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帝劉弗陵,漢武帝劉徹的繼承人。
八歲即位,在位十三年,二十一歲過世。
西漢自建國以來,從來沒有這樣的一個「平安皇帝」。
到底是誰的功勞呢?
其實一直查找歷史底下的真相是很煩人的。
但不管巫蠱之禍還是霍光,都充滿了謎。
叫人不得不翻。
漢昭帝在位十三年不算短,但其實沒什麼人在漢昭帝時期有記錄。
不覺得奇怪才奇怪。
霍光在第八年才完全消滅反對勢力,你要說漢昭帝時代的政績當屬霍光,也是很奇怪的。
更何況,霍光自己跟另一個輔政大臣,丞相田千秋說過:
「始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
什麼是內外?不要想成三國演義那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那是亂世模式,內指政務,外指軍事。
治世模式,皇宮謂之內,天下謂之外。
霍光的任務,比較像是過去的東方朔,主要是負責皇帝的平安跟教育而已。
這一開始是金日磾的工作。
照理說,當時主要的政務應該是田千秋要負責。
不過他本是漢武帝特別拔擢,其實沒什麼經歷,秉持著多說多錯少說少錯的原則,田千秋通常是不發表什麼意見的。
事實上,漢昭帝時代,對於誰在治理國家這件事,就是這麼撲朔迷離。
根本上是沒有人。
當然,決議最後送到皇帝這邊,大致上還是由霍光作最後決斷。
重點是,你其實找不到是誰在發布那些減租借貸的命令。
金日磾主導一年多,主要是在賞賜跟獎勵耕種。
而他過世之後,有減租,屯田,獎勵遷徙等等政策……這些全是出自霍光的手筆嗎?
總之,漢昭帝的十三年統治,老實說跟漢武帝的前十二年差別沒有太大。
黃老之治休養生息這種招數,大家用起來仍舊是輕車熟路。
說白了,討伐異族跟外交策略,對於朝廷重臣們來說沒有什麼好處。
打仗當然是升官發財的捷徑,但打不贏被降罪抄家的人,在漢武帝時代是比較多的。
除了衛青霍去病這兩個,到底有哪個將軍的結局是好的?
而衛霍的光榮,說實話跟他們外戚的身分關係更大。
成功的方程式不在出塞,在於霍光的本身,至少上官桀就看得很清楚。
漢昭帝時代能夠重新回到休養生息,我還是認為跟封建制制度有極大關係。
公務員如果只是領國家薪水,講真的政策好不好關他們屁事。
但封建的卿大夫們,國家薪水只是領個形式,真正的大型收入還是來自於地方。
所以終究大家還是會支持富民政策。
可同時,大家的眼光也看向了霍光的位置。
正所謂飽暖思淫慾。
漢武帝末年,大家日子過得不好,所以新時代,先重新讓母雞能再次下金蛋先。
等到衣食無缺,政治穩定的時候,大家就要開始鬥法了。
沒有戰爭,沒有新爵。
沒有年終獎金。
第一個動手的其實是上官桀。
但霍光又不是吃素的。
可即使霍光以雷霆手段誅滅政敵,底下的騷動也不會說停就停。
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馮翊賈勝胡沒多久就因為放走造反者被治罪。
怎麼辦呢?
其實霍光真的很機靈,他立刻幫漢昭帝舉辦了元服典禮。
這一年,漢昭帝十五歲。
未來人又要以為十五歲元服很正常了。
元服又稱為「行冠禮」,過去的君王都是二十歲之後才會加冠。
加冠的重點,主要不是說小天子可以有表字了。
是輔政大臣、太后必須還政於帝的意思。
霍光的意思就是:我不攝政了。
BUT,結婚也可以外遇,辦個典禮本身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結果當時就是漢昭帝表示,霍光很棒啊我還是要問他聽他的。
事情就從這裡開始變得大條。
首先的災意之象就是元鳳四年:孝文廟失火。
也許冥冥之中真有定數,十幾年前巫蠱之禍前,孝文廟也出了事。
漢文帝之前的祖廟,都是在長安城內。
三年之後,漢昭帝突然就過世了,年僅二十一歲。
這時候,漢武帝的兒子還有一個廣陵王劉胥尚在。
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迎劉胥為帝最合禮法,但霍光不願意。
霍光表示,漢武帝當年就是不希望劉旦跟劉胥當皇帝,所以才把他們分封出去,由劉弗陵任太子。
現在又把劉胥帶回來,怎樣也說不過去吧?
