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
【前言】
本書作者人稱柯師傅,是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的導演柯金源,對於臺灣這座美麗的島嶼有著特別的情愫,拍了許多關於臺灣這片土地的環境紀錄片,而《我們的島》正是柯導以文字書寫臺灣的過去與現在,以攝影照片記錄臺灣的這三十年來的環境變遷。
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這是本美麗又悲傷的書,紀實攝影的影像很美,卻又讓人不勝唏噓,從繁茂到荒蕪,從豐沛到枯竭,那一張張照片顯示了臺灣的自然與生態環境正在的消逝和改變,海洋與河川、山林與農田、群島與生態,篇篇文字都可以感受到柯島對這片土地深刻的愛,如同前公共電視總經理馮賢賢女士在推薦序中所言,這本書是柯導苦戀臺灣這座島嶼三十年的情書精選,因為太愛這片土地,一字一句都是獻給這座島嶼的情書。
【關於海洋的事】
沙的流動,就像是海洋生命的一種輪迴,阻斷了沙的漂移,等於扼殺了生命的延續,當下一個十年,我們的海岸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猶記得小時候印象中稱做海的景色,一望無際的藍色水面,夕陽在海平面落下,在水面上灑下金色餘暉,赤腳在沙灘上奔跑踏浪,猜著這波浪會打到何處,太遠則向前踩浪,太靠近則尖叫歡笑著逃離,中秋夜晚在沙灘上烤肉放煙火的童年,是記憶中海的景色。
曾幾何時,為了讓人們更接近海洋,鏟除了海濱的防風林,興建起各式各樣的海水浴場或海岸遊憩區,看似帶來觀光效益,看似能讓更多人靠近海洋,但卻讓我們離海越來越遠,天然海岸線變得越來越少,而因為突堤效應,導致海岸線不斷被侵蝕、退縮,於是一顆顆消波塊被丟入海洋,以為可以防止海岸侵蝕,殊不知這種做法反而讓海岸消失得更快。
「突堤效應」是甚麼呢?在海岸地帶興建如港口、防波堤、突堤、離岸堤等人工建構物,由於這些建構物突出海岸,阻擋了原本的沿岸流及海岸漂沙的路徑,導致沙源在結構物沿岸流上游側被攔截堆積,下游側因沙源補充減少,加上沿岸流在建構物的下游產生漩渦與繞射作用,而發生海岸侵蝕的現象。
臺南的黃金海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興建海岸遊憩設施,鏟除了大片防風林,推平整個沙岸,鋪上水泥建造戲水池及各項人工造景,然而失去了防風林的保護,加上人工建築物造成的突堤效應,經過季風吹拂、颱風侵襲,海岸侵蝕愈加嚴重。為了改善海岸侵蝕的狀況,又興建了四條長達九十公尺長的垂直海堤,並投放消波塊,只是這些海堤形成突堤效應、消波塊的堆置導致海潮的自然運動失去平衡,看似固沙養灘護岸的動作,卻讓海岸侵蝕作用更為加劇,這正是臺灣典型的補破網永續工程,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和複製。
不斷侵蝕退縮的海岸,造成的災害也在花東臺十一線上逐漸顯現。省道臺十一號是花東地區的「海線」,因背山面海,觀光產業發展,遊客流量增加,交通需求不斷擴大,自1993年開始進行拓寬取直工程,從花蓮溪口到台東的小野柳風景區,全長約一百七十三公里。由於花東海岸原就侵蝕嚴重,海岸持續退縮,而拓寬取直後的部分路段更靠近海岸,也更容易遭受海浪侵蝕。
如果,把海岸還給大海,是否就沒有災害了?
