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力的核心:適應力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Photo by Brecht Denil on Unsplash

本來就不可能「回去」,問題只在如何往前走

我不懂!為何最近常看到有人說「回不去了」,為了顯示很重要還要連講三遍?!本來一直就只能往前走,何曾有回去這件事?或許此刻在台灣的感受比較強烈些,但這也只是疫情下變化的對比度高了些。人之所以會感嘆變化太快,主要還是因為個人的適應速度趕不上,還陷落在自己過去所建立的適應習慣罷了。
一直以來,變化其實從來沒有少過。例如:2007年第一支iPhone問世,到現在也才十幾年,改變了人們生活,社交,閱讀等等所有面向的生活。這麼大的改變,但是人們顯然適應得蠻好的,甚至樂在其中。那是因為這些變化是慢慢滲透進生活之中,是在可適應的範圍內所發生的變化,人們不會覺得失控,甚至還能覺得自己在進化中,且更有控制感,所以享受這個變化。
換言之,世界本來就是一直在改變的,而會讓我們覺得慌亂的來源,並不是改變有多快,而是我們的面對改變的適應能力,以及相對應的知覺控制感。所以,「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環境變動或許又快又難預測,我們能夠持續往前的倚靠,就是讓自己更有適應彈性。

Up-Skill vs. Re-Skill

延續前一篇對於「未來能力」的討論。既然是用「未來」對比「現在」,就表示有些現在所強調的能力在未來可能會不適用,或者目前所重視的能力的排列順序到了未來將會有所不同。在這個假設下,如果現在的能力培養策略是基於過去的成功經驗所設計的,那麼就很有可能會不適用於未來。這也是我對於目前學校教育設計的憂心來源之一。若以目前大學仍是以專業科系為主的結構來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成分,似乎還是偏重在培養專業能力上。
但是,世界在變,市場在變,組織在變,職業的組成在變,從一而終到退休的道路已經越來越不可能。所謂的專業甚至長時間下來很可能變成一個陷阱。從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合理的期待恐怕得修正成:在一個人的生涯中,會有很大的機率會轉換到不同的生涯軌道上,同時也需要更多元能力的組合才能夠達成橫向的轉換。過度的強調專業顯有其侷限性,而這可能也是為何近年來會有不少關於「橫向轉移」的討論,以及橫向轉移可能需要哪些能力與如何培養的相關議題會頗為熱絡的原因。
對於橫向轉移,過去有不少人從upskill (專精技能)和reskill(轉換技能),或許也有人翻譯成技能提升與技能再造的這個對比來論述。不管翻譯為何,所謂的upskill,指的是對現有工作或專業領域中的技能之提升;而reskill,則是指對於轉換到另一個工作或專業所需要的技能的學習與提升。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或組織所提供的訓練絕大部分都比較專注於upskill的部分,因為過去以專業科系為主體的高等教育,一路從大學低年級到高年級或碩士班都是以提升專業能力為主,橫向的能力提升在比率上相對較少,而離開學校進入組織之後,更因為組織的目標導向,又更專注於upskill上了。但在過度偏重upskill的狀況下,當遭遇到大環境改變的時候,才驚覺到過去沒有同時培養reskill,但卻為時已晚。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曾提到第二曲線在生涯中的重要性。也就是不只要被動的準備生涯上轉換跑道的可能性,恐怕是在生涯發展最好的時候更是要積極培養第二個取代產品的時機。所以,如果以每年來設定一個學習目標的話,恐怕在訂定一個upskill的目標之際,也要同時間設定一個reskill的目標哩。就算工作的壓力很大,至少70-30的比率也作為時間分配的基準線才是個人技能投資的良好策略。

是否需要一個更整合的框架?

以上用upskill與reskill作為一種討論的概念,其實充其量只能當作一個提醒,可以作為個人所需要的一種學習安排。但是,這個概念依然相當的籠統。正如同大學不能夠只是提供輔系、雙修、跨院學程的選項就覺得自然地完整了upskill與reskill的教育。有不少問題還需要更仔細的論述,例如:兩者之間的關係應當如何?差距要多大?是否需要某種關聯與整合性?與先前流行的斜槓論,有何不同?
更進一步來說,upskill與reskill的論述仍偏重於強調實際技能的學習與培養,作為一個能夠適應未來不確定性的終生能力,還得更深入的探究:如何使個體在整個生涯中能夠維持一種持續學習的動機?如何宏觀地的規劃不同階段學習內容的配置與整合?如何在面對與原本規劃不一致的外在變動時也能夠適切的做出調整?恐怕就無法單純由技能面的學習來看待,而需要一個更大的理念來整合其中相關的成分,也才能讓學習的內容與歷程有更完整的規劃。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CIPES)這個機構所執行的「未來能力計畫」(Centre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的調查研究認為,橫向轉移所需要的其實是一些能力的組合,而倘若要將這一組能力用一個概念來統合,那麼他們會稱之為:「適應力」(adaptability)。認真看文獻的話,生涯適應力之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內容,其實並非新的理念,從1980年代就一直有相關的討論,只是把這個議題與「未來關鍵能力」做整合的討論則是近年來才獲得比較專注的討論(例如,Normand & Anderson,2017

為何要是適應力?

