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食物成癮(二):腸道細菌也有點關係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一篇提到食物成癮常起源自身心壓力。但,也有研究者不斷在探索「生理因素」可能會影響「食物成癮」。最有趣的生理因素是「腸道細菌」。一整大群你很難理解、很難改變、從媽媽受孕開始逐漸成形、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的細菌,很可能會影響你的大腦功能;這些細菌的分泌物,有可能會讓你容易對食物上癮。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控制自己腸道裡的細菌,但腸道細菌有可能控制我們。有學者推論,腸道細菌可能會設法讓我們去吃牠們喜歡但對我們健康不利的食物,或讓我們心情不好然後就會想大吃一頓。能控制宿主的腸道細菌,存活繁衍的機率自然就多一點。
腸道細菌很難研究,因為你很難挖出自己腸道深處的厭氧菌。不過大致上可理解,腸道細菌的多樣性跟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凡是會破壞腸道細菌多樣性的事情,長期追蹤下來,常會跟肥胖或三高疾病有關,也可能增加對食物的渴望,啟動食物成癮的機制。
我們的腸子,例如遠端小腸的腸泌細胞(enteroendocrine cells),會送出一些誘發食慾的訊號(orexigenic signals)到下視丘(hypothalamus),而這些訊號,又會受到腸道細菌與細菌代謝物的影響。腸道細菌本身也可能會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直接影響大腦的享樂中樞,讓大腦傾向於覓食。然後,商業廣告與享受食物的暗示,又再強化我們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
再說仔細一點,就是腸道細菌發酵我們食物裡的纖維後,會產生短鍊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短鍊脂肪酸會抑制飢餓素(ghrelin),降低覓食與過度飲食的動力。一些老鼠實驗顯示,如果破壞老鼠體內的腸道細菌生態,有可能要好幾代的老鼠才能恢復腸道菌的多樣性。所以也就有人在研究藉由大便裡腸道細菌的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看是否能改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有趣的是,瘦子的大便,有時還真能改善三高問題!只是糞便移植存在許多風險,很難擴大研究。
還有個跟新手爸媽比較有關的議題:抗生素。抗生素會減少腸道細菌的多樣性,有時要一個月才會恢復。如果頻繁使用抗生素,影響會更大。美國研究顯示,兒童時使用抗生素,會增加肥胖機率。丹麥研究則認為,六個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會大大增加七歲時的肥胖機率。
童年早期的不幸事件,也有可能影響腸道細菌、促進過度飲食與肥胖。這雖然是社會心理因素,但對一位長大成年、回首過往的人來說,這些不幸事件已經塑造他的「體質」,可能會帶來終身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兒童時期遭遇父母離異、天然災難、重大疾病、親人死亡、家暴性侵兒虐等等,就有可能降低腸道細菌的多樣性、特別是降解(degrading)纖維素的能力會變低。這些人長大後食物成癮的比例明顯增加。
所以啦,過度飲食跟肥胖,還真是難解的題目。還好,最近的研究顯示,微胖的人壽命並不會縮短,遇到癌症或重大疾病時,體內有些脂肪可以燒還不壞。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放鬆、轉移注意力,避免一直吃,但對體重,就不用太執著了。
(本文內容主要來自 Brain-gu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obesity and food addic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75-020-0341-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9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要如何察覺自己的食物成癮?正常體重的人不容易注意到這問題。一般來說,就是吃飽了還繼續吃、不餓也找東西吃、不需要吃了還想吃、理智上知道不該繼續吃但控制不住。不正常的吃法,可能會導致肥胖、有害健康、營養不均衡、花掉太多錢造成經濟壓力、用掉太多時間影響工作、唸書或生活品質,但當事人還是忍不住。
國外研究者會嘗試以fluvoxamine改善新冠肺炎病程的原因是:血清素藥物可以活化細胞內「內質網」(endoplastic reticulum)的sigma-1 receptors,藉此降低cytokine的產生,而新冠病毒最致命的就是引發「免疫風暴」(cytokine storm)。
