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Again心得後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究竟什麼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我覺得閱讀時總是可以讓人不斷的遭遇驚喜,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尤其當這樣的書是建構在所謂的科學硬知識之上時,卻能夠在作者精緻的論述中,令讀者讚嘆:「啊!原來可以這樣想!」、「原來可以這樣組合」、「原來可以這樣延伸」。這樣的作者讓我敬佩,這樣的知識讓我雀躍。

特別是讀這本書時,剛好各群組戰成一團。我當然也有立場,也不免加入戰局。但是,讀書的過程也是一種反省的歷程,彷彿在照妖鏡中看見了自己的偏執。所以,試著用一些觀察對照著寫了很有個人詮釋的三篇心得,其實也在一個好友群組中嘗試用書中所建議的方法去與朋友「討論」。雖說,在不純熟的技巧下,談不上成功。但絕對很清晰對自我的反省過程。我也因此感謝作者。

知識的樂趣,是創造出新的理解之可能性

讀這本書,除了照妖鏡效果之外,我特別想再多強調把知識更延伸出去的喜悅。其實,書中所列的很多心理學研究結果,過去多少也有些熟悉,但是Adam Grant組合這些研究的聰明,以及敘說的方式,又賦予了這些研究資料新的生命。

有人說,我們這些做科學心理學研究的人太強調實徵主義,一直追求其實不存在的「客觀」,所以也陷入了另一種偏執。這我倒是覺得冤枉了!我完全不覺得做研究是在找客觀的真理。即便是實徵性的研究其實也只是透過一個共同接受的程序下的對話方式罷了。而對話,是為了知識與理解的延伸。

先前讀E. Langer的書,她講到一句話讓我還蠻感慨的。她說:我們研究的是「可能性」,而不是「事實」。過去幾年心理學陷入很多經典研究結果無法被複製的危機,也因而產生不少對心理學科學性的質疑。但我記得我的老師(M. Zuckerman)曾經說:「不用太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我覺得他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者的失職。

還在等待討論著被繼續討論的議題

雖然心得書寫告了一段落,但其實應該這書還有不少可以持續寫心得的議題,例如在這本書中還提出下面一些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例如:

  • 謙虛怎樣和自信並存?
  • 親和性高的人是否就不能與人有好的爭辯?
  • 向不同論述的對方問「How」,比問「Why」更能解決爭端?
  • 好的協商者,為何其實講得不多,不是靠多能表現說服力?
  • 最佳未來預測者的重要特質是什麼?
  • 為何提供相反訊息反而會強化防禦?「理性辯論」為何得到相反的結果?
  • 有影響力的傾聽(influential listening)以及促發動機的晤談(motivatoal interview)有什麼特性,所以能夠促發改變?
  • "inverse charisma";被下屬評量為最糟的經理人中,94%的人自認為是很優的傾聽者。三分之一的女性認為他們的寵物都比伴侶更能聽懂他們。這個誤差是怎麼出現的?
  • 為何一個很有魅力的講者,反而可能是造成學習的陷阱?
  • 快樂,究竟來自於人們擁有簡單或複雜的思考?
  • 像這樣強調開放的書,要怎樣寫下「結論」?

但寫了這三篇,我囉唆得也差不多了。等中文版出來後或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加入閱讀,我會耐心等待各位朋友持續讓我眼睛一亮的論述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cheng Lin的沙龍
5會員
17內容數
不是世界變動太快,而是我們太習慣於過去適應的腳步而已。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大的適應彈性,可以更柔軟,可以更虛懷,可以更安定,也因此可以更能堅定,更能承載,更能處變。這個專題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不同的探勘。
Yicheng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2021/07/09
對未來合理的期待恐怕是:在一個人的生涯中,會有很大的機率會轉換到不同的生涯軌道上,那麼過度的強調專業就有其侷限性了。 在需要更多元能力的組合才能夠達成橫向的轉換時,哪些是關鍵能力,又如何培養?而在眾多的預言中,又如何判斷何者為真?
Thumbnail
2021/07/09
對未來合理的期待恐怕是:在一個人的生涯中,會有很大的機率會轉換到不同的生涯軌道上,那麼過度的強調專業就有其侷限性了。 在需要更多元能力的組合才能夠達成橫向的轉換時,哪些是關鍵能力,又如何培養?而在眾多的預言中,又如何判斷何者為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生總有無限可能,你以為你所知道的就是全部,卻從未懷疑過背後的原因。   對根深柢固的傳統信念,你信奉著; 對老偏方的療效,你深信不疑; 對固有的思想,也不思打破;   因為舒適圈讓你自在,給你安全,護你自尊,尤其是位處高位且身分尊貴者或是學術權威者,更是不容挑戰質疑,認為質疑是傷害,理
Thumbnail
人生總有無限可能,你以為你所知道的就是全部,卻從未懷疑過背後的原因。   對根深柢固的傳統信念,你信奉著; 對老偏方的療效,你深信不疑; 對固有的思想,也不思打破;   因為舒適圈讓你自在,給你安全,護你自尊,尤其是位處高位且身分尊貴者或是學術權威者,更是不容挑戰質疑,認為質疑是傷害,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包含: 1.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2.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3.矛頭不是指向自己,是工具出問題 4.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5.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6.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包含: 1.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2.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3.矛頭不是指向自己,是工具出問題 4.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5.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6.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Thumbnail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保持開放的心態,對你的觀點和決定重新思考。
Thumbnail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保持開放的心態,對你的觀點和決定重新思考。
Thumbnail
聽聽不同的意見,或許你會有不錯的收穫!
Thumbnail
聽聽不同的意見,或許你會有不錯的收穫!
Thumbnail
在買書時,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書名感覺「有趣」就這樣 很好奇這本書它在說什麼,它想說什麼? 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它,對過去比較少接觸這類型書的我來說,第一次看時覺得有點疲憊...需要花點時間去吸收它裡面的內容資訊;在閱讀的同時,幾乎是每一個章節段落,就會因為它而開始回想,我是不是這樣?平常有...
Thumbnail
在買書時,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書名感覺「有趣」就這樣 很好奇這本書它在說什麼,它想說什麼? 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它,對過去比較少接觸這類型書的我來說,第一次看時覺得有點疲憊...需要花點時間去吸收它裡面的內容資訊;在閱讀的同時,幾乎是每一個章節段落,就會因為它而開始回想,我是不是這樣?平常有...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Thumbnail
在AI盛行的時代,很多工作都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而「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正是讓自己保有競爭力的方法!
Thumbnail
在AI盛行的時代,很多工作都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而「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正是讓自己保有競爭力的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