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何利用金錢提升生活質量

    又到發糧的日子了!
    一早起來,睡眼迷蒙的就等著銀行戶頭裏由公司透過銀行轉賬進來的薪資。這筆酬勞算不上多,但在疫情中也是一桶好用的水,不僅可解渴還能盥洗,甚至還可以給我的生活添加中下階層的享受:買一束花、夠一個月吃的堅果、三本書、兩本雜志,當然還有其他娛樂。
    理財先理債。拿到薪水的第一件事是,我總是先償還信用卡、房租、賬單等需要支付的費用,剩餘的就是接下來一個月的伙食費和娛樂費用了。
    這個看起來理智的支付和儲蓄習慣,我開始得很遲。有錢能省直須省,莫待無錢餓肚子,這個人盡皆知的道理,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才讓它落戶我的生命中。

    🍻理性消費過不苛刻的生活
    “有錢能省直須省,莫待無錢餓肚子”讀起來像打油詩,想必也是大多數已在理財路上的人的消費觀念。有一點必須說的是,懂得理財或理性消費的人,他們都不會太苛刻自己。
    三十歲以前,我從來都不會為自己設定目標。但這兩年,基於年紀漸長,加上遲來的理財觀念剛落入我的生命沃土,那句王爾德就金錢說過的俏皮話,——我年輕時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原來真的是這樣。——如今成了我座右銘筆記本裏,時刻要記住的一句話!
    我不希望自己真的到老了才來發現,金錢何其重要,那我就必須開始思考金錢這回事,并且將身邊曾跟我談過錢財的朋友的經驗拿來做參考。
    朋友當中,有人擅長理財,該擁有的房產、股票、基金、保險、退休計劃等沒有一項是缺席的;反之,有些朋友則經常性陷入財務困境,即使已年過半百,收入不高但因消費過高,因此朋友在經濟上常常捉襟見肘。

    🍻讓工作收穫報酬並支付未來夢想
    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消費過度的窘境,我不得不在成長與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給自己立下中長期的理財目標。我的目標是什麼呢?我希望未來十年後的我,至少在談到金錢時,雖不至於暴富,但也不至於捉襟見肘,并且有餘力支付夢想。
    目標,有可能是別人的;而夢想,絕對都是自己的。我有點小貪心,我希望“目標和夢想”都可以為己所有。要兩全其美,得用什麼辦法來換呢?我不是追求財務自由的人,或者用財務自由來換取不用工作的人。我熱愛工作,并以巴菲特為榜樣,如何可以,我想學他繼續工作到死後五年。所以,我換取目標和夢想的等價物便是讓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上不斷成長,并盡可能保持進步空間,不退步。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工作必然等於賺錢。當然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僅僅是為了賺錢而賺錢,那我們會經常性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中,這無論對身體或心理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但也不是所有人的工作,都一定能換取巨資酬勞,大多數的人在工作上換來的收入,其實也僅僅足夠維持一般的生活水準,要換取更優質的生活條件,除非你領悟到增值和改變自己的重要,才能幫助你有效跨出舒適區,用知識和能力,爭取到異于過往的收入和生活條件。
    但也不是所有收入豐碩的人,就一定懂得如何利用金錢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我就聽說過,有高收入者因為陷入過度消費和不善理財,加上嗜酒、豪賭最終將自己推進困難的火坑。金錢就好比肥料,如果你不把它撒入田地裏,它是絲毫沒有用處的。

    🍻危機意識很重要不在危機前臨陣恐慌
    前面說過,理財先理債。剛剛外出打包早餐時,有聽眾打電話到電臺分享在疫情中的生活情況,他說,現在他很焦躁不安,因為他可能面臨減薪甚至是公司裁員的困境,他害怕被裁員,他將無力償還房貸、車貸以及處理生活開銷。
    當我們處在安全區時,誰會想到困境就這樣隨著疫情降臨,那些在消費主義下曾經美好的會變成沉重壓力與負擔?斯多葛哲學家塞涅卡就提醒過,本能的需要是可以滿足的,而且很容易辦到。使我們焦躁不安的,恰恰是其余的那些需要。
    困境總是毫無預警的來到我們面前,如果那位聽眾不是急著要擁有一套房、一輛新車這些超出本能需求的東西,在疫情下,他會如此措手不及?我相信,那位朋友肯定是有做好人生和財務規劃的,但換個思維,即便在平常我們也應該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如今,不論是實質的金錢還是個人價值的投入,我都時刻提醒自己,注意小額的費用,畢竟一艘大船的沉沒,有時是微的裂口所致。

    🍻憑藉理智和知識征服每一次的困難
    人生在世,就是一場場戰役,一次次困難的征服。我們總會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難題。孩提和青春時期,我們渴望和夢想成長,帶著滿滿信心,學習知識,善用工具去挑戰未來;成年後,我們出到社會,并在社會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環境裏打拼,渾身解數,在人際、職場、兩性關係、家庭、生活、金錢等場域中越戰越勇。
    你有想過,是什麼因素讓你在征服一切事物時,擁有巨大力量和勇氣?我們之所以能在生活的困難中戰無不勝,絕不是以情緒為導向,而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如何理智判斷,這才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從困厄中,執拗地、堅挺地走過來。
    文、圖:吳鑫霖(放棄版權、可轉載,唯需著名來源和作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