我之所以偏向支持以適應力作為理解與整合的框架,除了主觀的偏好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針對未來的不可預測性與不可控制性作為基本出發點來設計的。所謂的「未來」,不論怎麼估算,總是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現在很多談未來能力的人卻似乎可以很明確的判斷哪些是重要能力,這實在非常的弔詭。人性的基礎是偏好可預測和可控制的,一旦缺乏就很容易陷落到習得無助的憂鬱狀態。所以,在感受到不確定感的威脅時,就會很想很快的抓到點東西來倚靠,但是在這種焦慮之下,反而更容易掉到偏執與偏見之中。所以,當有人斷言,未來就是需要這些這些能力時,往往會讓我反而打上一個特大的問號。
那要怎樣既能預測未來,同時又留有足夠的不可測知的彈性?對於一個理解的框架,我自己所設定的幾個基本條件是:,它必須能包含一組是針對有效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之彈性組合,而且也得要強調這些能力都不可能只在一段時間內被培養完成,更是要在「持續終生自主學習」(動機維持)、「跨生活領域範疇的統合鍛鍊」(後設認知)、及「不斷在不確定性下彈性修正」(情緒調節)的這三個原則下長期精進。從這裡看來,適應力有關的能力就不可能只在高等教育體系的受教時間內完成,那麼正規教育的目的很可能是要設計成如何讓學生準備好在離開學校之後還能夠持續精進其適應力了。確實,有些學校也已經正式的以面對這個議題來開課,例如:東京理工大學就有為博士班學生所開設的「全球競爭下發展生涯適應力」(Developing Career Adaptability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的課程。
未來的文章中,我除了會整理討論適應力這個框架下應該包含哪些具體的能力,如何測量這些能力,以及這些能力之間可能的關聯性之外,我也會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可能的心態(mindset)準備,這些心態準備如何有利於增進對這些能力的培養。
avatar-img
4會員
17內容數
不是世界變動太快,而是我們太習慣於過去適應的腳步而已。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大的適應彈性,可以更柔軟,可以更虛懷,可以更安定,也因此可以更能堅定,更能承載,更能處變。這個專題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不同的探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cheng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未來的社會公民所需的工作關鍵能力包括:數位倫理、不確定適應力、當責與決斷、自信、衝突解決、同理心、勇敢與冒險、創造與想像、教練力、訊息整合這幾項,都和教育程度沒啥關係。更糟的是,其中,呈現負相關的,也就是受教育越多,反而越差的兩項是:促進信任與人性化。那你覺得該怎麼辦?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我們建構了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反覆的說著,於是這個故事就反過來定義了我們自己,變成了一個牢籠,綑綁了我們對自己的觀看。但是,真的只有這個可能的觀看嗎?建構這個故事的過去我及其所附帶的所有信念,也都只是一個故事而已。看一場電影,不管多麼的投入其中,散場的燈光一亮,就放下故事,走出戲院,何必執著!
我們最後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但是那是結果的顯現,並非原因。我們之所以採取其中的一種,是因為我們「選擇」了!而關鍵就在為何我們做出這個「選擇」。選擇可以是茫茫然就這樣了,也可以是經過很多檢驗之後的抉擇。真正最能夠決定你是否能夠有良好的適應,還是取決於你做選擇時,心理的清晰度與複雜度。
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陷落在不客觀的心理防衛狀態,真的非常的簡單。那就是當你覺得自己真的很客觀的時候,就差不多是了!當你認為自己真的真的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時,差不多就是偏執無誤了!
未來的社會公民所需的工作關鍵能力包括:數位倫理、不確定適應力、當責與決斷、自信、衝突解決、同理心、勇敢與冒險、創造與想像、教練力、訊息整合這幾項,都和教育程度沒啥關係。更糟的是,其中,呈現負相關的,也就是受教育越多,反而越差的兩項是:促進信任與人性化。那你覺得該怎麼辦?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我們建構了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反覆的說著,於是這個故事就反過來定義了我們自己,變成了一個牢籠,綑綁了我們對自己的觀看。但是,真的只有這個可能的觀看嗎?建構這個故事的過去我及其所附帶的所有信念,也都只是一個故事而已。看一場電影,不管多麼的投入其中,散場的燈光一亮,就放下故事,走出戲院,何必執著!
我們最後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但是那是結果的顯現,並非原因。我們之所以採取其中的一種,是因為我們「選擇」了!而關鍵就在為何我們做出這個「選擇」。選擇可以是茫茫然就這樣了,也可以是經過很多檢驗之後的抉擇。真正最能夠決定你是否能夠有良好的適應,還是取決於你做選擇時,心理的清晰度與複雜度。
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陷落在不客觀的心理防衛狀態,真的非常的簡單。那就是當你覺得自己真的很客觀的時候,就差不多是了!當你認為自己真的真的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時,差不多就是偏執無誤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長遠的性來看未知的變化大,兩至三年內的時間就有可能來個大轉變,你可以試著想想過去那些年間,是否曾經有個大轉變,不管是個人的因素,還是環境的改變,這些都是你難以捉摸不定的因子,很可能一眼間你的位置將改變,甚至淪落你都未曾想過的情況,瞬間都變了樣。   停止未前進就如同倒退,中間保留的情況可以說是
