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公開文章】談談科技成長股慘遭凌遲的感想,以及我對後市的看法

本來想說最少等本次財報季後,再來寫點這類檢討整體市場狀況的文字,但最近在科技成長股板塊,市場氣氛可說肅殺之極,最近幾天不斷在創今年新低,覺得好像有需要寫一篇聊聊最近感想。老實說,即使是去年三月因疫情引發環球股災,我覺得都沒有那麼難受,畢竟大盤是跟着科技成長股一起死,而且印象中是幾週內瘋狂暴跌,但是一跌到底,基本上我還沒真的難受幾天就開始絕地大反攻了。去年我的投資組合到五月這個時候,就已經收復全部失地而且持續向上破頂。
今年就完全是不同光景了。看大盤是一片歌舞昇平,但我的投資組合大概在二月中創下新高後,就一路反覆尋底,彷彿被凌遲一般,很是考驗信心和耐心。在四月曾經以為要熬出頭了,結果市場在財報季又展開另一波連環爆殺,這印象中是我投資科技成長股以來,所經歷最是震撼的一個財報季。
一般來說,成長股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相對高估值的關係,市場會對他們的表現有較高預期,這點完全可以理解。所以一旦出來一個成長大幅放緩的財報,馬上暴跌兩成的場面也見過很多次。即使財報表面上好像有「撃敗」市場預期,但很老實說多數時候分析師給的預期也多半跟管理層給的指引相差不遠,而管理層在上一季給的指引通常也只是打安全牌,所以僅「撃敗」預期一點,股價不漲反跌的狀況也是不少。
不過,這次財報季我覺得市場反應就更加歇斯底里,挑剔程度比起過往再放大,只要有一丁點疑慮,管你營收數字再好、指引再好,都是爆殺下場,像是PINS;至於沒有大幅撃敗預期者就更是死罪了,即使業務都在軌道上,TTD就硬是要暴跌26%給你看,令人瞠目結舌。

估值問題
最近財報季,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所追蹤企業的歷史財報數據和計算估值,大致上有留意到與歷史水平相比,的確在踏入2020年下半年之後,很多持股的估值水平都被大幅拉高到超過歷史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甚至接近兩倍。平心靜氣地想,既然位高勢危,市場隨便找個理由(十年期國債殖利率、通膨數據、財報)隨便跌,也就沒有甚麼好怨的。在本次財報季期間,還發生過即將發布財報的公司提前暴跌的狀況,像是ROKU,那天市場就真的是連理由都不想找了,就是不講道理,就是要你跌。
我比較後悔的一點是,在4月14號那輪反彈中,我在算完OKTA估值後,有得出一個結論是當時他的「估值水平已經是相當昂貴,與2021Q1的高點相差無幾」,同時也指出「強烈不建議在目前這個水平買入OKTA」(265元),按照我原本的想法是理應在估值水平接近2021Q1高點時候減持的,但當時受到低位反彈的樂觀氣氛影響沒有按照紀律去做,現在跌回220元左右,就是一個看對但沒有貫徹執行的例子。
比起三月那波調整,最近財報季又多殺一波,雖然持倉再創今年新低,但心理上反而好像比之前那波好受一些,主要是心態上的不同。在三月時候,我想的還是比較進取一些,想要很快調整結束再創高峰。但現在的心態已經變成,好吧,跌了那麼多其實也就是回到去年十月、十一月左右的水平而已,比起去年年初還是賺多很多。想想當初疫情爆發環球股災時候,那陣子其實我本來預期會像金融海嘯那樣,可能要吃土吃個一兩年才能恢復,結果沒幾個月就收復失地一直破頂,其實已經是意外收穫。攤開估值表一看,我總不能期待市場在超高估值的情況下還要繼續推升股價吧?那樣未必是好事,只會重演2000年網絡泡沫的劇情,殺一殺是會健康些也沒錯。
再來,就是以我追蹤的持股來說,單看財報本身有些固然有點小瑕疵或憂慮,但整體來說業務發展都完完全全在軌道上。從三月殺到現在,其實很多持股雖然仍然不能說很便宜,但你說超貴的其實也已經不多,大部分都已經處於合理區間。現在能做的事其實不多,就是繼續持有,等待公司的發展趕上估值而已。我個人覺得在正常市場狀況之下,科技成長股可能要等到今年年底或是明年年初,大家開始將目光投放到明年的全年營收之後,才會有較明顯的行情出現。

