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神,很會戰鬥。
不是門神寫錯字。
一個人的一生當中,能夠經歷過幾次大型政治鬥爭,並且還被主子拱上神壇呢?
在麒麟閣十一功臣中,排行第十的蕭望之,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
蕭望之家族本在東海,在漢朝遷徙豪族的政策下,前往了五陵。
他們家本是務農的大地主,但蕭望之本人相當好學,師從多人,甚至包括了夏侯勝,堪稱學富五車。
漢昭帝時代,其實丙吉就已經在儲備著反霍光的能量。
之前提過魏相。
而蕭望之也是其中之一。
魏相得罪過霍光,又有龐大的民意基礎,是他中選的重要原因。
蕭望之自然也有著類似的理由。
卻說上官桀之亂後,霍光深怕有人來刺殺自己。
凡是要面見下層官員百姓,霍光一定會要求把人家扒光搜身,再由兩名官吏的挾持陪同下,才肯面見。
時為大儒的蕭望之當然是不肯了。
正當蕭望之跟負責搜身的官吏僵持不下,霍光自己出來,叫官吏退下。
蕭望之便上前給予建言。
霍老闆點點頭表示很好,以後蕭望之不用搜了。
……這不是霍光欣賞蕭望之的意思嗎?
方丈心眼很小的,後來跟蕭望之同期的人,都被選入大將軍府,三年內更有朋友高升至光祿大夫給事中。
而蕭望之僅僅是個看宮門的小郎官。
幾年後,蕭望之的弟弟犯法,霍老闆表示,有前科者不得宿衛皇宮,回去鄉下當個郡吏吧。
直到魏相擔任御史大夫時,想必是知道了這段過往,就察舉蕭望之回朝,擔當大行底下的治禮丞。
地節三年夏,京師雨雹。
天有災異,就是大儒們耍嘴皮的時間。
蕭望之趁機上書,得到了漢宣帝的青睞。
「春秋時代,魯國也曾經發生過這樣的大冰雹……當時就是因為權臣專政,上天發出警示。陛下您應該要巴拉巴拉……」
後面的建議一點都不重要,一句「權臣專政」,就這麼說進了漢宣帝的心坎裡。
雙方不是會面,是跟當年漢武帝一樣的考卷問答。
總之,漢宣帝當然是立馬下令重用蕭望之,作為選拔官員的職務,很快升上了諫大夫。
蕭望之的入朝,很可能就是讓漢宣帝提早在地節四年「大地震」後,發動剿滅霍氏的原因。
而隨著霍氏的消滅,漢宣帝自然更是信賴蕭望之。
但你說,計劃被打亂的魏相,心裡快活嗎?
沒多久,朝廷要選博士、諫大夫去補郡守或封國國相。
出太守,入九卿,這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歷練。
諫大夫蕭望之就這麼被選上為平原太守。
但他根本不想去。
才到任沒多久,蕭望之又修書一封,建議漢宣帝應該要挑選大儒,直接擔當九卿才對。
漢宣帝覺得不錯,立刻任命蕭望之為九卿之一的少府。
但沒過多久,朝廷還是下了詔令,要蕭望之轉調去接任三輔之一的左馮翊。
以蕭望之九卿的官職,這是左遷,是降官了。
老蕭鼻子摸摸去赴任,結果一到就回報朝廷:「我生病,不能辦公。」
漢宣帝心領神會,就派了侍中金安去探病,告訴老蕭:「要當丞相,必須要有足夠的政事歷練。你之前擔任平原太守的時間太短,所以我希望你再去三輔累積一下,不是你想的那樣。」
如果你以為,霍家消滅後,朝廷=漢宣帝,這段就千迴百轉像個思覺失調的皇帝。
事實上,這裡非常明顯,是漢宣帝跟魏相的角力。
魏相沒有霍光來得霸道,但也不能容蕭望之放肆。
可在漢宣帝的偷來暗去之下,蕭望之也知道該要聽話,就開始認真做事了。
這一年,是神爵元年。
而事實上,漢宣帝派蕭望之去三輔上任,事情也不是那麼單純。
這是一段錯綜複雜的故事,但實際說起來不值半毛錢。
劉德篇說過,漢宣帝因為起於民間,其實他原本覺得,漢武帝那樣治國是不好的。
所以比起酷吏,漢宣帝更多的在起用寬厚正直的官員。
但是,未來人很容易就從漢元帝傳看到,在兒子的眼中,漢宣帝這個爸爸其實「持刑太深」。
更責罵兒子不應重用儒生。
是的,漢宣帝一開始是想要黃老一點,儒家一點,但他改變了。
最明顯的時間點,其實就是消滅霍氏之後的隔年。
元康元年,漢宣帝開始興建自己跟許皇后的「杜陵」。
三月,罪己「未能章先帝休烈」。
之前也說過了,他的正統來自漢武,是以他的「先帝」並非漢昭。
五月,立皇考廟。
八月,拔擢儒學之士,但只舉二人。
隔年,批判官吏執法不如「朕意」。
五月,再次檢討官吏,另一手降低稅賦。
冬天,腰斬京兆尹趙廣漢。
改變成真,從首都開始。
漢宣帝的眼光,看向了漢武大帝的偉大,並且同樣認知到法律的重要性。
這個慘死的京兆尹趙廣漢,是一個寬厚之人,如果有人犯法,他會先加以警告,如果不改,才會收押入刑。
他為人認真仔細,辦案必然夙夜匪懈,顧及四面八方。
但也正因為如此,如果有人在左馮翊、右扶風犯了法,通常都會逃往他的京兆尹管區。
不管正面反面都是同一個意思:比較容易脫罪或輕判。
趙廣漢曾經嘆息:「要是三輔都歸我管,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民主時代的各位聽起來,那可是能者願意多勞的好長官。
可威權時代?這完全就是犯上大不敬的言語。
哪天你是不是又要說,若天下都我管,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更糟的是,趙廣漢早在漢昭帝年間,就曾經管治京兆尹,民心所向。
這個時間點就讓我們清楚知道,趙廣漢絕對是霍光派系,否則「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而漢宣帝剿滅霍氏之後,趙廣漢也知道自己早晚要糟。
你道最後是誰給了趙廣漢一道催命符?
