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冠疫苗接種監測系統與接種溝通是當務之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編輯部

#新冠疫苗接種監測 #疫苗溝通 #罕見副作用

台灣新冠疫苗接種政策忙亂中前進,疫苗遲疑、接種順位、安全性監測等等議題,擠在三個月間攪動社會關注力,也影響民眾對於疫苗的信心。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雷文玫副教授日前在報導者刊載好文一篇〈疫苗怎麼排序才符合全體利益?英美不只機制透明,還有提出證據取信於民〉,很適合搭配整合筆記特約作者台北大學社工系王品副教授的〈疫苗優先施打順位如何決定?WHO給的指引與考量〉與中研院民族所劉紹華老師在端傳媒上的〈當我們討論「誰先打疫苗」時,必須先正視結構性暴力〉一起閱讀。


「利大於弊」說法已不足溝通疫苗安全性

跟疫苗施打序排序同時引起全國關注的,是「疫苗安全性」相關的諸多現象:從一般民眾抱怨施打AZ疫苗後因為免疫反應造成的「難以描述的不舒服」,到六月二日出現罕見副作用案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30歲年輕人(本例病患因為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症狀已有改善。目前並未出現因為血栓而死亡的案例。本文為之前的錯誤資訊致歉,也謝謝讀者提醒已改正),到近日針對80歲以上高齡長者施打後有十餘起死亡。這些安全性的疑慮,一開始引發四月的疫苗遲疑,近日很快造成長者的緩打潮,已經不能僅用簡化再簡化的「利大於弊」四字,作為繼續與民眾溝通、鼓勵其接種的方式。而由各種專家依照高齡者的死亡背景值做對照(平均每天65歲以上民眾死亡人數約四百人),忽視不同死因而少有更細緻的解釋,同樣也難以讓民眾理解與安心。

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醫師即強調,依照國際經驗,AZ疫苗大量施打前即可預期會有立即性嚴重過敏與血栓案例出現。即使排除AZ疫苗的副作用,大規模施打初期本可預期有其他因素造成的死亡案例,造成緩打情形。指揮中心應該要有所準備,在第一時間就拿出資料說服民眾。特別是高齡者施打後一、二日就死亡的案例,不符我們對於AZ罕見副作用機制的認識,應該拿出解剖資料儘速釐清說明。


科學證據、詳細說理的英國模式

可見科學證據、詳細說理的原則不僅適用於疫苗施打順序,對於疫苗安全性的澄清更是重要。以大量使用AZ疫苗的英國為例,從今年二月開始,其衛福部下的MHRA(Medicine and Healthcare produces Regulatory Agency)每週公布施打者人數、性別、年齡、地區、通報的副作用,不斷地收集、更新完整、透明的數據庫,作為基礎進一步檢視施打新冠疫苗對個人(特別是不同年齡層者)的利益與風險。

今年四月一日,MHRA公佈了施打兩千萬劑AZ的數據,平均每一百萬例出現4例血栓個案,其預防感染重症的利益還是大於罕見副作用發生機率。MHRA將全國累積的施打數、輕微到罕見副作用都記錄下來,對比在低、中、高風險感染地區如果沒有施打疫苗的民眾的新冠感染重症率。劍橋大學的Winton Center for Risk and Evidence Communication則受託將這些數據進行容易與民眾溝通的視覺化圖表。如此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生活、工作、所在地的暴露風險可能帶來的重症機率,對比自己年齡施打AZ疫苗可能產生的血栓機率,評估自己是否要接種AZ疫苗,或是選擇其他疫苗。MHRA這個收集、更新接種事件與微調/修改接種建議的數據庫持續積極運作中。

MHRA四月時公布AZ接種的避免重症與罕見副作用機率的資料

MHRA四月時公布AZ接種的避免重症與罕見副作用機率的資料

上圖為根據三月底的資料,MHRA在四月7日建議三十歲以下民眾接種AZ之外的疫苗,因為血栓機率高於新冠感染重症率。下圖為四月底的資料,接種數據庫顯示接種後血栓發生率上升,加上因疫情控制導致新冠病毒感染風險持續下降,所以MHRA在五月7日則建議四十歲以下民眾可考慮接種非AZ疫苗。


