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定或要改變?Think Again心得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簡潔一致的美好

我的一個好朋友對於目前政府的多項防疫措施頗為不滿,也對當前的政府充滿了不信任感。當然就像美食節目中不能只有一直說「好吃」,必得要列出一些更精緻的說法來,例如:入口即化,軟中帶Q等,才能確定這個好吃是有道理的。所以,我的朋友也列舉了不少他為何這麼不信任這個政府的種種原因。我當然不能說,這些指稱都是錯誤的,但衷心也不知道是否正確,因為我所擁有的訊息實在非常有限。我比較可以確定的是,陳部長所擁有的訊息應該比我多很多,而他所需要考慮的面向也比我複雜很多,而我不知道當我面對那麼多種訊息需要參照時,我真正的判斷會是什麼?
所以,我在閱讀到朋友的訊息時,覺得贊成也不是,反對也不是。但是,當下我好奇的是,為何我周圍的很多人,對於自己的判斷卻可以這麼有信心?這個信心是怎麼來的?於是,基於好奇,我問他:「那有什麼事情是可以改變信任程度的?」,他的回答是:「不需要改變!我對所謂「民主政治」完全不樂觀,從來就不信任,也不需要信任。」雖然有點驚訝這個答案,但我著實是羨慕的。羨慕一個人可以乾乾淨淨,清清楚楚的擁有一個確定不會改變的信念。我想,在一個混亂的世界中,這應該是一個提供穩定力量的基礎。

變動彈性的豐富

既然是羨慕,就表示我自己似乎很難做到這麼黑白分明(至少對快篩、疫苗、防疫、未來世局的發展、如何評價陳時中等這些議題)。這個不確定性,也著實讓我蠻累的,因為花了好多時間去閱讀各種資料,例如:用新的科學方法取代三期是否可以信賴?這件事就花了我超級多的時間。然而,各位看倌也可以猜想得到,大多數的狀況,科學其實不會給你一個完全確切的結論,最可能的答案是:「還有很多的因素需要納入考慮才能夠有更進一步暫時的結論」。這麼一來,我似乎只有兩種選擇了,或者就確定下來一個我想要相信的結論,或者持續的做一個辛苦的懷疑論者?該如何才好勒?如果不談防疫科學,而是回到心理學,那我會接下來的問題是:用上述哪一種方式來過日子,會過得比較好呢?

找到適合你的方式

很抱歉的,我必須說,結果也還是不一定。這要看你所處的環境是如何?穩定一點的環境下,一致的信念比較有利,在不確定的環境,則高變動比較有利;還有,當心理資本雄厚時,一致穩定的信念也優,就像口袋深就不怕市場變動大,資本相對短小,變動的重要性就相對增加。更何況,從一致到變動其實是一個連續的光譜,每個人所站的位置不同,也有差異的效果比率。總而言之,面對穩定的環境,或者你真的是一個堅強的人,那麼可以選擇用單純的信念過日子,但若處在不確定又變動快速的環境,而且你覺得自己有些容易波動,那麼最好開始練習培養有效的彈性。
如果你覺得這個簡單的結論就滿足你了,那就停在這裡也ok。到此為止,是給大眾看的心理學。但是,倘若你還想要再挖掘得更深一些,那就麻煩得繼續耐心的讀下去。

對心理的尋幽訪勝:是否被「偏見」綑綁才是真正的判準

為何要囉囉唆唆的講這麼多廢話?因為複雜的現象,還是可能會有簡單的原則。這一層一層的把心這個神祕的洋蔥撥開來,才是心理學真正的樂趣。
不論一致或是變動,這是我們最後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但是那是結果的顯現,並非原因。我們之所以採取其中的一種,是因為我們「選擇」了!而關鍵就在為何我們做出這個「選擇」。選擇可以是茫茫然就這樣了,也可以是經過很多檢驗之後的抉擇。其實,不管你是哪一種,真正最能夠決定你是否能夠有良好的適應,還是取決於你做上述決定的時候,這個選擇是否曾經被你自己真正的檢驗過。
人,雖然號稱智慧,但大多數的時候,人們還是非常受到情緒的影響,畢竟情緒是生物更本能的構建,在大腦的結構上也處在比較核心的部位。此外,人們為何有效的處理外界大量的訊息,也因此而採取了很多的思維捷徑。把這兩者加起來那就代表,我們會因為想要滿足一些很基本的感受而很容易陷入不自覺得陷阱。
Adam Grant在他的Think Again一書中,指出三個他認為比較「嚴重」一點的偏見。
  • 確認的偏見(affirmation bias):只看見我們覺得應該看見的。也就是說,因著自己已經建立的假設,也覺得大多數的訊息都是一再的確認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假設;
  • 渴忘的偏見(desirability bias):只看見我們覺得渴望看見的。也就是我們太希望看見某些事情或結果,也就往這個方向不斷的搜尋與強化;
  • 我沒有偏見的偏見(I’am not biased bias):覺得自己比他人更客觀的偏見。這就更不用說了,真理當然站在自己的這邊。
其實這三個偏見有多普遍,對照近來各種專業與非專業的發言,大家應該就可以相當程度的心領神會了!由於人實在太容易受到這些偏見的影響了,所以對各個生活領域的影響都極為重大,也因此即便是心理學家的Kahneman在其研究中指證這些人們在各種判斷中會容易犯各種認知捷徑所造成的偏誤,也能因此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
若由此來看究竟該要一致或變動?一個很可能的更後設的原則是:你是否夠清明的在覺察自己是否受到這些偏見的綑綁。不論是防衛性的固著而產生一致性(這偏向於進入傳教士模式),或者因為社會比較的迎合而一直改變(這偏向於政客模式),最後,因著我沒有偏見的偏見,則衍生出捍衛真理的使命,表現在目前各種攻擊性的言語,彷若是十字軍的再現了!當人們因為缺乏清楚的覺知,而落入了這三項認知的偏誤時,不論最後行為的表現是如何,都只會喪失真誠與彈性。在不斷的攪動中,情緒也跟著起伏動盪。