1958年間,當時的花蓮縣縣長胡子萍先生為紀念石梯炸巖工程竣工,在豐濱石梯坪路段立了「人定勝天」石碑,或許是對開鑿此段公路高難度工程的一種致敬,卻也留下人類狂妄的證據。諷刺的是,在2015年八月,蘇迪勒颱風襲臺,引發強浪襲擊海岸,在此路段造成路基掏空,「人定勝天」石碑也被打落入海中,徒留基座供人憑弔。這正是因為往海側拓寬的道路,路基不斷的遭受海浪的侵蝕,才會在強烈颱風襲擊後,造成路基掏空的危險景象。
除了前面提到的海濱遊憩區及海岸公路拓寬等濱海建設,臺灣有不少濱海工業區,例如書中提到的藉由抽砂填海造陸,破壞彰化海岸優質泥灘地及濕地而得來的彰化彰濱工業區、不顧當地居民遭受工業空氣汙染,發展六輕的雲林台塑麥寮工業區等。其中直至去(2020)年四月環境保護團體仍抗爭不懈的,是擁有豐富藻礁生態系的桃園觀塘工業區。
1997年間,台電公司在桃園觀音塘尾海岸興建大潭燃氣火力發電廠,而桃園觀塘工業區在2001 年開始進行填海造陸工程,計畫興建大潭火力發電廠的天然氣接收專用港。雖然計畫一度停擺,但到2007年間,中油公司鋪設興建一條自臺中港接送站沿著近岸海域至大潭發電廠的海底天然氣輸送管線,這條長達一百四十公里的海底天然氣輸送管線工程,嚴重破壞了長達三公里的藻礁與防風林帶,引起了環境保護團體的抗爭。
桃園大園到觀音海岸的藻礁是臺灣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藻礁生態系,根據本書資料,該處有多種造礁藻類,更存在農委會公告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以及礁岩生態系食物鏈頂層消費者裸胸鯙和數量相當多的潮間帶甲殼類酋婦蟹等,顯示當地有相當豐富的生態相。
另外,恆春的珊瑚礁生態系也因為核三廠的熱水效應,逐漸出現白化、死亡的現象。根據研究資料,珊瑚適合生長的水溫是攝氏23到28度之間,如果水溫持續兩天超過攝氏30度以上,珊瑚的共生藻會慢慢消失而白化,如果海水溫度持續超過攝氏33度,珊瑚蟲會逐漸死亡。而核三廠為了降低冷卻廢水的溫度,增加冷卻水泵替代因應原本設計不良的露天廢水渠道,但冷卻水泵無法達到降低熱汙染的預期效果,導致出水口南岸的水溫長期高出自然海域攝氏三到五度,影響了週邊海洋生態環境。
很多人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缺乏正確的觀念,也許認為環境保護團體、各種建設的環境評估,是阻礙臺灣的產業進步。但桃園觀塘工業區因為發電廠和工業區的建設,破壞了藻礁生態系,使當地自然資源急遽減少,傳統採捕領域逐漸消失,影響依靠傳統採捕魚蝦貝類賴以維生的當地居民,而恆春的珊瑚生態系的死去,也減少了觀光資源、影響當地的觀光產業。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並非禁止開發就是阻礙產業發展,開發也可能間接影響了一些倚靠這些生態系生活的人們,政府或民間企業在選擇開發和建設時應該更審慎及全面的評估。
【關於山林的事】
山地區域占了臺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為島嶼地理位置,位於斷層帶,導致地震不斷,加上季風、梅雨、颱風等天然災害,讓原本敏感的地質變得更加脆弱,因為溫室效應,全球進入極端氣候的紀元,然而臺灣人民似乎不自覺的持續與山搶地,為了財富濫墾濫伐、為了觀光開發建設,讓脆弱的土地更不堪承受極端氣候的災害,是否要等到一無所有才肯放過山林。
新中橫公路,就像一把利刃,刺向臺灣的心臟,劃開脆弱的山體;也像一條致命的引道,讓人們誤入危險境地。
新中橫以玉山為中心,由三條路線構成,分別是嘉義到玉山的臺十八線、南投水里到玉山的臺二十一線以及花蓮玉里到玉山的玉長公路臺三十線。新中橫公路的開發,使農業更快進入山林,山林一旦有了聯外道路,臺灣人民似乎不將週邊的土地破壞殆盡不快,於是足以保護山地的森林樹木一片一片被砍除,改種上無法涵養水份的經濟作物如檳榔、茶葉、高冷蔬菜等。
