名爲“五四三”?“五四三”最困難是什麽時候,你們怎麽過來的?
答:「五四三」在閩南語是「雜七雜八」的意思,取這名字是希望感覺親切一些,盡量不設限,只要是認真的樂迷,什麼題材都可以聊。
當初什麼都搞不懂就上了賊船創了業,一路摸著石頭過河,左支右絀、險象環生,哪裡知道什麼「經營之道」?能活下來,不錯了。
當初開始做網絡音樂社群的時候,便打定主意要慢慢「從下游溯回上游」,一開始先做團購零售的生意,等社群規模漸大,基礎穩固一點,再涉足原創音樂的發行。回頭想想,當然吃過不少苦頭,但也確實做了幾個足以自豪的案子:和陳珊妮合作了幾張專輯,包括後來的「拜金小姐」,都是個人心目中的樂壇高標。曾經經手的作品能夠連續獲得金曲獎和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的肯定,也算與有榮焉。和李壽全合作企劃蔡琴、李建復1981年的「天水樂集」復刻版,更是我的驕傲之作。
「五四三」從來都不是容易經營的事業,所以我也不知道這會兒究竟算不算「過來」了。我們手頭始終拮据,人手永遠不夠,所以凡事總是保守評估,盡量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我自忖完全沒有「賭一把」的霸氣和運氣,只能「步步為營」,踏穩了再伸腳,其他的大話就不敢講了。
問:你現在主持的電臺節目有哪些?上次聽到了你採訪張懸的一期,聊一段,唱一段,這類節目是一氣呵成錄製完成的嗎?
答:目前在台北News98電台有兩個時段的節目。週六晚上十點的「音樂五四三」節目由我自己製作主持,週三下午三點的「大春泡新聞」由小說家張大春主持,我每星期和他選一個主題對談。大陸朋友不妨試試網絡收聽,電台網址是 www.news98.com.tw。這兩個節目都做了六七年。
我的「音樂五四三」節目經常邀訪創作歌手、樂隊,並且請他們帶樂器到現場彈唱,這些年總共錄了幾十場的錄音室小型演出,張懸、蘇打綠、林一峰、at17、Tizzy Bac、旺福、Echo、陳建年、王宏恩、昊恩家家、林生祥、好客樂隊、謝宇威等人,都曾經在節目中現場演唱,詩人夏宇也曾在節目中現場搭著音樂念詩。錄音之前會先花一點時間架設器材、調一調音場,實際錄製節目則幾乎都是一氣呵成的,張懸那集專訪便是如此。聊一段,便撥起琴來唱一唱,再接著聊。
問:近年,大量的唱片公司在整理舊作,再版發行,比如滾石的“經典複刻”系列、環球的“複黑王”系列,你對懷舊和複刻的利弊有何看法?
答:我是樂觀其成,不論翻刻什麼作品都好,只要讓它們能夠繼續被聽見,就是好事。當然也希望唱片公司能在處理過程中稍微用點心思,母帶音質、印刷設計、內頁文字起碼完整保持原貌,若行有餘力,再補上一些推介考證的文字,多放幾張當年的相關圖片,就更好了。
舊作的再版發行,不該只是訴諸當年的懷舊記憶,還要能夠吸引新生代的樂迷也願意聆聽。再版舊作在英美、日本唱片市場行之有年,蔚為大觀,新版專輯往往增加許多珍貴小樣、相異版本、實況錄音等史料,附上文圖並茂的長篇考證文字,近來還增加了影像DVD內容,讓三四十年前問世的唱片仍是值得這一代樂迷珍藏自修的「教材」,但願有一天,我們也能用同等的規格處理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的那些珍寶。
我在參與「天水樂集」復刻計畫時,便是希望展現這樣的格局,結果也還算符合自己的期待。
問:翻閱臺灣的音樂歷史,你覺得還有什麽重要作品還沒有介紹或者被忽略的?
答:過去的精彩作品太多了,依我私心所想,早期民間樂人的採集錄音,像是恆春老歌手陳達的彈唱,CD版本只有斷簡殘篇,實在可惜。八十年代以降滾石旗下的創作歌手專輯,有太多精彩傑作,早前的CD版本,囿於當年的條件,製作比較簡陋,最好能有大規模的翻新計畫。七十年代末的「民歌」風潮,最重要的作品版權現在也幾乎都在「滾石」,他們近來企劃了一系列專輯的再版,製作相當用心,值得鼓勵。
八十年代末的獨立廠牌「水晶」,曾經出版陳明章、伍佰、潘麗麗、趙一豪、雷光夏等人的早期作品,和一系列九十年代初期的「地下音樂」現場演出實況錄音,對台灣青壯代的音樂人影響極大,可惜隨著「水晶」收攤,這些唱片現在都絕版了。
近年台灣唱片業也發現「舊作再版」的市場或值一試,重新問世的作品很多。只是幾乎都沒有多餘的企劃和行銷資源,都是默默發行上架,除非有心尋寶,大多樂迷不會特別注意。
然而說到底,唱片業畢竟不是公益事業,若是沒有辦法營利,何必自找麻煩?我也只能出一張嘴,站著說話不腰疼,誰去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呢。
問:有什麽最新的臺灣樂團、歌手,你覺得不錯,值得推薦給大陸樂迷。
答:是不是「最新」我不敢說,然而誠心建議關心原創歌謠的樂迷朋友,密切注意「大大樹音樂圖像」和「野火樂集」這兩個廠牌。近年台灣創作音樂最精彩的樂團,個人以為是以客家話創作的「交工樂隊」,以及散團後分別闖蕩的「林生祥」與「好客樂隊」。他們對音樂技藝「窮而後工」的徹底實踐,對「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的反思,對歌曲與現實議題緊密扣合的自覺,還有創作與演出的嚴謹紀律,遠遠超過當今絕大多數以「非主流」姿態自我標榜的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