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藻礁公投最終方案及脈絡梳理

今天行政院公布了應對澡礁公投的最終定案,就是工業港再往外推到了離岸1.2公里,幾乎完全避開了海底的礁體,這也是環評的極限,政府已經把自己逼到退無可退了,再來就是看公投之前,這個方案能說服多少人在藻礁公投投下反對票。
為了讓新朋友簡單理解,我替各位稍微梳理一下藻礁公投的脈絡。
新方案不浚挖、不填地,更外推到了離岸1.2公里
新方案不浚挖、不填地,更外推到了離岸1.2公里

為什麼要蓋三接?
在減碳及非核家園的規劃中,北部發電廠裡,今年核二的1號機將除役,2023年是核二的2號機除役,2024年造成高空污的基隆協和燃油機也將除役,北部電廠每年一共將減少216億度電,為了彌補用電需求,因此預計大潭電廠 8 號燃氣機組在明年上線,9 號機組在112年上線。
如果要如期供電,那供應天然氣的時程也要配合得上,因此才有了桃園觀塘工業區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

一定要在觀塘?沒有替代方案?
最多人提出的替代方案,就是把三接遷到台北港或是林口港。
兩個港口共同的問題就是時程,包含規劃設計、環評、填地及建站,以三接來說,馬政府2014年8月選定由中油取得興建於經營權後,2018年10月才順利通過環評,這就落後了4年;而兩個港口都沒有足夠的地,以台北站來說,需填土方2700萬方,即使不管這些土方從哪裡來,也至少需要 4 年以上,這一共就落後快8年,還沒算上建站,中油2019開工,原本預計2023年開始供氣,如果一切重來,又多落後3年多。
我不知道經濟部對外供稱進度會延後11年是怎麼算的,但如果按照過去的時程推估,延後11年與其說是危言聳聽,我覺得更像是保守估計,因為還沒算上抗議延宕的時間。早在過去中油評估時,台北港跟林口港的居民就已抗議過。
這還沒說到管線的問題。在這兩個港口建站後,如果要牽路管,就要在濱海公路埋40公里的天然氣管線,加上其底下既有的管線,施工有一定困難。如果要牽海管,那管線沿途施工會經過觀塘工業區北部的沙崙藻礁、許厝港溼地藻礁、樹林草漯藻礁跟白玉藻礁,造成的破壞面積可能比如今的新方案還大。
圖片取自珍愛藻礁網站,爭議的大潭藻礁北部也是滿滿的藻礁

蔡英文政府做了哪些妥協?
在2015年時,馬政府規劃的三接方案預計要開發232公頃的工業區,包含了藻礁生態豐富的G1、G2區,因此在2018年初,蔡政府做了第一次變更,為了避開了G1、G2的藻礁,將原先232公頃的工業區切割成了3小塊共37公頃;2018年8月,蔡政府第二次變更,把G1、G2中間那塊工業區也拿掉,整個開發面積剩下23公頃的工業區及21公頃的工業港。
本次的變更是第三次,原本21公頃的工業港現在不填了,港口再往外推455公尺達到離岸1.2公里遠。根據海底鑽探資料,離岸1.2公里後礁體就呈現不連續、零星的分布,離岸約1.5公里鑽探結果就只剩下黏土、沙和沈積岩海床
至於潘忠政每次受訪都會強調說,港口為了要有足夠水深讓船可以入港,所以會進行浚挖破壞海底寶貝的藻礁,本次變更也因為離岸距離已經有足夠水深,可以不需要進行浚挖,因此新方案對藻礁的影響是微乎其微,其代價是追加150億工程費以及2年半的時程。
離岸1.5公里就沒發現藻礁。

無法溝通的後果
英美保守主義的開創者伯克(Edmund Burke)曾說:「一棟大廈,長久以來勉強還可以滿足社會的共同目標,而眼下又還沒有證明可靠的典型及模範時,居然有人敢冒風險將之拆除或重建?不管是誰,都應千萬小心謹慎才對。」
每當聽到潘忠政義正辭嚴地喊「我們在抗議,到時候公投通過三接蓋不了,難道政府不用準備替代方案嗎?」的時候,我都會想到伯克這段話。一個被迫腰斬的工程,臨時替代方案肯定有其伴隨的後果跟風險,但潘忠政顯然沒有從整體台灣人民的需求上考量,他眼中看到的只有故鄉的藻礁,所以他可以跟國民黨甚至核電幫合作,反正只要保護了藻礁,剩下替代方案是你們的事,空污跟核電本來就是你們政府該處理的問題。
但我可以理解,除了潘忠政之外,其他環團還是有理性可以作通盤考量的,也因此政府的溝通早已經不是針對潘,而是希望多數環團可以支持現在的新方案,不是支持在心裡,是必須要有行動,因為民進黨的支持者們雖然對政府一再退讓感到憤怒,但他們憤怒的點並不是政府去跟環團溝通,而是這樣的溝通似乎看不到實質效果。
政府跟公民團體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期待而生,政治則是必須做出困難的選擇。人民對減少空污的期待、對非核家園的期待,與人民對保護離岸1.2公里零散礁體的期待,孰輕孰重?如果環團連這樣的選擇都不敢做,連這樣一退再退的新方案都不出來聲援政府,那未來無論誰執政,他們只會越來越傾向蠻幹。
有時候,偏激的人並不是天生不理性,只是當另一方無論如何不願意接受任何妥協時,那理性溝通還有什麼意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