1996年賀伯颱風帶來超大豪雨,也在阿里山引發土石流,使得下游的神木村遭受土石流帶來的嚴重災害,致使神木村以後每逢颱風豪雨,便有大小災情發生。根據本書中臺灣大學地質系陳宏宇教授的說明,出水溪是神木村發生土石流的源頭點,而在出水溪的峭壁上緣地質非常破碎,當雨水滲入這些破碎地層後,山壁岩層的土石便容易鬆散,若雨水或地下水壓繼續增加、遇颱風挾帶豪大雨,大小岩石就會順著這些岩層裂面脫落,形成土石流沖刷到下游去。然而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土石流,正是因為新中橫公路正好橫切過出水溪的上游源頭區,破壞了地質本就脆弱的山坡穩定性。
另一個過度開發的例子,是中橫臺八線上的梨山、福壽山農場以及北橫上巴陵的拉拉山,這些地區都是農業過度開發區。若是行經北橫公路臺七線及臺七甲至臺八線的梨山,可以看到整路上遍布的果園或高冷蔬菜園,撲鼻而來的是滿滿令人難以忍受的肥料味,這難道是當初發展觀光的初衷?為了種菜,坡地土壤需要翻鬆,也讓含水層翻鬆了,讓這地區的地質變得更加不穩定,若遇颱風豪雨,便可能發生地層滑坡現象,危及當地的居民。
人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人與環境的協調或衝突;如果想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人們對於森林的價值觀,就必須超脫自身現世的回報。
合歡山位於臺十四線上,是中橫段上遊客絡繹不絕的森林遊樂區,由於當地景觀優美,因海拔高度擁有美麗的針葉林相,讓人仿若置身歐洲。政府和商人不願放過這觀光效益,為了因應日益增加的遊客,從清境開始延伸,不考慮地質環境到處林立的民宿,而近年南投縣政府為了促進觀光,在清境農場附近架設了一條長達1.2公里的高空觀景步道。
根據2016年的調查,清境民宿大多屬非法違章建築,不顧清境七成地區位於地質敏感區,繼續大量建設,執法單位究竟是無法可管或是知法不管?南投縣政府甚至在2018年考慮解除清境地區的「禁、限建令」,這無疑是對清境的狀況雪上加霜。
高空觀景步道雖美其名為減少人車爭道,並讓行人能在步道上眺望山景,卻硬生生的讓車道上的旅客被迫只能看到被橫向切割的中央群峰。如此不考慮環境負荷量,以為建設就等於發展觀光,不斷的納入大量旅客,而除了違建帶來的旅遊風險外,旅客產生的垃圾、住宿耗用的水電等,在在都影響了當地環境。若人民對於環境保護觀念無法覺醒,若主政者只在乎經濟發展而對於環境破壞帶來的災難無法重視,清境的未來乃至於全臺灣的未來將岌岌可危。
【反思:留給孩子的風景】
臺灣島的環境與大陸型國家相比,相對脆弱,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並非只是口號,祂是真正的保命符。
建設與生態如何取捨?產業發展固然重要,但生態系的維持是一環扣著一環的,失去這些生物,最終影響的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類。消失的臺灣雲豹是一個警訊,因為山林的開發與建設,讓美麗的臺灣雲豹失去了原生棲地,加上無法控制的過度捕獵,終於讓雲豹在2014年宣告滅絕,這不僅是失去了一個臺灣特有種的悲傷,更多擔憂的是臺灣雲豹是山林中食物鏈的頂層消費者,失去食物鏈頂層消費者的山林,是失去平衡的森林生態系,最終將導致退化甚或崩潰,人類也將面臨生態環境的反撲。
值得一談的,是近年來提倡的綠色能源。為降低核能汙染,政府積極發展綠能如太陽能、風力發電等,雖然立意良善,但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抬頭,政府也以綠能發展為重,彷彿只要發展綠能,造成的其他汙染和環境破壞都不重要,商人們緊抓住民眾與政府的心態,大量收購農田、規劃濕地以建設光電園區,讓太陽能光電板對於生態環境變成一場惡夢。
彰濱工業區的崙尾東區與臺灣海峽連通形成潟湖溼地,在北側長出一片紅樹林,擁有豐富的溼地生態系,卻被經濟部編定為臺灣首座且面積最大的綠能專區,鋪上了一片又一片的太陽能光電板,試問濕地上的豐富生物該何去何從?
