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bsolutVision on Unsplash
關係未來競爭力的勝任能力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做了一項研究,其中包含了一組共56 項未來需要的基礎技能,之所以引用這篇是因為它的標題蠻吸引我的。亦即:「定義在未來世界中公民所需要的工作能力(Defining the skills citizens will need in the future world of work)」。這篇研究指稱這些技能對未來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引,並且指出熟練掌握其中某些不同技能者組合者將可以分別得到更高的就業競爭力、更高的收入、和工作滿意度。當然,類似的討論不少,只是這篇報告頗為聚焦在「從哪裡學來這些能力」,所以就以此脈絡拿來討論一下。
稍微要先注意的是,在McKensey的這篇報告裡,則稱之為Delta而不是稱之為Skill或competency,我想這很可能有些難懂。過去competency的翻譯,大多是翻譯成「職能」,Skill則翻成「技能」,但是我總覺得這些翻譯都有一點怪怪的,好像那是為「職業」表現來設定的。當然,這樣也未必不行啦!只是工作未必就完全等同於職業吧!所以在以下的討論裡,我姑且稱之為「勝任能力」!
學校教育能賦予這些能力嗎?好像不太行勒!
我在此先討論教育在這些勝任能力中扮演的角色。與教育低相關的幾項勝任能力,包括:數位倫理、不確定適應力、當責與決斷、自信、衝突解決、同理心、勇敢與冒險、創造與想像、教練力、訊息整合。其中,特別引起我注意的還有負相關的部分,也就是受教育越多,這個勝任能力就越低的兩項是:促進信任與人性化。當然,也不是大學教育啥都學不到:例如:資訊素養,程式素養,資料分析與統計,數位學習,性格調整,改變創新,熱情樂觀,與人合作。這些還是多少有些相關。
有趣的是,如果就三項指標分別來預測:收入,就業力,和工作滿意度。那麼, 對收入而言,理解數字,程式能力,與工作規劃這些是最有預測力的。這一點並不難理解。一個碩士畢業生現在進台積電,可以領到一年超過一百五十萬,確實顯現這幾項對於收入的影響。但是對就業力而言,適應不確定性、訊息整合、成就導向則是前三名,而對工作滿意度來說,自我激勵,適應不確定性,與自信這三項則最有預測力。如果對比上述與教育的相關,可以發現,與收入最有關的確實可以由高等教育來養成,但是對就業力與滿意度來看,則幾乎都與教育低相關的類別中。
若引用
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中所引用的ManpowerGroup調查來看,他們取樣了兩千位老闆,其中超過50%的企業列舉了:問題解決、合作、顧客服務、溝通這幾項作為最有價值的能力。而Josh Bersin等其他的研究也指出,適應力、文化契合性、成長潛力等是關鍵能力。總之,若就企業的角度來看,因為世界和市場的變化超級快。所以,可以持續學習的能力與自我改進的相關能力,會是未來企業所關注的關鍵職能。若對照上述與教育的討論來看,這些也都是與高等教育比較低相關的部分。
那學校要改,還是要自力救濟的學?
換言之,如果高等教育還是持續目前的設計,或是僅只在專業學院之間增加選課彈性這類的改革上著手,恐怕對於未來所需要人才的關鍵能力培養,只能發揮很有限的貢獻。所以,如果現在的討論還是聚焦在如何選擇大學就讀的科系,恐怕是將整個高等教育的失焦又再貫穿到整個基礎教育之中,甚至也誤導我們想要實踐生涯陪伴的重點。回到標題的問題吧!究竟對這些勝任能力的學習,是要靠學校?還是靠自己?結論當然會是,這不會是單一方的責任。『Learning to learn」的培養,最好能在學校奠基,也會是個人一輩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