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食物成癮(二):腸道細菌也有點關係

上一篇提到食物成癮常起源自身心壓力。但,也有研究者不斷在探索「生理因素」可能會影響「食物成癮」。最有趣的生理因素是「腸道細菌」。一整大群你很難理解、很難改變、從媽媽受孕開始逐漸成形、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的細菌,很可能會影響你的大腦功能;這些細菌的分泌物,有可能會讓你容易對食物上癮。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控制自己腸道裡的細菌,但腸道細菌有可能控制我們。有學者推論,腸道細菌可能會設法讓我們去吃牠們喜歡但對我們健康不利的食物,或讓我們心情不好然後就會想大吃一頓。能控制宿主的腸道細菌,存活繁衍的機率自然就多一點。
腸道細菌很難研究,因為你很難挖出自己腸道深處的厭氧菌。不過大致上可理解,腸道細菌的多樣性跟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凡是會破壞腸道細菌多樣性的事情,長期追蹤下來,常會跟肥胖或三高疾病有關,也可能增加對食物的渴望,啟動食物成癮的機制。
我們的腸子,例如遠端小腸的腸泌細胞(enteroendocrine cells),會送出一些誘發食慾的訊號(orexigenic signals)到下視丘(hypothalamus),而這些訊號,又會受到腸道細菌與細菌代謝物的影響。腸道細菌本身也可能會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直接影響大腦的享樂中樞,讓大腦傾向於覓食。然後,商業廣告與享受食物的暗示,又再強化我們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
再說仔細一點,就是腸道細菌發酵我們食物裡的纖維後,會產生短鍊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短鍊脂肪酸會抑制飢餓素(ghrelin),降低覓食與過度飲食的動力。一些老鼠實驗顯示,如果破壞老鼠體內的腸道細菌生態,有可能要好幾代的老鼠才能恢復腸道菌的多樣性。所以也就有人在研究藉由大便裡腸道細菌的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看是否能改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有趣的是,瘦子的大便,有時還真能改善三高問題!只是糞便移植存在許多風險,很難擴大研究。
還有個跟新手爸媽比較有關的議題:抗生素。抗生素會減少腸道細菌的多樣性,有時要一個月才會恢復。如果頻繁使用抗生素,影響會更大。美國研究顯示,兒童時使用抗生素,會增加肥胖機率。丹麥研究則認為,六個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會大大增加七歲時的肥胖機率。
童年早期的不幸事件,也有可能影響腸道細菌、促進過度飲食與肥胖。這雖然是社會心理因素,但對一位長大成年、回首過往的人來說,這些不幸事件已經塑造他的「體質」,可能會帶來終身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兒童時期遭遇父母離異、天然災難、重大疾病、親人死亡、家暴性侵兒虐等等,就有可能降低腸道細菌的多樣性、特別是降解(degrading)纖維素的能力會變低。這些人長大後食物成癮的比例明顯增加。
所以啦,過度飲食跟肥胖,還真是難解的題目。還好,最近的研究顯示,微胖的人壽命並不會縮短,遇到癌症或重大疾病時,體內有些脂肪可以燒還不壞。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放鬆、轉移注意力,避免一直吃,但對體重,就不用太執著了。
(本文內容主要來自 Brain-gu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obesity and food addic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75-020-0341-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