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公孫鞅傳】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時序進入了戰國時代。
秦獻公憑著一己之力中興秦國,雖說壯志未酬身先死,也為他的兒子樹立了良好典範。
秦孝公即位,一心想要跟隨父親的腳步,重現先祖: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時期榮光。但他也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於是,秦孝公發布命令:「只要有人能夠獻上令秦國強大的計策,孤願與之共享秦國。」
這條命令不只是秦國國內頭條,更是國際要聞。一個年輕人,就從魏國來到了秦國覲見秦孝公。
「我,有計。」
這個年輕人,名叫公孫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
公孫鞅原本是衛國的公子,但庶出,沒有繼承權,便去到魏國,給宰相公叔痤當侍從官,大概是世子伴讀的職務。
宰相的世子,放在東漢末年,就是類似曹丕四友的角色。
公叔痤很欣賞公孫鞅,但還沒能為他向魏王討個一官半職,自己就生了重病。
魏王很擔心宰相的病情,親自前來探問:「先生要是就這麼走了,我們的國家該怎麼辦呢?」
公叔痤說,「我手下有個名叫公孫鞅的年輕人有奇才,把國家交給他就沒問題了。」
魏王不置可否,糟糕相國已經病得神智不清了啊。看來自己這趟白跑了,魏王就要離去。
公叔痤請魏王稍等,屏退侍從僕役,又道:「這個人如果你不能起用,千萬要殺了他,不要讓他去到其他國家。」
魏王看宰相這麼認真,只好答應,便離開了。
等到魏王離開,公叔痤就把公孫鞅找來,告訴他剛才發生的事情,要他趕快離開魏國。
公叔痤在發什麼神經?其實他自己有說明。
魏王來求教,那公叔痤是主,王是客。但客不接受建議,公叔痤就只能以臣子的身分出謀。他不希望違背君臣之道。
魏王跟公叔痤是君臣,公叔痤跟公孫鞅也是君臣。是故公叔痤仍是把原委告訴了公孫鞅。
公孫鞅聽完,便說:「他既然不聽你的話,那也必然不會派人殺我。我不走。」
果然公叔痤過世後,魏王也沒當有這回事。而公孫鞅盡了他自己的君臣之義,也沒有打算繼續幫魏國服務。正好聽說了秦孝公的招賢令,遂前往秦國。
按照史記的說法,雙方並非一拍即合。
公孫鞅先跟秦孝公談論三皇五帝的聖人之治,孝公聽到打瞌睡,把公孫鞅趕出去。第二次公孫鞅又來,談論商周天子征服天下的戰略,孝公表示很好,還是把公孫鞅「請」出去。
於是公孫鞅就三顧皇宮,這次談論的是春秋五霸的富國強兵之術,秦孝公才雙眼放光,跟公孫鞅暢談了幾天幾夜。
而公孫鞅出來後,則評斷秦孝公難成大業,無法與古聖人比肩。
關於秦孝公跟公孫鞅會面的對話,《秦史》的作者王蘧常先生認為疑點重重。
其實就是說,公孫鞅本身擅長刑名之法,霸道富國強兵確實可能是他的專長。但是要他去推廣古聖人的帝王之道……這擺明是儒家人設啊。
而且公孫鞅本來就知道秦孝公在徵求霸道人才,還在那邊嘴孔仲尼治國術,是頭去撞到嗎?
這就好像劉備見了諸葛亮,諸葛亮開始跟劉備說應該如何治理人民……真這樣搞,三顧茅廬之後劉備大概不會用這個人吧。
所以王蘧常先生刪去了司馬遷的儒家設定,簡化了這套「逆」三顧茅廬。
不過就像劉備愛上諸葛亮,關羽張飛會不爽。秦孝公打算重用公孫鞅,秦國的諸侯大臣也會不爽。
於是公孫鞅第一個任務,就是展開變法辯論大會。
我們現在看歷史,講「變法」那是輕輕巧巧,因為我們被儒家洗了幾千年,還真以為皇帝無敵國君最高。
開玩笑,光是改個停車格收費,在那個年代都有可能造成叛變。啊你就改變了諸侯們的稅收,他們會爽嗎?
公孫鞅提出的,正是利大於弊的理論。
沒有一百種新增的利益,我們不應該變法。沒有十倍以上的效率,我們不應該更換工具。更何況,什麼叫傳統就是如此?周公的禮法跟五帝難道相同嗎?
法,就是要因時因地制宜!