MHRA五月時公布AZ接種的避免重症與罕見副作用機率的資料

MHRA五月時公布AZ接種的避免重症與罕見副作用機率的資料

台灣目前接種新冠疫苗人數即將突破一百萬,出現罕見副作用人數一定會隨著接種人數急速增加也更常出現與報導,高齡接種者死亡案例也會繼續跟「自然死亡」的比例產生連動。大規模疫苗施打的部署面向,不只包括取得充分的疫苗,還包括如何收集接種相關的科學數據,透明、清楚地與民眾溝通相關利益與風險,說明如何評估是否接種,詳實解釋施打後時序相連或因果相關的死亡;並且說明與檢視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機制。台灣食藥署也有公佈每週接種統計摘要,但數據庫不似英國與美國一樣完整(例如並未將副作用人數與病況做仔細分類),數據庫資料如何轉化成與民眾的溝通工具也需要再強化,特別是高齡者死亡部分。這些完善疫苗接種監測與溝通的細節,可能是衛生機構協助確認高齡接種者死亡是否符合救濟標準、指揮中心強調利大於弊的同時,更能讓人民避免恐慌的必要作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的沙龍
49會員
41內容數
2021/07/16
面對台灣此波疫情病歷數持續下降,何時解除嚴格之防疫管制措施已成為重要之議題;但許多國家在解除疫情管制之禁令後(如允許夜店或酒吧營業、或取消口罩禁令等),均面臨病例再度上升之困境,也使得指揮中心對於是否要儘速鬆綁陷入兩難局面。  其實在川普政府於去年(2020年)初希望能盡快解除因疫情而實行之諸多禁令
2021/07/16
面對台灣此波疫情病歷數持續下降,何時解除嚴格之防疫管制措施已成為重要之議題;但許多國家在解除疫情管制之禁令後(如允許夜店或酒吧營業、或取消口罩禁令等),均面臨病例再度上升之困境,也使得指揮中心對於是否要儘速鬆綁陷入兩難局面。  其實在川普政府於去年(2020年)初希望能盡快解除因疫情而實行之諸多禁令
2021/07/15
編輯部 #疫苗護照 #新日常 #國際移動 當台灣政府與民眾在拼七月底疫苗涵蓋率達到25%,另一個跟著疫苗接種與疫情治理的新考題---疫苗護照---正以不同模式在其他疫苗涵蓋率突破五成以上的國家進行討論與實踐。在登記後等待接種的空檔時間,頗適合來想想疫苗護照這個制度或資訊,對於國內解封與國際旅遊的可能
2021/07/15
編輯部 #疫苗護照 #新日常 #國際移動 當台灣政府與民眾在拼七月底疫苗涵蓋率達到25%,另一個跟著疫苗接種與疫情治理的新考題---疫苗護照---正以不同模式在其他疫苗涵蓋率突破五成以上的國家進行討論與實踐。在登記後等待接種的空檔時間,頗適合來想想疫苗護照這個制度或資訊,對於國內解封與國際旅遊的可能
2021/07/12
案14406,在住院隔離期間病況穩定,卻可能因被延長隔離而情緒不佳,在病室中自殺。這名患者的結局著實令人傷感,然而很諷刺地,卻成為少數得以被說明究竟如何離去的患者。 7月11日為止,台灣確診死亡人數是740人。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離世的?這並非為了好奇,而是基於撫慰亡靈與療癒生者的念想。
Thumbnail
2021/07/12
案14406,在住院隔離期間病況穩定,卻可能因被延長隔離而情緒不佳,在病室中自殺。這名患者的結局著實令人傷感,然而很諷刺地,卻成為少數得以被說明究竟如何離去的患者。 7月11日為止,台灣確診死亡人數是740人。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離世的?這並非為了好奇,而是基於撫慰亡靈與療癒生者的念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認知,疫情下的社會,我們如何做出選擇?
Thumbnail
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認知,疫情下的社會,我們如何做出選擇?
Thumbnail
寫下這篇文章,單純因為對於前陣子新聞媒體「疫苗的新聞的設定與框架」不認同,相信身為理性閱聽眾的你/妳也是感同身受的。 電視新聞對於疫苗死亡日以繼夜的報導,某種程度上已引起閱聽人恐慌,而不諱言,我自身、周遭親友也不免因新聞各種重複、誇示性闡述而徒增擔憂。           
