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觀影筆記】《破案神探》:一窺精神變態者的世界

《破案神探》,2017年
《破案神探》,2017年
本文於2021/06/24在探路客發表

沒有藏得住的犯罪

「罪行終將敗露,以厚土覆蓋也無法掩蓋天下人的耳目。」──《哈姆雷特》
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 約翰·道格拉斯 ,和美國作家暨電影製作人 馬克·歐爾薛克 1995年共同創作的同名非虛構作品:《破案神探》(Mind Hunter),2017年由《Seven火線追緝令》《控制》大衛芬奇 改編其套書第一集;氣氛陰鬱黑暗,承襲了有MTV導演與攝影師背景的大衛芬奇一貫風格,後因籌拍《曼克》被迫腰斬,一共2季19集。#Netflix 已上架!
「想了解藝術家,你就得看畫。」
約翰·艾德華·道格拉斯(John E. Douglas)是美國聯邦調查局著名特工,對抓捕美國連環殺手居功至偉,有『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在美國聯邦調查局行為分析小組的前身「行為調查支援科」中負責主管一職。
1977年,約翰調入「行為科學科」;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為科學科」為各地警方人員提供罪犯(全名:不明行凶者,Unknown Subject)的側寫(Profile),以及相關防制(Proactive)策略,約翰成為了第一個專職側寫的FBI探員。1990年,繼任「行為科學科」主管,正式將其更名為「調查支援科」(Behavioral Analysis Unit,BAU)。
他於1995年退休之後所寫的《心理神探》(Mindhunter)一書,美劇《犯罪心理》編劇也參考了書中的很多案例。其他著作包括:《犯罪分類手冊》、《從哈佛來的大學殺手》、《破案之神》、《黑暗之旅》、《惡夜執迷》等。
  • 「側寫」,又名「犯罪性格剖繪」(Profile),意指從犯罪現場、犯罪型態以及被害人特性等方面蒐集、歸納出兇手特徵或人格特性之犯罪調查技巧。
兩位探員第一個訪談對象,便是「女學生連環殺手」艾徳坎培
《破案神探》故事講述了兩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特別探員(Special agent)攜手採訪連環殺手,並應用研究成果辦案的歷程。第一季時間設定為1977年,偏重於犯罪心理剖析的架構建立,以及訪談對象的互動策略上;第二季則以1979-81年惡名昭彰的「亞特蘭大殺童案」為故事主軸。

小心接近人類的黑暗面

「在接近人類內心的黑暗面時,小心謹慎和迂迴行進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喚醒世界》,艾倫•B•知念(Allan B. Chinen)
原著套書一共4本,日前剛看完第一集,非常引人入勝,不少暢銷的犯罪懸疑小說也從其豐富的偵辦案件裡取得靈感。例如:最著名的《沉默的羔羊》,便是取材自「綠河殺手案」,《驚天凍地》取材自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市的「羅伯特韓森案」。《鐵血神探》也可以推測是以某件真實的雙人組連續綁架殺人案為原型。
《破案神探》原著套書封面

「假設自己是獵人」

相信大家都在動物頻道裡看過,非洲大草原上的母獅,從潛伏觀察獵物,鎖定目標然後襲擊,一擊斃命的狩獵片段。
而有些人本身先天或後天就具備了這樣的本能,他們會在公共場合(例如:街頭、大賣場或購物中心)每天搜索,找尋下手的對象與機會,他們是老練的獵人,也是傑出的剖繪員,能夠藉由目標的外表衣著以及肢體動作,判斷出適合下手的目標來,他會考慮很久,努力分析怎麼樣最能達成他的目標。
然後不動聲色,不令人起疑地將目標帶走。不管他們的目標是小孩、年輕女子、老人還是性工作者,任何你想得到的族群,他們的反應都跟草原上的掠食者並無不同。也正是這種獵捕的刺激,讓他們樂此不疲,進而不斷地精進技術,使過程更為熟練完善。
操縱支配控制,這是暴力連續犯的三個犯罪動機。他們所做所思都在充實他們貧乏的生活,如果他們不這麼做的話,就會覺得生命有所欠缺。
在這不斷的罪案環節中,最重要的是能夠防制(Proactive),結合警方的努力與媒體的影響力來引兇手入網。
  • 「防治」與「防制」的不同:防治(Control),主要著重於問題發生之後,要怎麼解決?其中「治」字,大體上與醫療、土地開發及環境保護有關;防制(Proactive)則著重在預防性的措施(可能包含預防、制裁危害),由事前健全體制防範、事件發生時怎樣處理,到事後該如何解決,設計一套詳細的規範,以主動積極的態度設想各種可能的事態,以降低一定危害的發生。

