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時尚在地化

曾經有過一個家政課的作業,是從時尚雜誌中,選出自己喜歡的造型,再把這些材質的布料記錄下來。
在沒有美術天份的眼中,我總覺得這些所謂的時尚,這些高單價的訂製服,令人眼花撩亂的繽紛,實在找不到所謂的美感。
不過,某些模特兒眼神中流露出的氣勢,或者是神秘的氛圍,是我對於時尚攝影的一種敬佩。漸漸的,翻閱這些雜誌,變成剪髮中的一種儀式,看著不同這造型,來認識自己未曾發掘的喜好。
到德國後,才覺得上街莫名其妙的簡單輕鬆,普遍不太愛過度打扮的漢堡市街上,不太需要過度上妝,只要運動鞋跟靴子即可,穿有跟的鞋子是種折磨,鵝石子路與突如其來的上下坡,總是扭到腳踝的殺手。
漸漸地,流行與時尚,比較像是想念家鄉的一個閱讀習慣。
不過,德國版的時尚雜誌,還是跟台灣的國際中文版有些不同。不說模特兒的人種比例,或是化妝保養品、名牌包的類別。
舉Vogue為例,大抵上的排版與走向都與中文版相似,國際知名精品、大排檔的訂製服走秀、保養品廣告,但令我覺得新奇的是:
德文版的Vogue常有不少劇場或是藝展的訪談,不時也會看到女模特兒上半身解放的攝影專題。在中後段一定會出現與自然連結的素材,如自然旅遊、飲食(介紹綠茶,放上許多頁的茶園風光),或是室內居家設計強調天人合一、擁抱自然的概念;而廣告的商品也要認真標榜「有機」或是「Vegan(純素)」。
講到這邊,就可以大概觀察到德國讀者,重視的價值與偏好,也不難理解,為什麼Greta Thunberg在德國的Friday for Future有這麼多的支持者了。
時尚雜誌,原來也可以在國際化的文化潮流中,深埋屬於在地價值的主題,或是成為窺視當地奢華文化的一個媒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