正是蕭望之。
但趙廣漢之死,令京師大亂。直到東漢明帝年間,仍有人歌頌著這位偉大的台北市長……說錯,是京兆尹。
百姓都愛他,你要找誰來替?
漢宣帝先是挑了天下治行第一,而且正在趙廣漢治理過的潁川幹得有聲有色的黃霸。
可黃霸到底也是寬厚派,當了幾個月就被調回。
宗正劉德暫時兼管了一下,才找到了酷吏張敞。
張敞跟蕭望之的交情,據說也是挺不錯的。
說到底,蕭望之這次到任左馮翊,也同時昭示著漢宣帝的「大酷吏時代」展開。
但神秘的是,張敞跟蕭望之緊接著同時以京師父母官的身分,在朝廷上進行了對決。
雙方像在寫出師表一樣,三句不離先帝,誓要宣帝重現漢武大帝榮光。
最終,由蕭望之一方勝出。
於是蕭望之在三年後即返回中央,張敞則當了八年的京兆尹。
神爵三年,魏相過世。
丙吉補上丞相大位,而漢宣帝就讓蕭望之擔任了御史大夫。
在這段期間內,蕭望之終於做出對於國家的偉大貢獻。
當時匈奴大亂,漢朝許多大臣認為應該趁隙進攻。
蕭望之則拿出他的大儒風範:我們應該要救助匈奴,動用國家第二預備金也在所不惜。
如果四川市的誰之後當上總書記,一定會來感謝我們的啦。
對不起又錯棚,不過大致就是那個意思。
後來也歪打正著的來了個呼韓邪單于,建策的蕭望之自然是大功大功又大功了。
可是,麒麟閣名單上,卻寫著「太子太傅蕭望之」。
既不是御史大夫,也不是丞相。
因為蕭望之被漢宣帝認為過於傲慢跋扈,所以降了官,無緣丞相。
乍看很合理,實際必有鬼。
蕭望之的賑災策略都還沒收到實效,他是要跋扈個什麼毛?
五鳳二年十二月,前光祿勳楊惲免為庶人。
蕭望之的左遷令,則是楊惲擬詔,可見事發在此之前。
但本傳卻說他是反對兩年後耿壽昌奏設常平倉惹到漢宣帝?
我想,跋扈跟反對設常平倉,都只是藉口。
五鳳元年底,有一個人被處死,跟蕭望之的調職可能更有關係。
左馮翊韓延壽。
他跟蕭望之一樣,在杜陵長大。
跟蕭望之一樣,在宣帝初年擔任諫大夫。
跟蕭望之一樣,擔任了左馮翊。
正是接蕭望之的棒。
而韓延壽所犯的罪,剛開始是大型貪汙。
趣味的是,告發他的人,就是蕭望之。
韓延壽被抓之後,立刻說:蕭望之也有份!
漢宣帝覺得有鬼,就叫他們彼此去查對方的犯罪證據。
韓延壽什麼毛也沒查出來。
蕭望之卻追加了韓延壽曾經使用皇帝禮制,大逆不道的證據。
於是以韓延壽棄市腰斬結案。
結果,送韓延壽行刑的路上,數千官員百姓哀哭跟隨……
幹,漢宣帝又不是傻的。
當年魏相就是這麼有民意基礎,漢宣帝才用他來對抗霍光。
今天罪證確鑿的韓延壽,卻也同樣有著龐大的支持度?
即使查不到蕭望之的犯罪證據,漢宣帝的心裡,也開始對這個人有了懷疑。
蕭望之的左遷,多少與韓延壽一案有關。
可不論如何,蕭望之的實力擺在那裡。
一個能夠犯罪卻不被抓到的「大儒」,正好適合給漢宣帝「愛儒」的太子劉奭當老師,可不是嗎?
後來,終漢宣帝一朝,蕭望之就一直是太子太傅。
漢宣帝遺詔,更命太傅輔政。
蕭望之的行政經歷非常薄弱,但鬥爭經驗卻是難以言喻的豐富。
不讓他當丞相,而是用來陪伴太子,面對朝廷中的驚濤駭浪,漢宣帝的用心確實深刻。
如果沒有蕭望之這個太傅,漢宣帝的繼承人甚至有可能換人做做看。
而即使到了漢元帝時代,蕭望之仍是與其他顧命大臣爭鬥不休。
可最終,咱們的麒麟閣鬥神大儒,還是敗在了歷史舞台的新寵兒手下。
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