夏商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跟上時代改變法制。
公孫鞅這個人就算放到現代都是個戰神啊,嘴砲戰神那種。
秦國大臣被他嗆得說不出話來,時代的巨輪就開始轉動了。
公孫鞅變法的內容,讓我們先跳過。大家學生時代應該都背個爽了。其範圍遍布政治、軍事、民生制度。這其實已經是就算革命都不敢這樣改動法律的巨大變化。
所以我們也知道,公孫鞅先搞了「徙木立信」。這是針對老百姓的部分。而且事實是不太有效。
變法推行了數年,反對的聲浪那是一波接一波來。那時代,老百姓可不會上網PO文幹譙,更不要說什麼上街抗議了。反對的聲音,自然還是來自有權有勢的人。
當時公孫鞅更需要針對官員、對諸侯作出威嚇。而為什麼我們的課本都不強調這段,大家心裡有數。
於是,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段名言就上演了。包拯什麼的只是COPY CAT而已啦。
當然最後只是處罰太子身邊的人。但這也顯示出公孫鞅的執法態度,瞬間一群怕死的就閉嘴服從了。
史書很像故事,但生活從來不是故事。不管你的方法計策再怎麼有效,也不可能一次就壓住所有聲音。
但是你有沒有第二條第三條計策?
公孫鞅緊接著又採取了第三階段的連環計。
那些抗議的諸侯,可能有閱讀障礙或智能不太高,建議流放到邊疆去開墾拓土。多流汗,少廢話。就是新陳代謝不好才在那邊五四三。
三段連環計,還不是出一次打完,而是周而復始的運作。
公孫鞅徹徹底底的把秦國人民踩在腳下,完成他的變法大業。其實跟獨裁也沒太大分別就是了。
喜不喜歡,是不是政治正確那是一回事。
好笑的是,儒家很推崇管仲,但鄙視商鞅。這個就有空再研究了。
卻說那個沒任用商鞅的魏王,後來倒是用了龐涓。在孫臏出現之前,這決定還滿明智的。至少當時魏國是戰國第一強。
而隨著孫臏打敗龐涓,商鞅也趁機建議秦孝公出來撿尾刀。
什麼?公孫鞅為什麼突然變成商鞅了?
因為打三個字很累……不是,因為公孫鞅親自領兵去跟魏國交戰,大勝而歸。秦國在新獲的領土中撥出了十五座縣城,命名為商,賞賜給公孫鞅。
因為成了商國國君,所以改名商君鞅。
史記之前叫他衛鞅其實並不準確,基本上應該要叫衛公子鞅。不過司馬遷大概也很懶得寫那麼多字,反正漢代姓名已經確立,走現代風就好耶。
商君鞅並沒有得意太久,很快的,秦孝公過世。得罪過太子、秦國公子跟卿大夫的商君鞅,很快就被弄死了。
……這是我們向來熟悉的脈絡,很合理對吧?
但你記得,前面秦孝公說過,願與賢士共土嗎?
在《秦策》中有記載,秦孝公病重後,曾經找商君鞅來,打算兌現承諾讓位給他。對春秋戰國來說,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多大條的事情,秦孝公他們本來就不是原本的秦國王室。
但商鞅拒絕。
這條記錄的可信度,普遍認為不高。
不過我反而認為,如果你相信一開始商鞅在魏國的故事,應該就要相信這一段所透露出的戰國價值觀與商鞅性格。
事實上,在史記版本中,有個叫趙良的人曾勸商鞅趕快逃跑,但商鞅拒絕。何以商鞅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因為他所遵從的「君臣之義」。
商鞅不離開公叔痤,是為了他的義。不然不管他的判斷再怎麼厲害,也沒有必要賭上自己的性命。
商鞅不願意成為秦鞅,也是他的義。
但如果按照他的性格,秦孝公死後商鞅應該就可以走了?
還記得公叔痤的君臣之義嗎?他對君盡忠,對臣盡義。當公孫鞅變成商鞅後,他也不再是個光桿司令了。他有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自己的臣子。
商君鞅,不能走。
即使他的君主已死,他仍不能背棄自己的臣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6會員
90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春秋時代,各國總是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就是國君底下的卿大夫奪權。 卿大夫並不是單純的「大臣」,事實上,他們就是各國的小諸侯。 試想,周天子養了很多諸侯,但諸侯一開始擁兵自重不甩周天子,開啟了自由自在的春秋時代。 那諸侯底下的小諸侯不會有樣學樣嗎?
