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關於/寫故事\這件事】02.寫作的養分-從童年說起

    【關於/寫故事\這件事】02.寫作的養分-從童年說起
    ▲國小學童聽完講座後,所寫的心得回饋
    ▲國小學童聽完講座後,所寫的心得回饋
    接續著上一篇【關於/寫故事\這件事】01.我是誰?,國小學童們關於「寫作」的疑惑或好奇,不外乎是:
    ☆您最喜歡哪一本作品?
    ☆您怎麼想出這些故事?
    ☆您怎麼有這些想像力?
    最喜歡哪一本作品?我的第一部童書作品《別鬧了!小刺蝟》是2011年出版的,迄今也過了10年之久。每一本作品,直到現在仍記得為何而寫,當下的心情,以及當時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做著什麼樣的工作。
      譬如寫著《冒牌騎士王子》的時候,自己人在南部一間名氣不小,工作環境及壓力卻相當緊繃的教科書出版社擔任編輯。趁著極其短暫的中午用餐時刻,一張偌小的辦公桌,當所有的燈都熄了,也要一邊扒著午餐,一邊犧牲午休時間寫著稿件,便是自己最紓壓的方式了。
      主人翁小山被困在電玩世界裡,猶如現實職場裡的自己,一張偌小的辦公桌、是個被各種進度逼著走的最底層編輯,加上周遭的環境瀰漫著加班文化,不喜加班的自己成了被團體刻意冷落與酸言酸語的不合群一員。
      我盼望著小山能夠必須運用自己的勇氣與智慧,方能回到真實世界,亦是隱隱對著當時的自己喊話了。
      針對☆您最喜歡哪一本作品?
    我也只能回答如此八股的答案:真的是每本都喜歡,因為每本都是自己人生過程中的一段回憶啊。
      另外兩個問題,☆您怎麼想出這些故事?和☆您怎麼有這些想像力?一直是很多國小學童的好奇。
      事實上,要寫出一篇故事,甚至是能夠出版的故事,更甚至是被讀者喜歡的好故事,身為「作者」需要具備的能力有很多,舉例來說,在現代如此廣用3C、資訊如此豐沛的年代,能否安靜下來好好地跟文字獨處,便是一大考驗了。而這背後又牽涉到「自律」了。而許多能力,又如「去蕪存菁」,挑選做為情節細節的能力、角色分配與比重的能力、提供不同思維的能力⋯⋯然而,每種能力都可能隨著年紀或生活經驗,或有意識的鍛鍊而習得;又或許沒有機會習得,而停滯在某個程度與階段。
      創作是一趟長久的路,是一趟不斷修煉的旅程。然而,回到針對國小學生的疑惑,我努力地回想了童年時候的自己,究竟有哪些成為自己寫作上的養分呢?
      ①閱讀力:
      這則小故事,相信聽過我演講的孩子們都聽過了。小時候,因為家境不好,加上那個年代的圖書館不若今日盛行,自己和姐姐最喜歡窩到家附近的書局看書。自己喜歡讀成語故事,每則成語都會有一幅插圖及簡短的故事,迄今自己仍記得<人面桃花>的插畫,以及那故事背後所流露出的淡淡惆悵;<南柯一夢>的地底螞蟻王國,讓人思緒轉換於真實人生與想像世界裡頭,瀰漫著濃厚的奇異色彩,帶來的衝擊絲毫不遜色於今日的歐美奇幻小說。
      我的確是大量的閱讀。幾乎每天放學後,便到書局報到,直到老板用掃把趕人;甚至把擺放故事書的玻璃櫥窗都鎖了起來,我跟姐姐還是每天準時地報到,癡癡地望著櫥窗內的故事書。
      有很多家長看到這裡,會大嘆:對!就是要大量的閱讀。
    這句話,對,也是不對。
      大量閱讀,不是一件壞事;
      但重點還是要重質。
      若囫圇吞棗,計算著讀了多少多少本,但若沒有讀進腦海裡、讀進心裡,都難以讓閱讀成為美好的養分。
      什麼叫做美好的養分?
      你會記得,故事帶來的魅力與影響力!
