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2022 年加入方格子,經過兩年半,瀏覽量總算突破十萬啦!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速度是快是慢,就是寫著寫著,突然發現快破了 XD。
剛好趁這個機會,也想跟大家聊聊這四年多來,我是怎麼經營寫作這個興趣的。雖然我也稱不上什麼很厲害的寫作者,但畢竟寫了這麼久,應該還是有點參考價值啦(笑)。

▌我的寫作定位
① 我想寫什麼?我為什麼想寫?
如果要用一句話簡單介紹自己,那我會說:「我是一位喜歡分享故事的寫作者。」
從四年前寫第一篇文章以來,我的寫作動機一直沒有變過,我想分享喜歡的故事給更多人知道,不管是小說、戲劇、動漫,我希望把它們吸引我的地方,整理並分享出來,讓更多人認識這些作品。
我覺得「知道自己為什麼寫」對寫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很常碰到流量的起伏,可能花好幾天寫出來的東西沒人看,也可能隨便寫寫的東西流量暴漲。若沒先釐清自己寫作的動機,只為了成名就一頭栽進來,非常容易半途而廢。
我明白大家把文章發出來,就是希望被人看到,可在創作初期就把動機徹底押在別人身上,熱情沒多久就會消耗殆盡了。
我認為最理想的寫作模式,是你能從中同時得到成就感與回饋。比如我寫完一篇觀後感,就代表我多閱覽了一部作品、多體驗了新的故事、多積累了寫作的經驗。只要有意識到這些成就,就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閱讀新作品、寫下新文章,促成正向循環。

越積越多的作品清單
與此同時,當作品數量增加、被人看見的機會變多之後,也更容易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願意駐足的同好。
偶爾我會在 mail 收到晚幾個月、甚至幾年入坑的小夥伴來信,他們會興奮地和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我討論哪段劇情很棒、哪些片段自己很喜歡,就像當初沉迷其中的我一樣。
或許這些回饋不多,也沒什麼實質收益,但它卻讓我清楚看見自己為別人帶來了哪些影響,知道我當初「希望更多人知道這些故事」的期許,是真的實現了!

謝謝每位來信分享的天使讀者們 ❤️
② 我想寫給誰?
定義好 What 跟 Why 之後,接下來就是 Who 了。
剛剛說過,我們之所以把文章發出來,就是希望別人來看,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讀者並不會為了不感興趣的內容停下來,因此寫作前我們也得思考:「這篇文章我究竟要寫給誰?」
就拿我最常寫的劇評舉例,通常會點進劇評的,很少是原本就認識我的讀者,大多是對這部劇感興趣的觀眾,透過 Google 關鍵字或從探索頁面進來。
這種情況下,我就會把重點放在戲劇本身,不聊太多個人經驗,並針對近期作品做好防雷警告,避免第一次看我文章的讀者不小心被暴雷。
這些考量都會影響我寫作時的用詞,寫給別人看的文章,會和自己記錄用的不一樣;用來解決問題的文章,也會和單純分享感動的不一樣。
像去年我寫過一篇 Obsidian 的教學文,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就會明顯和劇評不同,結構更清晰、用語更簡潔,為的就是幫助讀者更快找到需要的答案。

(左:工具類文章|右:劇評類文章)
除了這些 SEO 導向的內容以外,我也有些文章是寫給特定某些人看的。比如〈聊演技〉系列的 TA,我就會定位在看過〈聊陸劇〉的人,會提到更多陸劇作品;或像今天這種〈聊寫作〉的文章,則著重寫給已經認識我的追蹤者或路過的格友看,會說到比較多個人經驗。
③ 我該怎麼寫?
調整語氣和用詞,不只能夠貼近 TA,也能藉此來定義寫作風格。不曉得大家記不記得,今年初我曾對文章進行了一次標題格式改版,也就是開頭處從原本的「◯◯筆記」改成了如今的「聊◯◯」。

老讀者想必對這個「聊」字不陌生,畢竟我很多文章都有用到它(笑),之所以現在也用這個字來貫串文章和沙龍,主要是我想強調「這裡分享的只是個人看法,沒有對錯」的概念。
我一直認為一部作品能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每個人得到的感受、認為的優缺點不見得一樣。
我希望我的文章能給人「舒服、輕鬆,就像聽朋友聊聊天」的印象,不是非常唯我獨尊地強迫別人接受我的想法,而是讓大家在閱讀之餘,保有自身觀點,尊重不同的聲音。
為了加強這個氛圍,我便將這裡的風格設定得更加溫和,不會讓人太有壓迫感。
另外,我前陣子看到有人說:我對作品的要求實在太低了,都只說好話、不談缺點。
的確,我對作品的要求不算嚴苛,但我之所以很少批判或吐槽,不是真的對缺點視而不見,只是我更喜歡找到每部作品的優點並肯定它。
我覺得優點遠比缺點更難被人挖掘。舉個生活上的例子,我平時會追 KPOP 女團,在我看來,每位發光發熱的愛豆都有他厲害的地方,可能唱歌很好、舞蹈很強、很有綜藝天分、性格特質很舒服,可是上熱門的,通常是他們做不擅長的項目被狠狠吐槽的文章。
陸劇圈也是,綜觀 B 站上的吐槽影片,往往會比推薦類更受歡迎。
批判,確實可以讓人發現自己的缺點進而改善,可當多數人只盯著缺點不放時,很多優點都會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對那些把優點呈現出來的人是很不公平的,我才想力所能及地將好的一面分享出來,多少給創作者一些鼓勵。
④ 小結
其實一開始寫作時,我也跟多數人一樣,想寫就寫、沒想太多,也是直到在方格子見過許多厲害的寫作者後,才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風格,持續寫作到現在。
今天分享的,只是我經過幾年觀察後,整理出屬於我自己的寫作法則,不是放諸四海皆通用的標準。
就跟不同店家銷售餐點會有不同策略一樣,如果今天我不是為了分享故事而寫作,選用的方針也會截然不同。因此比起一味模仿別人做了什麼,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才最重要。
總之,我非常感謝能在方格子達到十萬瀏覽的里程碑!這兩年多來,我也在這裡遇到許多厲害的寫作者,學到了各種寫作的經驗,至少比起前兩年在痞客邦,在這裡創作實在有方向多了(笑)。
那也期許自己未來能繼續努力,見證更多值得紀念的時刻。