掙脫偏見的誘惑,找到自由的彈性

如果這些偏誤是如此的內建在人們的認知系統中,而且又深刻的與人性結合,那麼真的有可能掙脫嗎?Adam Grant提出的處方是「智識的謙虛」(Intellectual humility)。所謂智識的謙虛,定義很簡單,就是「認知到自己所相信的東西很可能是錯的」,但是實踐起來則是難知又難啊!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再更深入的討論這個概念及其重要性。
如果你真的能夠耐心的讀到這裡,那麼我要大力的為你鼓掌了!因為你已經顯現你願意耐心探索的腳步,邁向更清明覺察的可能性。我也希望自己有這個榮幸,在讀書這個路上再陪你走一段!至於真正的修行,則更盼望你是我的前導!
最後,還是引一段Think Again書中的話,作為本篇的結尾: “Being actively open-minded….. requires searching for reasons why we might be wrong — not for reasons why we must be right”
後記:因為我自己是偏好彈性與變動的,所以本文的初衷原本是想引用Think Again的論述來駁斥朋友。但是,後來對這個「駁斥」煞車了。也可能因此,本文前後可能呈現某種程度的不協調,各位讀者有發現嗎?!
另,本文圖片之引用目的為顯示綑綁的心之示意圖,特此說明!
avatar-img
4會員
17內容數
不是世界變動太快,而是我們太習慣於過去適應的腳步而已。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大的適應彈性,可以更柔軟,可以更虛懷,可以更安定,也因此可以更能堅定,更能承載,更能處變。這個專題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不同的探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cheng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陷落在不客觀的心理防衛狀態,真的非常的簡單。那就是當你覺得自己真的很客觀的時候,就差不多是了!當你認為自己真的真的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時,差不多就是偏執無誤了!
要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陷落在不客觀的心理防衛狀態,真的非常的簡單。那就是當你覺得自己真的很客觀的時候,就差不多是了!當你認為自己真的真的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時,差不多就是偏執無誤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判斷力通常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評估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思維,讓生活中有各種可能。 從不同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為何這麼想,也是一種更認識自己的方式,當知道為何有這樣的思維與行為的時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確認。 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也無需用力去影響他人,尊重每個選擇,也讓自己的心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
Thumbnail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
Thumbnail
用極度開放的心態有助於全面看待分歧,並做出明智的決策。避免因自負或害怕而拒絕他人意見,這限制知識吸收且導致思維狹隘。主管應引導員工挑戰信念,聽取不同聲音,促進建設性對話。Adam Grant指出,開放心態在團隊建設、書籍選擇和意見接受上具不同重要性。重要的是享受了解真相的樂趣,而非執著於一定要是對的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除非你有‘’決策恐懼症‘’(Decidophobia), 或是稱為“選擇困難症”,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面對各種情況,也都必須做出選擇。差別只是,你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尤其,面對比較重大的情況時,你會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做選擇。 仔細回想過去面對比較重大情況;必須做選擇時,竟然發現自己不愛跟從多數人所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判斷力通常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評估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思維,讓生活中有各種可能。 從不同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為何這麼想,也是一種更認識自己的方式,當知道為何有這樣的思維與行為的時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確認。 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也無需用力去影響他人,尊重每個選擇,也讓自己的心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
Thumbnail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
Thumbnail
用極度開放的心態有助於全面看待分歧,並做出明智的決策。避免因自負或害怕而拒絕他人意見,這限制知識吸收且導致思維狹隘。主管應引導員工挑戰信念,聽取不同聲音,促進建設性對話。Adam Grant指出,開放心態在團隊建設、書籍選擇和意見接受上具不同重要性。重要的是享受了解真相的樂趣,而非執著於一定要是對的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除非你有‘’決策恐懼症‘’(Decidophobia), 或是稱為“選擇困難症”,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面對各種情況,也都必須做出選擇。差別只是,你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尤其,面對比較重大的情況時,你會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做選擇。 仔細回想過去面對比較重大情況;必須做選擇時,竟然發現自己不愛跟從多數人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