霍光的性格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他非常「遵守規定」。
到固執迂腐的程度。
當然,更多人認為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堅持。
這時候,剛好有人上書說:「周文王同樣也廢長立幼過,廣陵王不適合當皇帝,那就不應該讓他當。」
霍光得了這個台階,立刻決定要自己的外孫女,上官皇太后立詔,迎昌邑王劉賀為帝。
昌邑就是李廣利妹妹,李夫人兒子的封國。
劉賀則是李夫人的孫子了。
然而,劉賀一入長安,就忙著玩起女人來。
這讓霍光非常不安,跟他過去的一個親信,如今為大司農的田延年商量。
田延年在漢書,也是個酷吏的分類。
再加上又是霍光的小老弟,當然說:「大將軍您說了算,不適合就再換一個啊。」
認死理的霍光又問:「以前有過類似的案例嗎?」
「當然有,商代的伊尹就廢過帝王。」
有前例可循,霍光就沒在怕了。
後來的人又把這種廢立帝王的行為,稱為「伊霍之事」。
霍光私下連繫了車騎將軍張安世,先以武力脅迫諸卿大夫同意,再引軍抓捕劉賀的心腹臣子,逼迫劉賀到上官皇太后面前宣讀罪狀,將其罷免。
在漢書的敘述中,劉賀非常的冷靜面對,最終雖被廢帝,也不得歸王,但仍能領皇宮奉邑,更領回以前當王時的財產。
而他帶去長安的兩百多名臣子,則幾乎全數遭到誅殺。
只有兩個人活命。
這是不是一場政變?當然是啦。
一般在探討的,主要是霍光的政變,是真的像他自己說的,為了天下社稷?
還是為了一己權位?
漢代曾經有一個厲害的皇帝,名叫劉恆,在一個更混亂的暴動中被迎立為新帝。
而劉恆又快又迅速的掌握了皇宮主控權。
只花了一天。
劉賀入京到被廢,則有二十七天。
講真的,劉賀如果真有心拔除霍光等核心權臣,二十七天綽綽有餘。
問題的關鍵在,劉賀能不能掌握皇宮兵權?
西漢皇宮兵權大主管就是衛尉,衛將軍。
然而,就在漢昭帝元服之前,衛尉這個職務的獨立性消失了。
變成由霍光的一個女婿,范明友領度遼將軍兼管衛尉。
同樣的,你從反面看,這就是霍光弄權的證據:先掌握皇宮兵權,再還政於帝。
但從正面看,這會不會是霍光怕一還政於昭帝,就有人會對漢昭帝不利呢?
不論如何,劉賀入京之時,皇宮的兵權掌握在霍光派系手中,確無可疑。
當年漢文帝要周勃交出來,周勃自然也是沒有廢話。
劉賀如果有跟霍光要兵權被拒,想躲過記錄是很難的。
畢竟要是被拒絕,劉賀派系還沒有一點防備,那被人家一鍋端也是剛好而已。
說穿了,劉賀應該並沒有鬥霍光的意思?
霍光一派告劉賀什麼罪名,十五歲的皇太后如何反應,一點都不重要。
但霍光到底是留了兩個人沒殺。
龔遂跟王陽。
理由是這兩個人有規勸劉賀的記錄。
龔遂跟王陽當時被貶為城旦(修築城牆的犯人),後來龔遂復為渤海太守,王陽則當上益州刺史。
王陽算是個暱稱(或筆誤)?他其實叫王吉,字子陽。
是瑯琊的論語大師。
這兩個人的身分地位,如果當時作了偽證,後面要翻盤其實是非常容易的。
但這件事仍有可疑之處:龔遂剛好是王宮主管郎中令,而王陽則是王國軍事律法的頂頭:中尉。
這兩個職務,是王國親信的頂尖:丞相是朝廷派的。
當年漢文帝劉恆,也就是靠著郎中令跟中尉接管大漢朝廷。
如果這兩個人,早就被霍光派系收買,那劉賀蹉跎二十七天沒能接管朝廷,也是很正常的。
整體說起來,霍光對權位有依戀是真的。
而劉賀是個沒用的紈褲子弟,也是真的。
要是不廢掉劉賀,霍光底下的「正在爽」派系,跟劉賀派系產生衝突的機會很大。
因為大家都想爽。
說得複雜一點,劉賀沒有在聽人家說話,就算假裝聽了也不會改。
漂亮話是他不適合當皇帝,醜一點就是不適合作傀儡。
前面劉弗陵這麼聽話,要換一個不聽話的新皇帝,誰受得了?
廢掉劉賀之後,霍光才開會討論要找誰來接任新帝。
討論的結果,決定了漢武帝衛太子的孫子「劉病已」。
十八歲的劉病已,就這麼突然成為了西漢最後一個明君:漢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