而苗栗的通霄鎮是臺灣瀕臨物種石虎的棲息地,政府剷除林地鋪上太陽能光電板,甚至當地許多農田林地,只要向地方政府申請,依法不需做任何生態影響評估,就能變更地目鋪設太陽能板,與不斷喊著石虎保育口號形成矛盾的對比。
知本溼地是東海岸最大的草澤溼地,擁有多樣的生態環境,引來大批候鳥來訪棲息,造就極高的生物多樣性,更被國際鳥盟認定為重要野鳥棲地,因為臺東縣政府「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教育及示範專區開發計畫」,知本濕地一百六十一公頃的土地被規劃為太陽能光電區,因此當地部落與環保團體為了知本濕地生態的未來,目前仍持續抗爭中。
我們到底能為下一代留下甚麼樣的風景,為了發展與建設,濕地消失了,農田無法耕種了,而石虎可能即將變成一個傳說,會不會未來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只能從資料照片中緬懷曾經鬱鬱蒼蒼的中央山脈與湛藍的太平洋。
【空想:未竟之戰】
這是一場為維護環境必須不斷前進的未竟之戰。
閱讀《我們的島》過程中幾經落淚,升起滿滿的歉疚感。曾經批評那滿放消波塊破壞景觀的海岸,但若沒有那些供我們玩耍的海洋遊憩設施,也不會有海岸侵蝕的問題,若沒有那些供我們住宿的山中民宿,也毋須擔心風雨後造成的災難,然而我們卻總是在海浪打到路上、海水灌進民宅、當地居民遭土石流滅村,這些問題才開始被短暫重視,但大海與山林的痛呢?,是否有人認真在乎過。縱然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但對於大自然的傷害,我們都曾經是加害者。
也許最終的最終,我們只能回歸到甚麼都沒有的狀態,海洋和高山也才能回到最初的美好。有時候會想,我們是不是擁有的太多,除去那些民生必需的建設,現今很多新興的建設真的是必須的嗎?也許放棄一些東西我們才不會不斷地失去。
1980年代,達娜伊谷因為阿里山公路通車,曾經一度因為過度捕撈,造成溪流中的魚蝦蟹類幾乎殆盡,當地鄒族原住民、山美村人,很快有了自覺,感受到環境的危機,於是達娜伊谷靠著當地族人自治與自制的力量,讓森林和蟲鳴,河流和魚群,回到生態中。
環境有其再生性,只要它還沒完全死去,只要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對於環境永續發展,不要只是口號,更應該身體力行,相信這片土地的繁榮與生機能再度重現,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期待著福爾摩沙的美麗重現的那一天。
【參考書目】 - 于立平、柯金源。台灣海岸十年。我們的島,2008。
- 范光龍。台灣海岸之環境品質現狀及問題。工程環境會刊,1993。
- 柯金源。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衛城出版,2018。
- 花孟璟。潭美掀浪掏空路基! 花蓮台11 線「人定勝天」碑段封閉。自由時報,2018。
- 高宇震。搶救大潭藻礁 拚7 月3 日前1931 人連署。聯合新聞網,2020。
- 陳少謙、吳俊鋐、陳樹群。神木村土石流災害特性之探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劉怡馨。清境地區禁限建令「有條件解除」,環團質疑,九成民宿違建未處理就開放,將壓垮環境。上下游,2018。
- 邱志郁。《雲豹狂想曲》之二:失序山林。環境資訊中心,2015。
- 呂國禎。鋪太陽能板免環評還能發大財!上百件申請中,石虎棲地變鬼剃頭。天下雜誌,2020。
- 吳宜靜。光電板落地以前 看看知本濕地之美。環境資訊中心,2020。