記錄於 2024/07/30
▌一些 Q&A
最後的最後,我還想回答一些之前被問過的問題,身家調查類的就不放了 XD,主要提些和這篇文章有關的寫作問題。
問題不是很多,所以大家若還有其他東西想問,歡迎利用作者信箱投稿給我,我會盡我所能地回答你!
Q:為什麼不分享◯◯◯作品?
這大概是我最常被問的問題了(笑)。
通常一部作品我沒有分享出來,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這部作品我原本就沒有看完。對我來說,先把作品完整看一遍是寫觀後感的基本要求,只是我平常工作太忙了,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把所有劇從頭看到尾,大多只能在社群滑些片段,篩出感興趣的名單後,再慢慢找時間看(這就是為什麼我老是拖了好幾個月才在補劇 XD)。
二是作品我看完了,但並沒有太多想分享的感動。像前幾天我看了《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我其實滿喜歡這部劇的!基調輕鬆,CP 也很可愛,可它的確沒有太多值得深究的劇情,沒什麼東西能說,自然就沒有寫成劇評的必要了。
最後一種情況,則是作品我看完了、也很喜歡,但有太多大神分享過心得,我就沒打算寫了 XD。像《瑯琊榜》跟《芙莉蓮》都是我看了好幾遍的優秀作品,不過網路上已經有超多精采的劇評,就感覺我只要負責推薦就行了(笑)。
Q:為何不開放社群?
之前曾有兩三位讀者問我有沒有 IG 或 Facebook 可以追蹤,剛好方格子最近也在推動跟社群連結的活動,也趁此機會說明為什麼我除了 mail 以外,不開放其他的社群連結。
第一同樣是因為忙碌。我對寫作這件事的定位很明確,就是「興趣」,我喜歡透過文字分享感動,也樂於在閒暇時追求成長,可我並沒有打算在這之中投注超過本職工作的心力。
有經營過社群的都知道,認真經營社群需要花費很多力氣產出、更新、研究演算法,而依我目前的狀況,確實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這些事。
另外,只開放 mail 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我能盡量和讀者保持距離感,這對容易內耗的高敏感族群來說真的很重要!畢竟我實在不想寫個文章,還得應付「你怎麼不讀我訊息?」、「怎麼不幫我按讚?」的私訊,或是維持你來我家、我去你家的社交禮儀 XD。
寫信這種方式雖然傳統,可正因它麻煩且正式,才能幫我過濾掉雜七雜八的訊息,讓我把精力集中在認真想與我聯繫的讀者身上。這沒有對錯,就是個人選擇而已。
Q:為何不開訂閱制?
這題就單純是我自問自答了(笑),算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剖白不追求創作變現的理由。
先說,我不開訂閱、不開廣告、不賣商品,不代表我不支持內容有價,只單純是這個方式不適合我。
首先最直接的,將寫作轉化為商品,就代表必須長期維持文章的高產出跟高品質。就如方才所言,這個壓力對現在的我來說太重了,實在無力負荷。
再來,我也不希望「金錢」未來會取代我原本的熱情,成為寫作的動機。心理學有個現象叫過度辯證效應,是指當外界的獎勵取代內心的渴望,成為我們執行興趣的動機時,這個興趣很容易因為獎勵消失,跟著不見。
簡單來說,當你是為了金錢或數據創作,一旦錢沒賺到、數據變差,就會非常容易失去熱情。
其實我過去已經領教過過度辯證效應的威力了 XD,我親身體驗過被獎勵摧毀興趣的感覺,才更不希望寫作這個新的興趣,也會因為金錢的介入徹底消失。
無論社群、廣告或訂閱制,我完全理解平台大力推廣的原因,也很清楚我的選擇背後有哪些利弊得失,我只是評估後,選了個最適合我的方式。
我依然推薦方格子上的創作者可以好好利用平台資源,將個人品牌發揚光大,開創內容有價的三贏模式。即便我無心跟上這個隊伍,但作為讀者,能看到平台上越來越多優秀作品,也還是樂見其成啦 XD。
更多【聊寫作】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