Thumbnail
在現今快速變化的職場中,自我進修與生涯規劃變得愈加重要。文章探討了持續學習的必要性、改變現狀的挑戰以及堅持的意義,強調只有透過充分的準備和持續的努力,才能突破職業瓶頸,迎接更多機會。透過分享經驗和知識,讓有志者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並激勵他們持續追求成長。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在這個變化迅速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機遇。無論是職場上的競爭,還是生活中的選擇,我們都需要具備兩種重要的能力:學習力和行動力。如果你沒有學習力和行動力,你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學習力,是一種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它讓我們在面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環境時,能夠迅速適應並且掌握。學習力強的人
Thumbnail
學生在學期間應開始累積更多相關的經驗,選修相關課程、尋找實習機會、參與專業社群等都可為未來求職累積競爭力。已工作人士應試著盤點自己的可移轉技能,尤其著重在軟實力。以及對於跨領域轉換工作的求職者,應善加利用相似能力並凸顯自我差異。
Thumbnail
在現今的職場環境中,應用upskill、reskill和skill inventory的概念對個人職業發展和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至關重要。文章解釋了這三個概念的關係和重要性,並強調了持續學習和發展的文化對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和創新力至關重要。
Thumbnail
昨天朋友問,他現在的職涯位階接下來是應該偏重硬技能還是發展軟實力?本篇來聊聊我的想法。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上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可說是一句極富啟發性的箴言,這句話提醒著我們擁有各種技能和才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善加運用及發揮在未來的時刻。 當我們談論「能力」不僅僅是指學術上的成就,也包括著人際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靈活應對變化的能力,這些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技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長遠的性來看未知的變化大,兩至三年內的時間就有可能來個大轉變,你可以試著想想過去那些年間,是否曾經有個大轉變,不管是個人的因素,還是環境的改變,這些都是你難以捉摸不定的因子,很可能一眼間你的位置將改變,甚至淪落你都未曾想過的情況,瞬間都變了樣。   停止未前進就如同倒退,中間保留的情況可以說是
Thumbnail
在現今快速變化的職場中,自我進修與生涯規劃變得愈加重要。文章探討了持續學習的必要性、改變現狀的挑戰以及堅持的意義,強調只有透過充分的準備和持續的努力,才能突破職業瓶頸,迎接更多機會。透過分享經驗和知識,讓有志者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並激勵他們持續追求成長。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在這個變化迅速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機遇。無論是職場上的競爭,還是生活中的選擇,我們都需要具備兩種重要的能力:學習力和行動力。如果你沒有學習力和行動力,你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學習力,是一種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它讓我們在面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環境時,能夠迅速適應並且掌握。學習力強的人
Thumbnail
學生在學期間應開始累積更多相關的經驗,選修相關課程、尋找實習機會、參與專業社群等都可為未來求職累積競爭力。已工作人士應試著盤點自己的可移轉技能,尤其著重在軟實力。以及對於跨領域轉換工作的求職者,應善加利用相似能力並凸顯自我差異。
Thumbnail
在現今的職場環境中,應用upskill、reskill和skill inventory的概念對個人職業發展和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至關重要。文章解釋了這三個概念的關係和重要性,並強調了持續學習和發展的文化對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和創新力至關重要。
Thumbnail
昨天朋友問,他現在的職涯位階接下來是應該偏重硬技能還是發展軟實力?本篇來聊聊我的想法。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上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可說是一句極富啟發性的箴言,這句話提醒著我們擁有各種技能和才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善加運用及發揮在未來的時刻。 當我們談論「能力」不僅僅是指學術上的成就,也包括著人際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靈活應對變化的能力,這些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