人類女性在面對人際壓力、尤其是「被拒絕」的壓力時,壓力反應會特別大。這或許反應在現代智人演化過程中,女性在族群內的社交與人際潤滑作用相當重要,包括集體撫育下一代,這牽涉到族群的興亡。或許這也可以說明,不擅社交、常被當做邊緣人的內向女性,得到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為什麼比較高。
人類在非洲大草原演化出在大熱天快走一大段路的能力,如果有水源、有陰涼處,人類可以連續快跑兩、三倍馬拉松距離。這叫「耐力跑」(endurance running),在國外有許多這類比賽。有意思的是,當距離拉長到一百公里,女生跟男生一樣有競爭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有可能奪冠軍,六十歲的老人還可以跑完全程
規律進桑拿的人,因為心臟病猝死、罹患嚴重冠狀動脈疾病的比率會大幅降低,壽命會延長,甚至罹患某些癌症的人數也會降低。長期進桑拿,會讓血壓降低、血管擴張、血脂肪降低、自律神經平穩、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許多奧運級、國際級運動員,現在會把運動前後進烤箱,列入訓練的固定流程。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可能可以增進健康,改善大腦機能,緩解一些慢性病與腦神經退化性疾病,這是近幾年許多人熱烈討論的議題。在台灣,還少有人提到的是,間歇性斷食促進腦神經新生作用(neurogenesis),可能是最關鍵的原因,有興趣的人不妨從這方向來理解。
要如何察覺自己的食物成癮?正常體重的人不容易注意到這問題。一般來說,就是吃飽了還繼續吃、不餓也找東西吃、不需要吃了還想吃、理智上知道不該繼續吃但控制不住。不正常的吃法,可能會導致肥胖、有害健康、營養不均衡、花掉太多錢造成經濟壓力、用掉太多時間影響工作、唸書或生活品質,但當事人還是忍不住。
國外研究者會嘗試以fluvoxamine改善新冠肺炎病程的原因是:血清素藥物可以活化細胞內「內質網」(endoplastic reticulum)的sigma-1 receptors,藉此降低cytokine的產生,而新冠病毒最致命的就是引發「免疫風暴」(cytokine storm)。
人類女性在面對人際壓力、尤其是「被拒絕」的壓力時,壓力反應會特別大。這或許反應在現代智人演化過程中,女性在族群內的社交與人際潤滑作用相當重要,包括集體撫育下一代,這牽涉到族群的興亡。或許這也可以說明,不擅社交、常被當做邊緣人的內向女性,得到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為什麼比較高。
人類在非洲大草原演化出在大熱天快走一大段路的能力,如果有水源、有陰涼處,人類可以連續快跑兩、三倍馬拉松距離。這叫「耐力跑」(endurance running),在國外有許多這類比賽。有意思的是,當距離拉長到一百公里,女生跟男生一樣有競爭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有可能奪冠軍,六十歲的老人還可以跑完全程
規律進桑拿的人,因為心臟病猝死、罹患嚴重冠狀動脈疾病的比率會大幅降低,壽命會延長,甚至罹患某些癌症的人數也會降低。長期進桑拿,會讓血壓降低、血管擴張、血脂肪降低、自律神經平穩、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許多奧運級、國際級運動員,現在會把運動前後進烤箱,列入訓練的固定流程。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可能可以增進健康,改善大腦機能,緩解一些慢性病與腦神經退化性疾病,這是近幾年許多人熱烈討論的議題。在台灣,還少有人提到的是,間歇性斷食促進腦神經新生作用(neurogenesis),可能是最關鍵的原因,有興趣的人不妨從這方向來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垃圾食物透過糖、鹽和脂肪的結合,不斷刺激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上癮,難以自制。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波動時,這些食物的快感成為了短暫的安慰,但隨之而來的是健康問題和心理依賴。了解這些成癮機制,並學會運用自我控制和健康替代方案,能幫助我們逐漸減少對垃圾食物的依賴,最終重獲健康和生活的掌控權。
Thumbnail
書籍探討身體健康應以整體性來看待,強調腸道菌相在免疫力、情緒和慢性病中的重要性。研究顯示腸道菌與阿茲海默及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連結,以及工業化農業對腸道菌相的影響。食物選擇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包括斷食的概念,以及健康的飲食與生活作息對維持腸道菌相的重要性。
腸道菌落形成之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axis)調控身體的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作用、因此與全身之各種生理及疾病都有密切的關聯。 腸道菌落功能: 1.製造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腦內能讓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而部分的腸道益生菌會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Thumbnail