      是感動。所以你也會想寫出令人感動的故事;
      是同理。所以你也會想寫出療癒人心的故事;
      是驚喜。所以你也會想寫出具備另一種常人也想不到的觀點與角度的故事;
      是實用。所以你也會想寫出帶給人實際知識作用的故事。
      故事像是寶庫,你永遠也預料不完,你能從中挖出的寶物有多少,能帶給自己的驚呼有多少。而這些片刻下的讚嘆都將變成養分。日後,讓人從一個閱讀者,有機會轉變成創作者。
      ②挑戰力:
      挑戰力?嗯,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呢?我想要另外提供的一種思維是:勇於挑戰,並從中越挫越勇的能力。
      小時候的自己,非常喜歡參加比賽,人生中所參加的第一個比賽即是幼稚園時期的說故事比賽,舉凡朗誦、漫畫、寫生,更別說是作文比賽,那更是時常出現自己的身影。
      有些比賽是學校老師指定人選參加的;有些比賽是校外的,譬如某某單位舉辦的戶外寫生比賽。
      每當自己對著孩子們演講時,我總是會提起,自己參加過一種很特別的比賽:歌唱比賽。孩子們總是會瞪大眼,把它跟電視裡頭的歌唱比賽聯想在一塊兒。其實,沒有那麼隆重,是國小校內舉辦的歌唱比賽。
      但對一名當時仍是國小生的自己來說,光是這樣規模小的歌唱比賽,就足以讓自己緊張得要命!
      那個年代的歌唱比賽,唱的是哭砂,或是瀟灑走一回;規定要自備伴唱帶,於是跟媽媽去菜市場尋覓了好久,才找到伴唱帶。
      迄今仍記得初賽時,握著麥克風那雙顫抖的小手;依舊忘不了許許多多雙師長的眼珠子盯著自己的場景;以及,我最常拿來跟孩子們自嘲的──音樂都下了,我居然落拍了,沒跟上音樂唱,很快地,就被刷掉了。
      雖然當下又糗又丟臉,但長大之後,無論是參加哪一種徵文或文學獎比賽,這都成了養分,提醒著自己,誰沒有失敗過;誰沒有被退稿過;誰沒有被噓下舞臺過。
      有很多的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不是怯於跨出去;便是一失敗了,便一蹶不振。
      參加比賽,除了希望能獲得獎項肯定之際,不只能從中借鏡他人的優點,學習他人的長處,更能夠增加生活經驗,訓練膽量。
      ③執行力:
      我在這裡所說的執行力,其實也就是實際動手去寫的能力。
      我知道,寫作很困難,小時候,常常咬著筆桿發呆,就是不知道該怎麼下筆。長大後,用鍵盤打字,更是常常望著電腦螢幕哀聲嘆氣了。
      童年時候,有一陣子非常喜歡侯文詠的《淘氣故事集》和《頑皮故事集》,於是起心動念,模仿起侯大作家來,打算把我們一家六口,四個姊妹的故事寫成趣味故事集。當然,最後的下場是寫得哩哩啦啦,不太成功。
      然而,寫作的每一分每一秒考驗的是架構的能力。架構一篇文章的能力,這就好比蓋房子的能力。如果總是每天在腦海裡面想著怎麼蓋房子,卻從不實際動手蓋;沒有經歷過,蓋得歪七扭八的時期,那你永遠不會有真正蓋出一棟房子的一日。
      小時候,沒有筆記本這種玩意;但每次的繳交作文作業,我總是能寫多少便努力地賣力地從腦袋瓜裡擠出文字來寫,別的孩子寫三頁,我可以寫到五到六頁。
      長大後,我便習慣隨身攜帶筆記本,一有靈感就寫,一有感觸就記錄下來,哪怕是隻字片語,斷垣殘壁,只要寫下來,他日就有機會連綴成篇,完整它的架構。
      迄今,我仍是如此。
      以上的①閱讀力、②挑戰力、③執行力,皆是我以童年時候自我訓練寫作能力時的作為,來提供給國小學童們參考。
      我在自大學畢業後,出了社會後,仍不斷投稿報社,甚至投稿過言情小說出版社,不乏收過令人沮喪的退稿信;也曾經瘋狂參加過各大知名的文學獎,甚至是地方型的文學獎,屢屢鎩羽而歸,而那又是另一種心境的磨練,另一種階段的修煉了。
      但每當挫敗時,總是會記得那曾經所讀過的每一個故事的美好;記得自己總是不斷跌倒,卻又屢起站起來的昂然身影。
      寫作不易,靠著自身力量掘井後的泉水,嘗起來特別甘甜,在此分享個人的童年經驗。希望能帶給孩子們一些幫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