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04/20 on what happened in the Philippines was just everything being in place
Good Evening!
大家晚安。昨天的天氣還好,涼爽,今天氣溫就回來了 (或許你可以考慮去吃一隻全家的新口味霜淇淋-東方美人;但我希望你不像我一位朋友那樣,這天吃哈根達斯,那天吃明治,不停地吃著) ;不知道那一個成形中的颱風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但希望總是能夠帶一點水氣進來,解解台灣的渴。
昨天的電子報得到了一些回饋,因為寫到台鐵,但基本上都是不堪回首的記憶。當然我們選擇交通工作,會看我們是要去哪裡而定,而其實即便台灣鐵路串起來一圈,還是會有許多地方,必須要用兩種以上交通工具串接才能夠抵達的地方。
我昨天回想了一下,我想起來過去的中山堂經驗,差不多就跟我上週做台鐵的經驗差不多;說起來座椅,我認真覺的不管是自強還有莒光號,那應該是差不多的難做吧!那即便看起來是絨面的椅面,但坐下去是稀鬆無力的彈簧,更不用想那椅距的狹小,還有那已經非常不合時宜的腳踏板;我只是想,時光真的有停滯的功能,蓮那車廂中潮濕的空氣都一樣。
即便我最近坐的台鐵是區間車,但我認為這一批的新型區間車已經好多了,車廂設計多類似台北捷運的車廂,但少了很多靠兩邊車窗的長椅凳,意思就差不多是,你還是多給我站著好了。
我不是無法理解,有許多微型工作的人,需要靠著這樣微型網絡的交通方式,去串接起它每一日的工作生活,我甚至認為其實車上的人都忍耐著,想說以最慢的區間速度,唸著:快了!快了!就快到了。
即使是我們在捷運內所倡導的站內或捷運車廂內的禮儀,同等是適用在這樣的台鐵車廂之中,只是我感覺可能大家都習慣了你貼我我貼你,就算是有人要上上下下,還是要用自身的身體去擠出一條可以出去的肉道。
我想起來就覺得很恐怖,但這就是現狀;更不用說玩手機玩到無人之境,還是即便不抓手把,還是可以靠著四週圍的人的肉身,就這樣自在的站立著玩著它的手遊。我確實無時無刻的都非常的緊張!
但我承認那是我們一開始選擇的問題;而我們必須要清楚的是,很多人可能沒有選擇,這是它唯一回家的道路,它唯一的選項;但我真心希望任何的旅途,都至少能讓人上車之後,可以感到一絲的放心與放鬆;而如何去營造還是改善這樣的車廂環境,就反映到了台鐵有多少的能力去做到更好的更新。
連那開啟車廂的門,都是左左右右的,其實讓我感覺很莫名其妙,當時候是怎樣設計那些車站的月台的,和還有車門是需要列車人員用手動的方式開始,讓我感覺似乎這一條路-至少從安全穩固開始就好,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photo credit to Andy Warhol, “Rebel Without a Cause (James Dean)”, from Ads (F. & S. 355), 1985
訪談-菲律賓藥師 昨天晚上旁聽了寫作計畫-訪談組的第一次線上key informant訪談,對象是菲律賓藥師會 (Philippines Pharmacist Association)的一位要員,不管從年輕藥師開始,到母組織的參與和涉入,甚或到後來一系列的推動-菲律賓藥師能夠具有法源支持可以支援施打成人疫苗,以及相關特殊認證與訓練的規劃,都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的一位。
大約從2010年左右,大約就已經有越來越密切的聯繫,對於菲律賓藥事專業發展,其實是突飛猛進的發展,令人欣羨的是國內醫藥衛生環境的演進和變化,都搭配了很適當的國際交流,無論是世界藥學,或者是亞洲藥學等,我在一旁的觀察是-這一切都來的很剛好,因為湊齊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三要素。就如同,2014年開始的國際交流,藥師施打疫苗的種子開始播下。
我沒有想要在這裡詳細描述昨天的訪談過程,我會保留到可近的未來把Matters的圍爐功能,將這一類限定且preliminary,但又優先可以看到的內容,放到那一邊去;但目前我沒有想好如何要來規劃與安排,因為我還不是很清楚馬特市的圍爐,要只存在我個人的文字創作,還是會有一組人投入共同創作的基礎設計。但,無論如何,我已經在寫了,希望我能夠趕快想清楚,就下去做了。
新冠快訊: 印度 第二波的疫情仍舊肆虐,星期一回報接近28萬的新感染案例以及接近2000死亡打破紀錄;醫院及醫療院所都陸續回報氧氣、床位、以及藥物的短缺,也繼續為持續多城市的封鎖,包含首都新德里。香港 ,封鎖來自三國-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的班機兩個星期,因為發現本土變異新冠肺炎病毒病株。澳洲與紐西蘭,星期一,開始了時隔一年多的旅行泡泡,給予兩國免隔離的互惠。
但是我想要說說昨天的訪談流程,即便那是第一次這一個對象的第一次訪談,即使我們將它列為關鍵報導人,所以其實也反映了可能我們做的準備還是不足,特別是圍繞討論相關的基礎核心文件,我們以什麼為依據的這樣的一個共同需要準備的理解,我想我們應該可以做的更好;再者是,也需要讓受訪者知道,我們其實讀了哪些東西,看了那些資料;意思就是一開始的彼此資訊的matching。
再來就是flow,一場訪談會有主導還有輔助的角色;所以其實開場或者是起手式,我們可能需要把這些housekeeping的東西先做好說明,有許多應該先交代,甚至包含所有人的介紹,這個訪談的initiative等等,都先check過一遍之後,也會幫助之後的訪談流程,至少是一個ice-breaking。
既然是flow,我們的訪談就會guided by 我們的訪談大綱;當然訪綱之所以為大綱,而不是清楚條列式的一個一個問題,就是大綱為發想,然後我們從訪談者的回應過程中,去尋求其他更具焦或更具問題意識的發問。特別是先後順序的提問 (引導到深入),可能我們下的功夫還不夠,Notion集中討論所羅列的問題可能還不夠透徹和理解。
所以訪談的flow就變成了,一個大綱回答一段內容,變成了很區塊式,很簡答的方式 ;這也取決受訪者的準備、心態,還有開放程度;當然我們很幸運的是,遇到了一位算是知無不言、言而不盡的對象;但,如果不是這樣,三條或四條訪綱,就是出現了到此為止30min結束的現場狀況。
延伸,我想要大家去延伸,最好是追著問,回到主軸,再繼續追著問,用這樣的方式,才會造成一種流動,那是一種討論,而不會僅只是一個問一個答;這是大家可以一起來學習的地方,畢竟一段長對話,原本一個小時的安排,如果都已經有這樣的認知,就可惜了了原本原意上的安排。
再者,當然,我們需要以全觀的高度來看;整場的訪談,一位主談提問者,還有一位副主談人,最重要的受訪對象,還有三到四位的旁聽者;可以去想像,如果是一個交相討論還有確認資訊,和提出問題的談話場合,到底應該怎樣進行這樣的交流會更加的流暢。
我相信我們會越做越好,相信組內或者是跨組也會越來越有默契,也很期待未來的訪談規劃!接著,我們更應該接續討論的是,如何整理出昨天訪談的內容,以及如何將這樣的訪談內容,使用寫作的方式,把它給書寫出來,目的是什麼,和想要傳達什麼,對象是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