“你今天吃的東西在24小時之內,就將會衝擊到你明天的微生物體”   這部影片很有趣 腸道是人的第二個腦 不是大腦決定你想選擇的食物 而是自己養出來的腸道決定的 科學數據顯示 腸道每天都需要蔬果多樣性的纖維 纖維不足 微生物會吃腸道黏膜 黏膜被破壞 就容易發炎致病   吃很多糖就
Thumbnail
食衣住行育樂將食排在首位,可見飲食對人體之重要性。飲食除了影響體態外,更重要的是影響「體質」。大家可能不知道,吃出好的體質,讓你想胖都很難!
Thumbnail
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仍未進化到適合目前的生活所導致,以及肥胖對於生活的不方便以及疾病。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飲食的重要性與正向循環的心得與整理,提到了腸道對情緒、自制力和生產力的影響。同時,文章也提到了如何通過飲食的改變來影響多巴胺等激素的穩定分泌,從而使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更快樂和更積極。☀️心態轉變: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自制力與生產力過去以來,我一直沒有正視腸道的真正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
Thumbnail
垃圾食物透過糖、鹽和脂肪的結合,不斷刺激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上癮,難以自制。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波動時,這些食物的快感成為了短暫的安慰,但隨之而來的是健康問題和心理依賴。了解這些成癮機制,並學會運用自我控制和健康替代方案,能幫助我們逐漸減少對垃圾食物的依賴,最終重獲健康和生活的掌控權。
Thumbnail
書籍探討身體健康應以整體性來看待,強調腸道菌相在免疫力、情緒和慢性病中的重要性。研究顯示腸道菌與阿茲海默及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連結,以及工業化農業對腸道菌相的影響。食物選擇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包括斷食的概念,以及健康的飲食與生活作息對維持腸道菌相的重要性。
腸道菌落形成之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axis)調控身體的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作用、因此與全身之各種生理及疾病都有密切的關聯。 腸道菌落功能: 1.製造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腦內能讓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而部分的腸道益生菌會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Thumbnail
“你今天吃的東西在24小時之內,就將會衝擊到你明天的微生物體”   這部影片很有趣 腸道是人的第二個腦 不是大腦決定你想選擇的食物 而是自己養出來的腸道決定的 科學數據顯示 腸道每天都需要蔬果多樣性的纖維 纖維不足 微生物會吃腸道黏膜 黏膜被破壞 就容易發炎致病   吃很多糖就
Thumbnail
食衣住行育樂將食排在首位,可見飲食對人體之重要性。飲食除了影響體態外,更重要的是影響「體質」。大家可能不知道,吃出好的體質,讓你想胖都很難!
Thumbnail
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仍未進化到適合目前的生活所導致,以及肥胖對於生活的不方便以及疾病。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飲食的重要性與正向循環的心得與整理,提到了腸道對情緒、自制力和生產力的影響。同時,文章也提到了如何通過飲食的改變來影響多巴胺等激素的穩定分泌,從而使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更快樂和更積極。☀️心態轉變: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自制力與生產力過去以來,我一直沒有正視腸道的真正
這篇新聞Gut microbes can affect COVID vaccine response (https://news.ki.se/gut-microbes-can-affect-covid-vaccine-response)道出,研究人員顯示我們的腸胃菌叢的豐富度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對於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