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疫情下的藝術產業

特約作者/余慧君(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防疫下的藝文補助 #直播 #網路現場 #數位票房 #線上互動 #虛擬實境
#混合藝術 #實體數位化
近日疫情似乎相對趨緩一些,今天「後疫情關鍵字」就來談一下大家久違了的藝文表演活動。
五月疫情爆發後,文化部公布「藝文事業營運損失補助專案」,這看似對藝文界的協助,除了肯定之外,還有什麼值得思考之處?
自2020年以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下,藝術產業,特別是表演藝術與各式展覽,蒙受巨大的票房損失,嚴重到需要政府補助,否則一個個表演團體看似難以為繼。
然而,除了爭取補助,或者改以簡單的直播取代現場表演之外,疫情帶來的新時代思考也許是:臺灣藝術產業該準備如何以技術補位方式,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結合網路現場與實體表演現場,以實體數位化行銷概念,搶進後疫情時代的數位票房。
(一)線上線下的同時體驗
陳一姍去年在《天下雜誌》對於台灣當前表演藝術團隊因應疫情時代的報導,如今來看,仍然值得參考。文中提到,未來即使疫情趨緩,線上線下同時展開勢必成為未來的常態演出模式。
拜疫情之賜,現場表演工作者必須重新思考如何使用「影像」,如何與影像導播合作,面對鏡頭。透過串流平台,現場表演可觸及全世界觀眾。但是,線上線下的觀眾要如何分眾?如何透過科技給予線上觀眾相同於、甚至比現場更深入的體驗?
2020年4月17日的劉若英「陪你線上演唱會」,直播地點在內灣戲院,斥資800萬元,是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場直播演唱會。和Live現場演唱會不同的是,這一場線上直播演唱會並沒有任何現場觀眾,但硬體細節超過Live演唱會規格,攝影機從一般現場演唱會的5台增至7台;而為了讓線上觀眾在家能把線上音樂會直接投放到大螢幕上身歷其境,高規格的音樂輸出訊號也超出各串流平台的標準之上。當然,要讓在家觀眾順利接收到高規格的視訊音訊,就必須有更穩定更快的網路速度。
然而,硬體設備再好,如何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營造Live現場感?劉若英因此同時兼任演唱者、主持人、直播主等多重身份,並且在演唱會一開始,一一採訪了現場各專業工作者,因為這些人不僅是劉若英的工作團隊,也是她的現場觀眾。採訪過程中,同時把演唱會現場複雜的專業分工與各種專業設備,透過攝影機傳達給觀眾,讓線上觀眾知道這將是一場高規格的現場演出。構成一場演場會的各種專業人才彼此之間細膩的合作關係,在熱情澎湃的live現場並非重點,卻成為這場直播音樂會的重點之一。
這是一場完全不賣票的演唱會,如何產生收益?根據林庭安發表在《經理人》的採訪報導,至2020年5月中旬,也就是線上直播一個月之後,全球在線觀看次數就累積近1.5億人,而以這場演唱會內容製成的《2020 劉若英陪你獻上錄音專輯》,也在各音樂串流平台上提供下載聆聽,讓沒參與到4月17日現場直播的觀眾,除了演唱會錄影之外,又多了音樂專輯的載體可選擇。簡單來說,直播演唱會當下是內容生產的過程,而其後衍生出的各種線上產品,卻可無止盡的在網路世界持續觸及觀眾。
(二)當代藝術做為探索科學的手段
除了技術之外,疫情帶來的時代轉變刺激,當代創作者可藉此機會實驗更深層的跨形式跨媒介的混合藝術(hybrid arts)創作研究,對全球當代人類的危機進行關鍵性的探究
例如,2020年藝術家鄭淑麗在空總C-lab推出的 Lab Kill Lab,以5個流動實驗室工作站概念,連結當代藝術、科學研究、與社會運動等領域,。這些嘗試不僅僅是在工作中使用某些既有科技工具的協助(例如計算機、或者把物件數位化而已),而是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將藝術視為獨立的研究手段,致力於探究不在主流學術界裡的科學概念領域。
其中一個工作站,「岔派樂基因」,是延伸自藝術家李士傑與唐宗漢在2001年提出的「魚骨頭的派樂基因〈複製.盜版〉計劃」,以派樂基因辨識圖譜(PIM, Piracy Identification Map)為概念建構網路複製世代的個體身體政治。這個已經斷斷續續執行19年的集體藝術創作計畫,參與者包括零時政府社群,而當年的唐宗漢,即現在臺灣首位數位政務委員唐鳳。
(三)不在場的在場經驗
藝術產業在前疫情時代與後疫情時代的最大差異,或許不在於藝術內容生產的向度差異,而是觀眾經驗的差異化。因為疫情,我們有更多機會思考,如何創造觀眾「不在場的在場經驗」,以及「兼顧不在場者/在場者的歷時性/共時性經驗」。
在2020年12月21日發佈的「十大藝文新聞」座談會中指出,疫情爆發後的線上演出與線上論壇雖然增加,卻同時揭露了台灣表演藝術檔案化的不足。不過,各式各樣的線上線下演出形式的重組,反而刺激劇場創作與表演產生前所未見的模式,從過去的看一齣戲,轉為體驗一個表演事件。這些轉變增強了藝術團體跨國或跨文化合作的更多可能性與深度。
以AR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MR混合實境等技術撐起的「實體數位化」(phygital),得以讓藝術內容有機會觸及全世界的線上觀眾。
然而,要推動實體數位化行銷,除了加快5G數位基礎硬體的投資外,藝術工作者在觀念上的轉變也是關鍵,媒介即內容,實體作品數位化的過程該被視為不可取代的創作歷程之一,而不是實體作品的線上替代性方案而已。因此,劉若英的「陪你線上演唱會」,是不折不扣的線上直播演唱會,而不是Live演唱會的錄影線上版而已,兩者在技術上或許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內容生產過程的執行理念與細節設計卻有明顯不同。看Live演唱會的錄影線上版,觀眾的聆賞經驗呼應的是演唱會發生時的其他在場觀眾;而線上直播演唱會,觀眾的聆賞經驗呼應的卻是線上直播主與線上觀眾之間的互動方式,兩者都必須透過虛擬空間才能遇見彼此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