與大盤脫離的問題
這輪調整讓大家很不舒服的一點,就是大盤一直漲,但是科技成長股卻是一路捱打跌跌不休,但這樣的狀況其實並不是沒有出現過。
我們以科技股比重較高的納斯達克指數來看就好。我們可以看到它在2019年上半年其實表現平平,大致維持在2018年下半年的高點,一路等到2019年十月才有比較明顯的突破,由8,000點左右一路漲到疫情爆發前的9,500點。
不過在科技成長股板塊,他們的走勢並不是跟納指一致的。以MDB來說,他在2019年該漲的都在上半年漲完了,下半年輪到大型科技股表演時候他就一直在盤整,其他像是TWLO或是TTD的狀況也類似,就不一一贅述了。
如果真的心理不平衡,其實最好的做法就是也配一些資金在QQQ或是VOO之類追蹤大盤的指數型ETF身上,自然就不會在大盤行情好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是被世界遺棄的孤兒一樣。不過,如果真打算這樣配,建議真的要堅守紀律,調配好比例之後就不要輕易動搖,像是在科技成長股行情好的時候,在高點把QQQ或是VOO賣掉然後拿來加碼,這樣恐怕會很容易出事。
我自己也是因為在2019年體驗過大盤漲而自己卻一點也沒吃到的不爽感,所以在去年也趁疫情崩盤的機會撿了不少TQQQ,當時買的現在還留著,成本很低。但就不太建議讀者在高位買了,更不建議定期定額地買。要買,就必須要耐心等候時機策略性買入,如果成本很低,而大盤又持續向上,損耗問題並不是重點,我覺得可以持有一段時間。但必須要有心理預期,就是假設哪天大盤有大調整,TQQQ跌個六成以上是家常便飯,所以我自己也不排除哪天可能會擇機減持一些。

這輪科技成長股有跌很多嗎?
以最近財報後一口氣跌掉26%的TTD為例,跌得夠兇了吧?但看看整體的成長股從歷史高位回調的幅度,其實並沒有顯得特別誇張。
TTD的歷史高位是972元,財報後一口氣噴掉26%,最低一度觸及489元,其實就是差不多從高位腰斬。這陣子成長股從高位腰斬的股票還滿多的,只能說比正常行情可能跌多了一點,但並非特別扯。在2019年,TTD估值還不算很貴的時候,也曾經調整過三、四成的幅度。如果算算估值,其實腰斬完才處於合理區間。TTD大跌之後,我拿TTD的數據和PLTR的對比一下,發現市場也還是亂中有序。
最近有朋友問我,科技成長股跌很多了,到底有哪些可以買。老實說,我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推薦。畢竟便宜的就是多多少少會有些隱憂,我覺得最穩也挑不出甚麼毛病的股票就是估值也相對比較貴。在現在這個市場環境下,我怎知道會不會哪天市場又發神經把那些也要殺一殺,實在很難給甚麼建議。如果是長期投資者,還是要自己參考了足夠的資料與數據(像是「美股投資十日談」提供的內容),衡量自己願意接受的風險水平,然後選擇最有興趣、也最有信心的標的來持有便可,很難有甚麼絕對的標準答案。主要需要避免的,無非就是財報瑕疵太明顯、沒有甚麼未來發展性,或是估值太離譜的標的之類。
而且,我最近留意到Business Insider引述一份Vanda Research的研究,有一項觀察滿有趣的,有可能會影響到短期幾個月內科技成長股的走勢。
Vanda Research指出,當初流入ARK的資金,其實大部分都是機構投資者,散戶只佔少數,最近反而是散戶持續買入並持有。然而,幾個月前ARK的持股開始被殺估值後,資金流出同時許多持股也被做空,典型例子是SKLZ,其遭放空的股票已激增至所有在外流通股數的60%(前陣子也上演過一波小型軋空行情)。此外,最近ARKK成分股的賣權價格已首度超越買權價格,隨著股價下跌,持有ARK股票的機構投資者可能會被迫做空持股以對沖股票下跌的風險,或是賣出持股,造成死亡漩渦。
如果該研究的觀察屬實,那麼科技成長股股價走勢,在短期內可能還是會繼續「不講道理」一陣子。作為長線投資者,這些波動除了忍受也沒有別的辦法,我能做的就只能是不斷反覆檢驗公司的發展是走在正確的軌道上,然後,等待。
  • 5/17 (一) 23:59 前,用折扣碼「usinvest0514」訂閱「年費方案」,享八折優惠!(原價 $1398,限時優惠只要 $1118)
  • 有兩篇之前「付費限定」的文章開放限時試閱,分別是近期PTON突然發生召回事情後,我馬上根據自己的估值方式,判斷其股價已反映完召回因素。另一篇則是較早前寫的關於Snowflake的天價估值分析。
  • 有「付費訂閱」的讀者,我設有另一個專門討論訂閱內容的TG群,有興趣加入者可將以下資料寄到這個電郵地址:samuelwalkertw@gmail.com
  • 請在信中提供三項資料,以便查核,謝謝:一、方格子後台有訂閱「美股投資十日談」的截圖;二、Telegram的ID;三、方格子的I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