晉齊秦楚四國爭霸的模式,被新崛起的吳越打破了。 而晉國更是再次親身示範了:「笨蛋,問題在制度啊。」 吳國崛起的時間,晉秦之間不打架,是因為晉國的公室衰弱,實權掌握在六個卿大夫手裡。 趙、魏、韓、范、智、中行氏。 當吳國狠狠的教訓了楚國一頓,跟越國開戰的時候,晉國的范氏跟中行氏造反了。
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姬姓,也就是跟周王室出自同源,但卻在長江這種蠻荒之地跟楚越這些南蠻子一同生活? 吳國的源起,史記自然也有一套說法,不過可信度欠佳,後世的學者也多提不同考據,這個就不細說了。 春秋時,楚國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當時吳越是楚的屬國。
秦穆公的過世,是春秋時代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在同一年,晉國的襄公也走了。 就像過去一樣,襄公的公子在秦國做為人質,隨著襄公去世,秦國跟晉國的大臣打算再次扶植傀儡晉侯上位。 然而,就在秦國大軍帶著新任的傀儡晉侯進入晉國領土時,晉國人突然擁立了襄公的另一個兒子繼位,並發兵狙擊秦軍。 秦軍大敗……
秦穆公的霸業定義,來自於翟泉之盟。 但實質上的武功霸業,則發生在更後面。 翟泉之盟最重要的決議,就是晉秦要聯合攻打鄭國。
姬重耳跟晉惠公姬夷吾是兄弟,同樣在晉國的驪姬之亂中出逃。 夷吾很快獲得秦齊支持返回,重耳卻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 這個故事給晉國人說、給儒家說,那就是個忍辱負重的王子復仇記。 給秦國人說,就兩個字,無恥。
春秋時代,各國總是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就是國君底下的卿大夫奪權。 卿大夫並不是單純的「大臣」,事實上,他們就是各國的小諸侯。 試想,周天子養了很多諸侯,但諸侯一開始擁兵自重不甩周天子,開啟了自由自在的春秋時代。 那諸侯底下的小諸侯不會有樣學樣嗎?
晉齊秦楚四國爭霸的模式,被新崛起的吳越打破了。 而晉國更是再次親身示範了:「笨蛋,問題在制度啊。」 吳國崛起的時間,晉秦之間不打架,是因為晉國的公室衰弱,實權掌握在六個卿大夫手裡。 趙、魏、韓、范、智、中行氏。 當吳國狠狠的教訓了楚國一頓,跟越國開戰的時候,晉國的范氏跟中行氏造反了。
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姬姓,也就是跟周王室出自同源,但卻在長江這種蠻荒之地跟楚越這些南蠻子一同生活? 吳國的源起,史記自然也有一套說法,不過可信度欠佳,後世的學者也多提不同考據,這個就不細說了。 春秋時,楚國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當時吳越是楚的屬國。
秦穆公的過世,是春秋時代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在同一年,晉國的襄公也走了。 就像過去一樣,襄公的公子在秦國做為人質,隨著襄公去世,秦國跟晉國的大臣打算再次扶植傀儡晉侯上位。 然而,就在秦國大軍帶著新任的傀儡晉侯進入晉國領土時,晉國人突然擁立了襄公的另一個兒子繼位,並發兵狙擊秦軍。 秦軍大敗……
秦穆公的霸業定義,來自於翟泉之盟。 但實質上的武功霸業,則發生在更後面。 翟泉之盟最重要的決議,就是晉秦要聯合攻打鄭國。
姬重耳跟晉惠公姬夷吾是兄弟,同樣在晉國的驪姬之亂中出逃。 夷吾很快獲得秦齊支持返回,重耳卻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 這個故事給晉國人說、給儒家說,那就是個忍辱負重的王子復仇記。 給秦國人說,就兩個字,無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左 傳 【陰飴甥對秦伯】     秦國攻晉,擄晉惠公。     晉國大夫陰飴甥前往秦國求和。     秦伯問:「晉國內部和睦嗎?」     陰飴甥說:「不和睦。平民認為一定要為晉惠公報仇。士大夫們知道晉惠公的過失,認為秦國一定會放回惠公,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因此不和。」     秦伯又問:「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鄭厲公回國重新執政,懲治了祭仲的黨羽。公父定叔一看勢頭不對,就逃往衛國去⋯⋯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左 傳 【陰飴甥對秦伯】     秦國攻晉,擄晉惠公。     晉國大夫陰飴甥前往秦國求和。     秦伯問:「晉國內部和睦嗎?」     陰飴甥說:「不和睦。平民認為一定要為晉惠公報仇。士大夫們知道晉惠公的過失,認為秦國一定會放回惠公,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因此不和。」     秦伯又問:「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