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那些罹癌後我才搞懂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各種疑難症狀,不知到底該看哪一科

在我罹癌前,我對健檢幾乎一無所知。以前,我認為只要身體不舒服,到醫院醫生就會幫我找到病因,對症下藥就可以解決。但我後來發現其實不然,因為醫院裡有許多科別,有內科、外科、有神經內科也有神經外科等等。有時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該看哪一科,甚至幾乎看遍各科卻仍找不到原因🤷‍♀️

而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大學時期經常反覆腹瀉,當時我從肝膽腸胃科又看到消化內科,診斷結果不是一切正常就是腸躁症。而每當我腹瀉嚴重時候,也已經習慣到醫院報到、看診,最後到藥局帶止瀉藥回家💊而我也一直以為自己就是腸躁症患者。


反覆就診,仍找不出原因

大學時期,腹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記得有一次我腹瀉到懷疑人生,到附近大醫院就醫時,我在診間忍不住問醫生:「醫生,我這樣反覆腹瀉,會不會有可能是大腸癌之類的癌症?」,醫生當場哭笑不得的直接回答我:「妳還這麼年輕,不可能是癌症啦!」我當下也覺得我真是小題大作,竟然問了這種蠢問題😂

但萬萬沒想到,就在我罹癌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反覆腹瀉就是功能性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典型症狀R~~但我並沒有怪天怪地怪醫生,畢竟神經內分泌腫瘤本來就是一個罕見癌症,而且正是因為它的症狀非常容易與一般常見新陳代謝疾病混淆,症狀無特殊性,且可能長在身體任何部位,不容易做出精準的診斷,加上平均確診時間需要5~7年,易誤判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所以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進入晚期。


終於找到真正病因

事後回想,如果當初我的那顆4公分胰臟腫瘤沒有壓迫到我的胃造成胃劇烈疼痛,我可能到現在還沒發現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存在,若腫瘤再繼續長大,後果我真的不敢想像😨真心感謝我的胃提醒了我腫瘤的存在,還有當初在急診幫我安排腹部電腦斷層的急診醫師。

因此,以我自身經歷,我歸納出一個結論:不論你多年輕,只要你滿20歲以上,最好定期做健康檢查。


raw-image
年輕人也需要定期健檢

從我罹癌開始治療這段時間,我在醫院裡看到好多跟我年齡相仿的病人,也同樣正在跟癌症對抗。癌症已經不是中老年人專利,現在20~30歲的大學生及上班族,每天面臨各種升學、升遷等工作或生活壓力,癌症的發病率也正在逐年上升。📈

但,基本健檢項目我覺得只是做心安,除非你有達到國健署規定可以公費健檢的年齡門檻,例如:「40歲到65歲」的成年人,可以每3年進行1次政府補助免費健康檢查。若是20~30歲年輕人,通常能做的健檢項目,通常就是量身高、體重然後抽血檢驗等一些基本項目。