兩難困境(Dilemma)

「這種人怎麼能犯下這麼駭人的罪惡?一定有什麼地方有問題?或是有某種可以寬恕的苦衷?」
2001年在 丹佐華盛頓 與 伊森霍克 主演的《震撼教育》(Training Day)裡,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幾位高官聚餐時分享了一個法庭小故事:犯人在年資尚淺的女法官面前,吃下自己事前塗抹在褲子裡的花生醬,當庭獲得送至精神療養院的宣判,事後才醒悟過來自己受騙。
相信大家在聽聞一些匪夷所思的社會案件時,如果你對兇嫌的罪行沒有得到一個全面性的深入了解,你一定會這麼對自己提問上面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精神醫生、法官和處理假釋的官員常常會被騙的原因。
這反應了一種兩難(Dilemma)的困境,大部份的心理治療基於「自我報導」:在正常情況下,去找心理治療師的病人會熱切地顯示他真正的想法和感情;然而一個想及早釋放的罪犯,只會急切地告訴治療師他想聽的話。而這些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和社工人員常常不明白的一點,就是當他們在評估這些罪犯時,他們所評估的對象,正是一群經驗老道擅長評估他人的專家。
所以探員們在進行獄中訪談前,一定會做足功課,以防罪犯第一眼就察覺到情況,進而喪失向不知情的人說出自己罪行所有細節的意願。

課堂上的真實教材:《熱天午後》

《熱天午後》,1975年
必須特別介紹這部經典名作!
改編自1972年真實發生在紐約市的銀行劫持事件,1975年由《教父》艾爾帕西諾 和 約翰·卡佐爾(1935 - 1978年)再次合作的《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兩位銀行搶匪,在某個風和日麗的上班日午後,走進某家小分行裡,進而引發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連鎖事件,除了搶匪與行員的互動,分行外力圖維持秩序的警方、搶新聞的媒體,也連帶把周遭的街坊鄰居和路人們一同引來湊熱鬧。
在FBI一連串的培訓課程中,其中也包括了「人質協商」課程,研究了三種劫持者的基本類型:職業罪犯、精神有問題的人,還有狂熱份子,並研究一些挾持事件造成的重要現象,像是斯徳哥爾摩症候群,也將《熱天午後》列為教材之一,並邀請紐約市警局的承辦警官前來,一同在課堂上參與討論,進而研擬出一套適用於協商談判的指導原則。
  • 警方或其他安全組織必須處理以暴力威脅自己或別人的情境,其範圍十分廣大,雖然這些情境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但每件案子的協商方式,基本上應該保持一致。這種情況原本稱為「人質協商」,現在已經由更廣義的用語「危機處理」取代。
  • 美國第一個特警隊(SWAT),選自60及70年代從越戰返國的退伍軍人,算是準軍事組織,在攻堅行動中常常造成罪犯、人質,甚至警察的傷亡;紐約市警局是第一個建立協商策略以應對這種情況的單位,FBI則是在1970年代開始進行協商技巧的研究。所以「武裝行動」被視為必不得已時的最後手段。
以上分享了這麼多資料,不得不提醒自己,在滿足感官刺激之外,也必須時刻切記,真正辦案的第一線,情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峻艱辛。
不可否認,有時邪惡會戰勝;但我們要相信不管是什麼樣的罪行終會被揭露,沉冤懸案終會大白。
《迷離檔案》女主角 飾演溫蒂·卡爾博士,為80年代第一線犯罪防治工作注入不少正向的女性思維。
《破案神探》不管是原著套書還是同名影集,穎個人覺得都是上乘之作,喜歡犯罪懸疑類的朋友不可錯過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