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光明院 波心庭-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光明院由於四季各有美景,又有「虹之苔寺」、「東山苔寺」美稱。
「波心庭」出自禪語「「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意思是若放下煩惱雜念,月(佛)自會照映在水面上,出自重森三鈴作庭大家手筆,在1939年完成,運用75座岩石所構成的枯山水,以砂為海,青苔上的小石爲浪花,和曲水之庭有異曲同工之妙。
緣側能自由行走環繞庭院一圈,從不同角度欣賞波心庭,茶亭羅月庵牆上圓窗象徵升起的月亮了,入內除了整理庭院的老先生外,一個遊客也沒有,清冷肅靜的枯山水,眺望起來很自在。
參拜入內務必守禮自律
光明院氛圍清淨,多半是住持已將醜話說在前頭,不知是否在楓葉季吃到苦頭,外頭貼了醒目的公告「本寺不歡迎過多的來客,庭園亦有心,請來客憫心自問,仍有意願者請進,無所謂者請回,參拜入內務必守禮自律。」
雖說本來就是為了波心庭而來,還是被淋了消暑效果滿分的冷水,鼠膽還真怕拿相機會被住持轟出去,在門口繞半天才勉強踏進去,然後誠惶誠恐繳了看心意捐獻的參拜費。
貼出公告的好處,遊客和寺方都能省去麻煩,如果你喜歡重森三鈴的庭院,想親自來靜觀沈澱,好好與自己對話,光明院是個好地方。
光明院 波心庭2017.7.3攝影
2019.11.30攝影
亭羅月庵牆上圓窗象徵升起的月亮 網代組的吉野窗
前幾天前往許久未去東福寺,訝異發現通天橋禁止攝影標語撤下,改成標示不能使用腳架,心裡蠻高興的,也看到很多未曾開放的塔頭都紛紛在旺季開放參拜,參道兩側小販吆喝,市集好不熱鬧,很適合三五成群、攜家帶眷前來。
通天橋
一個人被人潮衝的頭昏眼花,趕緊加快腳步前往波心庭避難,可惜庭園彷彿失心了一樣人潮瘋漲,好在還是遠比外頭來得能夠喘息。
地板上的楓葉壓紋
三尊石 日式庭園意匠經常出現 三尊佛像中央如來 兩側為菩薩
午後快關門時人潮開始散去,彷彿焚燒直衝向晚的烈焰楓紅,我總算看到了虹之苔寺的底蘊,美到難以形容的。

2022.3.24
今年花之京都企劃,與雲龍院、光明院、隨心院、妙滿寺攜手推出春意盎然「花の間」藝術,全新詮釋庭園及紙門流動的光影,室內梅、椿、藤等等花卉交織的彩色空間。
部分紙門下方換上以和紙花朵圖案,另外設置鏡面巧妙作出視覺層疊景深效果。人們圍繞著四方讚嘆拍照,創意的五彩繽紛鮮明了古樸的枯山水,像是瞬間誕生了新庭園。
雖然忍不住一邊想著「啊!真是搞得花里胡俏的!」,一邊又覺得還是蠻有亮點噱頭的。
地板的三和土(たたき)
光明院也稱「虹之苔寺」,無論是長年不變從入口竹筒投入參拜費用、地板的三和土(たたき)古時土間的製作工法,以石灰混鹽滷凝固的建材,押印楓葉形狀,特別愛這個質感。
「雲嶺庭」
y坐禪石頭
參道前庭「雲嶺庭」鶴島、青石碎片的敷石構成,庇佑勝負運的摩利支尊天鎮守。
波心庭
我很喜歡重森三玲作品中的「波心庭」、平安式州浜型庭園,杜鵑花叢象徵雲紋流動,以三尊石為放射狀中心,白砂為海濤無垠,鋪上原型小顆栗石象徵飛沫,七十五個庭石或橫或斜,氣勢縱橫萬千。
高台六疊茶庭「蘿月庵」(非公開)外壁白線繪圓,室內三個小圓窗,整間茶室象徵有月東昇。
書院
吉野窗
連結書院到本堂乍看沒有通道各自獨立,但又相互連結的精心設計。書院內是很三玲風格的市松圖樣障子,以及吉野窗也像月西沈,透過圓窗看出去到枯山水別具趣味。
經過左側茶室「兩行庵」窗戶讓人聯想到建仁寺「○△□乃庭」(まるさんかくしかくのにわ)地水火風四大要素。
途中蹲踞也很有特色,極具厚重感。
觀庭樓
最後爬往台階茶室「觀庭樓」俯視整個庭園,波心庭能從平視、俯視的角度多變,土壁、障子、窗及一整片木地板相互調和,圓窗如月東昇。
茶室超級多,「いりびと-異邦人-」第四話,菜穂向立野託付畫作,全劇高光的攝影地在光明院。
本堂欄間為丸鶴
拉門瓢簞
再訪數次看細節,本堂欄間為丸鶴,拉門瓢簞。
旁邊茶室和小小一間六疊客室,圓窗午後光影跌入半圓的好看。比較少見的是紙門軌道以竹填充,無法開關的設計。
設計正好能看到參道的「雲嶺庭」坐禪石及迷你枯山水,處處都能活用填滿,很有三玲的風格,就跟松尾大社多出的空間也要來個即興小石庭。
造訪光明院數次,洗滌胸懷猶如江海闊,一水澄澈此心不換。是以與瑞峯院獨坐庭同樣的喜愛。有時覺得自身無論置身故里還是異地,哪裡都是他鄉之人,凝視時沈吟那句「無雲生嶺上,有月照波心」才似乎有所依憑,抓住幾分夜月海濤留下的眷顧。
人們在參觀時的路線也像是月亮偏移,從平視至俯瞰庭園全景,接著往回走的視野切換,置身高低而心境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是枯苔、楓紅還是現在花俏華麗的藝術加持,終究回歸庭石白砂漠然如故。
依稀記得多年前造訪時,寺外高掛揮毫提醒「本寺不歡迎過多的來客,庭園亦有心,請來客憫心自問,仍有意願者請進,無所謂者請回,參拜入內務必守禮自律。」讓人戰戰兢兢卻又敬愛風骨,曾幾何時那行字卻已不再,庭園也越來越多人造訪。
最後一回和台灣攝影師的朋友來訪,當時下班飛奔匯合,原本低調的光明院已逐漸有名,楓葉季節人潮絡繹不絕。朋友不愧大師等級,就算是第一次造訪,觀望他掃過全場高效抓角度精準,我樂得輕鬆在後面跟拍。
光明院的夕陽長於黃昏、生於楓紅,拉長庭石的影子相互踩著,抓緊時間趕著參觀、閃躲人潮的煩累,一邊拍照一邊回頭閒聊,現在想想還是很愉快且懷念。
*寺院神社莊嚴之地,務必遵守參拜禮儀,嚴禁喧嘩及飲食,卡位以及拉扯摘取花木*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專頁名稱連結*
【你們的支持鼓勵,是我前行的動力】https://liker.land/riverbankflo/civic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京都的底蘊不只是有文化美學,更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以文人視角走訪神社寺院,在歷史、文學、小說中與古都的靈魂問答。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