我真心建議,20~30歲的年輕人,每年除了要做基本的健檢項目外,最好再增加一項影像檢查會更完善。例如:乳房超音波、腹部超音波。

20~30歲的年輕人若平常身體沒有異狀,我建議2~3年做一次超音波等影像檢查即可,避免因過度檢查而浪費醫療資源。而每年定期做基本的健檢項目也能檢視自己身上是否有癌症以外的其他慢性病,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以上,真心不騙和大家分享健檢的重要性~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按追蹤+❤️支持,你們的關注就是我持續分享的最大動力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花咪的抗癌日常🌻🌻的沙龍
70會員
30內容數
想在這兒分享我在抗癌路上遇到的各種真實又溫馨的故事,帶給大家滿滿正能量🥰
2023/12/10
4年前,本以為開刀切除掉這顆胰臟惡性腫瘤從此癌症就不會再亂入我的人生,沒想到就在去年,也就是我罹癌後的第3年,癌症再度侵略我的身體,甚至到骨頭.... 「懂」比「愛」更重要 我很感謝我的家人一直以來的陪伴和照顧,他們讓我知道在這條抗癌路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獨自面對,尤其在癌痛最嚴重
Thumbnail
2023/12/10
4年前,本以為開刀切除掉這顆胰臟惡性腫瘤從此癌症就不會再亂入我的人生,沒想到就在去年,也就是我罹癌後的第3年,癌症再度侵略我的身體,甚至到骨頭.... 「懂」比「愛」更重要 我很感謝我的家人一直以來的陪伴和照顧,他們讓我知道在這條抗癌路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獨自面對,尤其在癌痛最嚴重
Thumbnail
2023/12/09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抗癌的書,書名是《日本精神科名醫一個月,從癌症生還》,內容講述一位精神科醫生在發現肺部有一顆3公分的惡性腫瘤後,利用一個月的時間靠自己消滅癌細胞。 「攻擊式健走」 作者在書中提到,因他本身不愛運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激勵自己運動的方式,就是每日健走一萬步,並且在健走過程中
Thumbnail
2023/12/09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抗癌的書,書名是《日本精神科名醫一個月,從癌症生還》,內容講述一位精神科醫生在發現肺部有一顆3公分的惡性腫瘤後,利用一個月的時間靠自己消滅癌細胞。 「攻擊式健走」 作者在書中提到,因他本身不愛運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激勵自己運動的方式,就是每日健走一萬步,並且在健走過程中
Thumbnail
2023/12/07
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相關書籍,發現自己在抗癌路上其實成長蠻多,除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創傷後成長」,在人際關係中也得到一些意外收穫。 罹癌前的我並沒有意識到自我覺察的重要性,直到罹癌後我開始接觸一些有關自我成長的書籍和資訊,才瞭解人應該要常常給自己沉澱的時間,好好「了解自己」。 以下是我在
Thumbnail
2023/12/07
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相關書籍,發現自己在抗癌路上其實成長蠻多,除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創傷後成長」,在人際關係中也得到一些意外收穫。 罹癌前的我並沒有意識到自我覺察的重要性,直到罹癌後我開始接觸一些有關自我成長的書籍和資訊,才瞭解人應該要常常給自己沉澱的時間,好好「了解自己」。 以下是我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各種疑難症狀,不知到底該看哪一科 在我罹癌前,我對健檢幾乎一無所知。以前,我認為只要身體不舒服,到醫院醫生就會幫我找到病因,對症下藥就可以解決。但我後來發現其實不然,因為醫院裡有許多科別,有內科、外科、有神經內科也有神經外科等等。
Thumbnail
各種疑難症狀,不知到底該看哪一科 在我罹癌前,我對健檢幾乎一無所知。以前,我認為只要身體不舒服,到醫院醫生就會幫我找到病因,對症下藥就可以解決。但我後來發現其實不然,因為醫院裡有許多科別,有內科、外科、有神經內科也有神經外科等等。
Thumbnail
2022年十月健康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很快地在追蹤檢查確認自己得了甲狀腺癌。這一篇是從健檢到確診的各項步驟說明
Thumbnail
2022年十月健康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很快地在追蹤檢查確認自己得了甲狀腺癌。這一篇是從健檢到確診的各項步驟說明
Thumbnail
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我們該如何預防、揪出早期大腸癌?請專科醫師解說。
Thumbnail
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我們該如何預防、揪出早期大腸癌?請專科醫師解說。
Thumbnail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為胰臟腫瘤辭世,然而奪走賈伯斯性命的並非胰臟癌,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黃文冠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常發生在消化道,例如胃、小腸、大腸、胰臟等處,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以小腸居多,台灣則是以直腸最多,患者往往是做大腸鏡、直腸鏡時,意外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
Thumbnail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為胰臟腫瘤辭世,然而奪走賈伯斯性命的並非胰臟癌,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黃文冠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常發生在消化道,例如胃、小腸、大腸、胰臟等處,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以小腸居多,台灣則是以直腸最多,患者往往是做大腸鏡、直腸鏡時,意外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
Thumbnail
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Thumbnail
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Thumbnail
一名三十歲年輕媽媽在懷孕時,發現有血便,原本她以為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孩子出生後,她打算坐完月子再就醫,沒想到血便越來越嚴重,連白天精神都受到影響,她感覺不對勁,求助醫師為她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找出血便病因。
Thumbnail
一名三十歲年輕媽媽在懷孕時,發現有血便,原本她以為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孩子出生後,她打算坐完月子再就醫,沒想到血便越來越嚴重,連白天精神都受到影響,她感覺不對勁,求助醫師為她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找出血便病因。
Thumbnail
直腸癌的發病率也是蠻高的,在所有癌症中,屬於高發癌症,可以說在國內,前五名是能排得上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對都比較高,這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著較大的聯繫,尤其是與飲食的關聯性比較大。 就有這樣一對夫妻,妻子在腸鏡檢查後被確診患有直腸癌,一周的時間,丈夫也被查出患有直腸癌,丈夫原本是因腦梗住院的,沒想到
Thumbnail
直腸癌的發病率也是蠻高的,在所有癌症中,屬於高發癌症,可以說在國內,前五名是能排得上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對都比較高,這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著較大的聯繫,尤其是與飲食的關聯性比較大。 就有這樣一對夫妻,妻子在腸鏡檢查後被確診患有直腸癌,一周的時間,丈夫也被查出患有直腸癌,丈夫原本是因腦梗住院的,沒想到
Thumbnail
沒症狀就不用做篩檢?… 預防腸癌只做乙狀結腸鏡可以嗎?… 「張先生,你這次 #糞便篩檢 報告出來呈現陽性,建議再做 #大腸鏡 檢查進一步確認喔!」 「醫生,我現在人沒感覺怎樣,而且家裡也沒有人得過 #大腸癌,加上聽說做那個檢查很不舒服,應該不用啦!不然就再做一次糞便檢查?」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
Thumbnail
沒症狀就不用做篩檢?… 預防腸癌只做乙狀結腸鏡可以嗎?… 「張先生,你這次 #糞便篩檢 報告出來呈現陽性,建議再做 #大腸鏡 檢查進一步確認喔!」 「醫生,我現在人沒感覺怎樣,而且家裡也沒有人得過 #大腸癌,加上聽說做那個檢查很不舒服,應該不用啦!不然就再做一次糞便檢查?」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