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有一個案例就是因為忽略了檢查的必要性,病情就相對嚴重了。記得他是一位約40多歲的男病人,當初是由於吐血而掛急診,腸胃科醫師先替他做了胃鏡檢查,輾轉又到我的門診追蹤做後續治療。
我看了當時急診的胃鏡,胃潰瘍範圍很大,但在胃出血的狀態下,醫師是無法直接針對潰瘍做切片的(切片可能會使胃出血更嚴重)。後來,病人吃藥治療的效果很好,很少再有不舒服的感覺,大概是因為這樣,即使我一再建議他一定要回來做胃鏡檢查,卻一直等不到他。一年後,他因為脹氣、沒胃口再度回到我的門診,這次就直接是胃癌第二期了。還好手術治療後預後良好。
我總是苦口婆心地勸每個潰瘍的病人,不是不會痛就是好了,因為胃潰瘍有沒有好必須「眼見為憑」,透過胃鏡追蹤才能知道「傷口是否已經癒合」,千萬不要因為「沒有感覺不舒服」「不會痛了」就抱持僥倖心態,拖著不回診,不然病情很可能就像案例那樣-出乎意料。
別把小病拖成大病:胃的癌前病變
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可能長在胃裡的任何部位。若沿著胃壁生長,會向上或下延伸到食道或小腸,若穿透胃壁生長,很容易擴散到鄰近甚至遠端的器官、組織或淋巴。胃癌還可以再細分為不同的種類,包括胃腺癌、胃腸基質瘤、神經內分泌癌和鱗狀細胞癌等,都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胃癌。根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的數據,臺灣約有9成的胃癌屬於從胃黏膜腺體細胞長出來的胃腺癌。腸化生發展成的胃癌,也屬於胃腺癌的一種。
(延伸閱讀/當胃裡長出了腸黏膜)
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炎約有10至20%會變成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指的是胃因為長期發炎,導致胃黏膜細胞的密度下降,胃黏膜細胞的功能也跟著下降,包括分泌胃酸及分泌黏液的保護機制,這會使萎縮部位反覆性發炎,其中約有3%萎縮性胃炎會變成胃癌。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胃黏膜上皮腸化生指的是胃黏膜細胞出現變異,長了具有吸收細胞、杯狀細胞與潘氏細胞的「腸黏膜」,而使胃部逐漸降低或失去原本應該具備的功能。胃腸化生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通常建議要以胃鏡做定期追蹤。腸化生被認為與胃癌的發生有高度的關係。有腸化生現象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至10倍,每年約千分之二的風險,十年約百分之二。
胃腺瘤(adenomatous polyps)
胃腺瘤常以瘜肉的樣貌出現,又稱為腺瘤性瘜肉。若要與大腸腺瘤相比,胃腺瘤的發生率並不算高。不過,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指出,約有4成的胃腺瘤內存在惡性細胞,未免後續發展為胃癌的風險,一旦在照胃鏡時發現就會直接切除,斬草除根。目前胃腺瘤亦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胃癌前驅性變化。
披著羊皮的狼:容易忽略的胃癌症狀
胃癌是發生在胃黏膜的癌症,最主要的因素是反覆發炎與潰瘍,進而形成惡性腫瘤。胃癌要透過症狀表現來早期發現並不容易,因為早期的胃癌症狀不明顯,經常與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很類似,例如上腹疼痛、胃脹氣、食欲不佳、解黑便等,所以若沒有透過胃鏡檢查、要察覺難度很高。一旦開始有體重減輕、疲倦感、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或腹水等症狀時,經常是癌細胞已經大到一定的程度,甚至長到胃壁更深層的地方。若發生以下狀況,務必特別留意:
治不好的胃潰瘍 胃潰瘍指胃黏膜一再糜爛(破皮)未能被治好,而使黏膜愈來愈薄,對胃壁保護力愈來愈差,難以承受胃酸侵襲,就會使胃壁出現傷口。雖然反覆發作是胃潰瘍最大特色,但由於可能是胃癌的表現方式,所以就算治療後病情明顯獲得控制,還是會強烈建議病人要依據醫囑,定期回診做追蹤。
(延伸閱讀/誘發胃潰瘍的4個因素)
空腹時的胃痛
多數人喊「胃痛」,是指胸口下方至肚臍這塊區域不舒服,但這個區域涵蓋很多內臟器官,所以不見得是胃的問題。胃癌的胃痛較常發生在空腹或肚子餓的時候,尤其又以上腹痛感覺最明顯。除此之外,由於癌症腫瘤可能會阻礙食物的消化,經常會伴隨胃脹、胃悶的感覺。另外,由於胃部的不適常會連帶造成病人吃不下、食欲不振,進而導致體重減輕的情況。
吐血或解黑便
胃癌經常會合併有消化道出血的現象,其主要因素包括癌症腫瘤成長速度快,造成的胃黏膜出血,也可能是癌症病灶的出血,兩者皆會導致解黑便或吐血的情形。若出血嚴重的話,還可能併發貧血,這會使病人感覺到體弱無力、頭暈眼花。這種時候,就要特別留意相關症狀是不是胃癌所造成的。
胃癌的篩檢與診斷
胃鏡是觀察胃部健康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用來診斷胃癌最普遍的工具之一。當醫師透過胃鏡看到可疑病灶時,會以胃鏡做切片取樣,接著再透過病理組織來做確診與判斷期別。
眼見為憑的篩檢工具:胃鏡 胃鏡不僅能「眼見為憑」的觀察,釐清相對主觀卻模糊的病人症狀主訴,不僅於看到可疑病變時,進行切除或切片取樣,也能針對變異細胞定位與確定病變範圍。不過,胃鏡畢竟屬於侵入性檢查,臨床上並不會建議每個人都要頻繁地進行胃鏡檢查,一來是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二來是避免檢查時的風險。
(延伸閱讀/真正「沒有感覺」的膠囊胃鏡)
胃癌的確診與後續治療
根據統計,在內視鏡下看起來是良性病灶,實際病理診斷為胃癌的機率約有5%。在胃癌診斷確定之後,通常會再以腹部電腦斷層、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等,來評估嚴重度,這有助於後續治療方式的評估。目前胃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包括惡性腫瘤切除與廓清胃部區域的淋巴組織,但若屬於局限於黏膜層的早期胃癌,有機會透過胃鏡手術完整根除。此外,醫師會評估是否搭配輔助性化療來減少復發的機率。
我需不需要照胃鏡來篩檢胃癌?
若屬於胃癌的高危險族群,照胃鏡是早期發現的主要方式。至於,既不是上述提及的高危險族群,又沒有相關症狀的人,建議至少在40歲時安排一次胃鏡檢查,若確定沒有問題,期間也沒有其他症狀發生,往後每3至5年再做檢查即可。目前胃鏡檢查的舒適度已經比以往好很多,不僅可以選擇靜脈麻醉的無痛胃鏡,亦有經鼻胃鏡、膠囊胃鏡等新型態的方式,檢查過程中的舒適度提升,甚至可以同步與醫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