Thumbnail
寫下這篇文章,單純因為對於前陣子新聞媒體「疫苗的新聞的設定與框架」不認同,相信身為理性閱聽眾的你/妳也是感同身受的。 電視新聞對於疫苗死亡日以繼夜的報導,某種程度上已引起閱聽人恐慌,而不諱言,我自身、周遭親友也不免因新聞各種重複、誇示性闡述而徒增擔憂。           
Thumbnail
【台灣疫苗施打優先順序是否符合普世價值:道德、公平、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2021.7.5)去年東洋藥品的3000劑疫苗採購案破局後,造成我國疫苗施打進度嚴重落後,以至於從全球防疫優等生退步到全世界第44名。 聯合報的報導指出,#50歲以下的世代恐將面臨疫苗施打不正義的受害者,因為中央堅持採購的3
Thumbnail
【台灣疫苗施打優先順序是否符合普世價值:道德、公平、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2021.7.5)去年東洋藥品的3000劑疫苗採購案破局後,造成我國疫苗施打進度嚴重落後,以至於從全球防疫優等生退步到全世界第44名。 聯合報的報導指出,#50歲以下的世代恐將面臨疫苗施打不正義的受害者,因為中央堅持採購的3
Thumbnail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師就認為,疫苗接種後猝死的關鍵「不在高齡,而是衰弱和失能」。挪威醫療當局的專家則建議,為極度衰弱的病人接種疫苗之前,醫師應該先進行完整的評估。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也建議:「對於長者要施打疫苗,應該回歸到熟悉病患的醫生來做,醫生照顧長者病患多年,對於長者的身體狀況其實最
Thumbnail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師就認為,疫苗接種後猝死的關鍵「不在高齡,而是衰弱和失能」。挪威醫療當局的專家則建議,為極度衰弱的病人接種疫苗之前,醫師應該先進行完整的評估。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也建議:「對於長者要施打疫苗,應該回歸到熟悉病患的醫生來做,醫生照顧長者病患多年,對於長者的身體狀況其實最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展望理論」確認為人類對「損失」(如死亡)是非理性的敏感─即「損失厭惡性」,所以即使面臨巨大的機率差異,卻會因為微小的死亡機率,即使是十萬分之一,也會冒高風險拒打。臺灣指揮中心宣佈暫緩打疫苗,也算是順應民意之舉。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展望理論」確認為人類對「損失」(如死亡)是非理性的敏感─即「損失厭惡性」,所以即使面臨巨大的機率差異,卻會因為微小的死亡機率,即使是十萬分之一,也會冒高風險拒打。臺灣指揮中心宣佈暫緩打疫苗,也算是順應民意之舉。
Thumbnail
編輯部 #新冠疫苗接種監測 #疫苗溝通 #罕見副作用 台灣新冠疫苗接種政策忙亂中前進,疫苗遲疑、接種順位、安全性監測等等議題,擠在三個月間攪動社會關注力,也影響民眾對於疫苗的信心。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雷文玫副教授日前在報導者刊載好文一篇〈疫苗怎麼排序才符合全體利益?英美不只機制透明,還有提出證據取信於
Thumbnail
編輯部 #新冠疫苗接種監測 #疫苗溝通 #罕見副作用 台灣新冠疫苗接種政策忙亂中前進,疫苗遲疑、接種順位、安全性監測等等議題,擠在三個月間攪動社會關注力,也影響民眾對於疫苗的信心。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雷文玫副教授日前在報導者刊載好文一篇〈疫苗怎麼排序才符合全體利益?英美不只機制透明,還有提出證據取信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